扇叶阴地蕨

扇叶阴地蕨,中药名。为阴地蕨科阴地蕨属植物扇羽小阴地蕨Botrychiumlunaria(L.)Sw.的全草。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平喘,止血之功效。主治毒蛇咬伤,乳痈,痢疾,肺热咳喘,崩漏,外伤出血。
别名 高山独角蒿,蕨纂,独脚蒿
药味 味苦
药性 微寒
归经 味苦,性微寒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止咳平喘,止血。
主治 毒蛇咬伤,乳痈,痢疾,肺热咳喘,崩漏,外伤出血。
扇叶阴地蕨
  • 扇叶阴地蕨
  • 扇叶阴地蕨
扇叶阴地蕨
拼音注音
Shàn Yè Yīn Dì Jué
别名

高山独角蒿、蕨藄、独脚蒿

来源

药材基源:为阴地蕨科植物扇羽小阴地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otrychium lunaria(L.)Sw.[Osmunda lunaria L.]

采收和储藏:7-8月间采收,去掉泥土,洗净,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0m以上的草甸或灌木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小型蕨类植物,植株高8-20cm。根茎短小而直立。根肉质,细长,少分枝。总叶柄长6-20cm,基部有鞘状的苞片,长2-3cm。营养叶阔披针形,肉质,从总柄中部或中部以上生出,长3-8cm,宽1-1.5cm,有短柄;一回羽状,羽片3-5对,对生,扇形至半圆形,长0.5-lcm,宽0.5-1.5cm,基部宽楔形或近截形,全缘或波状;叶脉扇状分叉。孢子叶生于营养叶片基部,柄长2.5-4cm;二至三回羽状,狭圆锥形。孢子囊圆球形,黄绿色。

化学成分

扇羽小阴地蕨含海藻糖(mycose)。

性味

苦;微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咳平喘;止血。主毒蛇咬伤;乳痈;痢疾;肺热咳喘;崩漏;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扇叶阴地蕨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止咳平喘,止血。
主治
毒蛇咬伤,乳痈,痢疾,肺热咳喘,崩漏,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相关论述
1、《长白山植物药志》:“治疗子宫出血,外用治疗外伤及脓肿,对骨折及其他各种创伤都有加速愈合的作用。治疗痢疾,具有收敛、止血及止痢作用。”2、《中国药用孢子植物》:“清热解毒,止咳平喘。用于毒蛇咬伤,乳腺炎,咳喘等。”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毒蛇咬伤,扇羽小阴地蕨15g,半枝莲15g,半边莲10g,萝藦10g。煎服。并取适量捣敷患处。(《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2、治乳腺炎,扇羽小阴地蕨15g,蒲公英30g,金银花10g。煎服。(《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3、治咳喘,扇羽小阴地蕨15g,佛耳草15g,南天竺6g。煎服。(《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附注
据国外文献报道临床应用地上部分治疗子宫出血,外用治疗外伤及脓肿,对骨折及其他各种创伤都有加速愈合的作用。在印度用本品地上部分治疗痢疾,具有收敛、止血及止痢作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7-8月间采收,去掉泥土,洗净,晒干或鲜用。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阴地蕨科阴地蕨属植物扇羽小阴地蕨。
形态特征
扇羽小阴地蕨,别名扇羽阴地蕨《中国植物志》,小阴地蕨《蕨类名词及名称》。多年生小型蕨类植物,植株高8-20cm。根茎短小而直立。根肉质,细长,少分枝。总叶柄长6-20cm,基部有鞘状的苞片,长2-3cm。营养叶阔披针形,肉质,从总柄中部或中部以上生出,长3-8cm,宽1-1.5cm,有短柄;一回羽状,羽片3-5对,对生,扇形至半圆形,长0.5-lcm,宽0.5-1.5cm,基部宽楔形或近截形,全缘或波状;叶脉扇状分叉。孢子叶生于营养叶片基部,柄长2.5-4cm;二至三回羽状,狭圆锥形。孢子囊圆球形,黄绿色。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3000m以上的草甸或灌木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