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白菜

岩白菜,中药名。为虎耳草科植物岩白菜Bergeniapurpurascens(Hook.f.etThoms)Engl.的全草。具有滋补强壮,止咳止血的功效。主治虚弱头晕,肺虚咳喘,劳伤咯血,吐血,淋浊,白带。

别名 呆白菜、矮白莱、岩壁菜、岩菖蒲、红缎子、观音莲、紫梗、哈懂、又月白、矮菖蒲、埃酥蒙
药味 味甘、涩
药性
归经 味甘、涩,性凉;归肺、肝、脾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滋补强壮,止咳止血。
主治

虚弱头晕,肺虚咳喘,劳伤咯血,吐血,淋浊,白带。

岩白菜
  • 岩白菜
  • 岩白菜
  • 岩白菜
  • 岩白菜
  • 岩白菜
岩白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岩白菜

拼音注音
Yán Bái Cài
别名

岩壁菜、石白菜、岩七、红岩七、雪头开花、亮叶子

来源

为虎耳科岩白菜属植物岩白菜Bergenia purpurascens (Hook. f. et Thoms.)Engl. var. delavayi (Franch.)Engl. et Irm.以根状茎全草入药。夏秋采集,挖大留小,洗去泥沙,除去靠近根头的枯朽叶片,晒干即得。

性味

甘、微涩,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血,调经。用于肺结核咳嗽,咯血,吐血,衄血,便血,肠炎,痢疾,功能性子宫出血,白带,月经不调;外用治黄水疮。

用法用量

1~3钱;外用适量,捣烂用鸡蛋清调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岩白菜

拼音注音
Yán Bái Cài
别名

呆白菜、矮白菜(《植物名实图考》),岩壁菜(《中国药植志》)

出处

《分类草药性》

来源

为虎耳草科植物岩白菜、厚叶岩白菜及苦苣苔科植物厚叶旋蒴苣苔等的全草。5~6月采全草,晒干备用。

生境分布

产于四川。

原形态

①岩白菜

多年生常绿草本,高达30厘米。根茎粗而长,紫红色,节间短。叶基生,肉质而厚,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7.5~16厘米,宽3.5~10厘米,先端钝圆,基部楔形,全缘或有细齿,上面红绿色有光泽,下面谈绿色;叶柄长2~8厘米,基部扩大成鞘状。花茎长约25厘米左右,带红色,蝎尾状聚伞花序;花梗有褐色绵毛:花萼钟状,先端5裂;裂片长椭圆形,花瓣5,白色,宽阔卵形;雄蕊10;雌蕊由2心皮组成,离生,花柱长,柱头头状,2浅裂。蒴果;种子多数。花期3~4月。果期5月。

多生于高山阴湿石缝中。分布云南、四川、西藏等地。

本植物的根茎(岩菖蒲)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②厚叶岩白菜

多年生草本,和上种近似。高20~60厘米。叶近基部互生,厚革质,长卵圆形或正圆形,长3~35厘米,宽2.5~30厘米,边缘具粗浅不等的圆齿或近全缘。花瓣淡红色,圆形;雄蕊10~12。

生于悬崖潮湿石缝中。分布新疆等地。

③厚叶旋蒴苣苔

多年生常绿草本。无茎。叶无柄;厚纸质;矩状匙形,长达17厘米,边缘微锯齿,上面绿色,光滑,叶脉不明显,下面密被类似白色或灰黄色糠秕样绒毛。花茎枝有镦毛,柔软,中空;聚伞花序,顶生,稀疏;花萼片5,卵形;子房无柄,线形。蒴果践形,果瓣2片,旋卷。花期5~6月。果期夏季。

生于山野岩石边。分布云南、贵州、四川、湖北。

性状

岩白菜干燥全草长25~30厘米。根茎粗直,圆柱形,长约10厘米,粗1~1.5厘米,外表粗糙,有大型的环节状纹理,根皮棕褐色,多成片脱落。质脆,断面内心棕红色。叶片大,长椭圆形,厚实无毛,枯绿黄色,背面色淡,微带粉红;叶柄粉红色,易破碎。以片大、根茎粗壮为佳。

化学成分

岩白菜全草含岩白菜素等香豆精类。厚叶岩白菜的成分见药理作用项。

药理作用

厚叶岩白菜根含熊果酚甙,故有抗菌、消炎作用;含鞣质,故有收敛作用,可用于消化道非感染性炎症,亦有用于子宫颈糜烂者。

又有报道含总鞣质19.4%。其浸剂在试管中1:320~480浓度能抑制痢疾杆菌。还含维生素P样物质。水提取物给大鼠长期口服,可增加毛细血管抵抗力;很大剂量长期口服也不出现毒性反应,既不影响大鼠的全身状态,也不引起消化道或实质性器官的病理改变。

炮制

拣净杂质,洗净,切碎晒干。

归经

《四川中药志》:"入肝、脾二经。"

性味

《四川中药志》:"性平,味甘,无毒。"

注意

《四川中药志》:"虚弱人有外感发热者慎用。"

功能主治

治虚弱头晕,劳伤咳嗽,吐血,咯血,淋浊,白带,肿毒。

①《植物名实图考》:"治吐血。"

②《分类草药性》:"化痰止咳。治一切内伤吐血,气喘,淋症。"

③《峨嵋药植》:"治头晕虚弱,为治痨要药。"

④《四川中药志》:"滋补强壮,止血,止咳。治肝脾虚弱,劳伤吐血,内伤咯血,肺病咳喘,妇女白带及男子淋浊;外敷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2~4两。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岩白菜

拼音注音
Yán Bái Cài
别名

呆白菜、矮白菜、岩壁菜、岩菖薄、红锻子、观音莲、紫梗、岩七、米嘿着、埃酥蒙、矮菖薄、哈懂、又月白

英文名
Rhizome or herb of Purple Bergenia
出处

出自《分类草药性》。

来源

药材基源:为虎耳草科植物岩白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rgenia purpurascens (Hook.f.et Thoms.) Engl.[Saxifraga purpurascens Hook.f.et Thoms.; Bergenia delavayi(Franch.)Engl.;B.purpurascens(Hook.f.et Thoms.)Engl.var.delavayi(Fuanch.)Engl.et Irmsch.]

采收和储藏:5-6月采全草,晒干备用。

栽培2年,每年挖大留小,洗去泥沙,除去靠近根头的枯朽叶片,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700-4800m的杂木林内阴湿处或有岩石的草坡上或石缝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岩白菜 多年生草本,高20-52cm。根茎粗如手指,长20-30cm,紫红色,节间短,每节有扩大成鞘的叶柄基部残余物宿存,干后呈黑褐色。叶基生,革质而厚;叶柄长2-8cm,基部具托叶鞘;花片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7-15cm,宽3.5-10cm,先端钝圆,基部楔形,全缘或有小齿,上面红绿色有光泽,下面淡赤红色,有褐色绵毛,两面均具小腺窝。蝎尾状聚伞花序,花序分枝、花梗被长柄腺毛;花6-7朵,常下垂;托杯外面被长柄之腺毛;花萼宽钟状,在中部以上5裂,裂片长椭圆形,先端钝,表面和边缘无毛,背面密被长柄之腺毛;花瓣5,紫红色或暗紫色,宽倒卵形,长1.5-1.8cm,先端钝或微凹,基部变狭成爪;雄蕊10;雌蕊由2心皮组成,离生,花柱长,柱头头状,2浅裂。蒴果直立。种子多数。花期4-5月,果期5-6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潮湿,或半阴的排水良好的环境。适于岩石间、水池边或林下种植。

栽培技术 繁殖方法:用种子、扦插根茎或分株形繁殖。

田间管理 注意花谢后及时剪掉残花序,保持株形整洁,浇水适量,防止太阳曝晒。

性状

岩白菜干燥全草长25-30cm。根茎粗直,圆柱形,长约10cm,粗1-1.5cm,外表粗糙,有大型的环节状纹理,根皮棕褐色,多成片脱落。质脆,断面内心棕红色。叶片大,长椭圆形,厚实无毛,枯绿黄色,背面色淡,微带粉红;叶柄粉红色,易破碎。以片大、根茎粗壮为佳。

化学成分

全草含岩白菜素(bergenin)。另含6-O-没食子酰熊果酚甙(6-O-galloylarbutin),4,6-二-O-没食子酰熊果酚甙(4,6-di-O-galloylarbutin),2,4,6-三-O-没食子酰熊果酚甙(2,4,6-tri-O-galloylarbutin),2,3,4,6,-四-O-没食子酰熊果酚甙(2,3,4,6,-tetra-O-galloylarbutin)。

药理作用

厚叶岩白菜根含熊果酚甙(Arbutin),故有抗菌、消炎作用;含鞣质,故有收敛作用,可用于消化道非感染性炎症,亦有用于子宫颈糜烂者。又有报道含总鞣质19.4%,其浸剂在试管中1∶320-480浓度能抑制痢疾杆菌。还含维生素P样物质。水提取物给大鼠长期口服,可增加毛细血管抵抗力大剂量长期口服也不出现毒性反应,既不影响大鼠的全身状态,也不引起消化道或实质性器官的病理改变。

炮制

拣净杂质,洗净,切碎晒干。

归经

肝、肺、脾经

性味

味甘、涩,性凉

注意

《四川中药志》:虚弱人有外感发热者慎用。

功能主治

滋补强壮,止咳止血。。主虚弱头晕;劳伤咯血;虚弱头晕;吐血;咯血;淋浊;白带;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1.《植物名实图考》:治吐血。

2.《分类草药性》:化痰止咳。治一切内伤吐血,气喘,淋症。

3.《峨嵋药植》:治头晕虚弱,为治痨要药。

4.《四川中药志》:滋补强壮,止血,止咳。治肝脾虚弱,劳伤吐血,内伤咯血,肺病咳喘,妇女白带及男子淋浊;外敷无名肿毒。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岩白菜

功效作用

功能

滋补强壮,止咳止血。

主治

虚弱头晕,肺虚咳喘,劳伤咯血,吐血,淋浊,白带。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虚弱人有外感发热者慎用。”

化学成分

全草含岩白菜素。另含6-O-没食子酰熊果酚甙,4,6-二-O-没食子酰熊果酚甙,2,4,6-三-O-没食子酰熊果酚甙,2,3,4,6-四-O-没食子酰熊果酚甙。

药理作用

1、止咳、祛痰作用:岩白菜素腹腔注射和灌胃对小鼠(氢氧化铵喷雾法)和猫(电刺激喉上神经引咳法)都有明显的止咳作用。250mg/kg(灌胃)的止咳强度相当于磷酸可待因的1/4-1/7。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其止咳作用部位可能在中枢,但连续用药23d,对猫不产生耐药性;无止痛作用(小鼠);无呼吸抑制作用(猫、狗),也不对抗尼可刹米兴奋猫呼吸中枢的作用;说明岩白菜素不同于吗啡类中枢性止咳药,其特点是选择性地抑制咳嗽中枢,而对其他中枢无明显的增强抑制作用。

2、抗微生物作用:岩白菜素有较好的广谱抗菌作用,能抑制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并有抗病毒作用。

3、促进病变组织恢复:岩白菜素每日按80mg/kg一次灌胃,连续10d,可使慢性气管炎大鼠(二氧化硫熏气法)气管的杯状细胞减少(提示可使粘痰量减少)、炎细胞浸润减轻、肺气肿及肺萎陷程度也减轻。

毒理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岩白菜素,最小致死量为10g/kg,将岩白菜素按2.5g/kg给幼大白鼠连续服用60d,对幼大白鼠的生长、发育、肝功能、心电图无影响,心、肝、肾、肺、脾、胃、肠、脑等脏器病理切片检查无中毒表现。按相当于成人每日剂量的3.125倍、31.25倍和312.5倍口服岩白菜粉,对于诱发NIH小鼠骨髓微核均呈阴性结果;对于人外周血细胞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畸变无影响;对于不加S9磷酸缓冲液诱发姐妹染色体交换频率的分析与阴性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对人外周血细胞DNA合成有抑制作用。提示岩白莱是一种安全、无毒、无诱变作用的药物。

相关论述

1、《植物名实图考》:“治吐血。”

2、《分类草药性》:“化痰止咳。治一切内伤吐血,气喘,淋症。”

3、《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滋补强壮,止血,止咳。治肝脾虚弱,内伤咯血,肺病咳喘,妇女白带及男子淋浊;外敷无名肿毒。”

4、《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调经。主治肺结核咳嗽,衄血,肠炎,荆疾,功能性子宫出血,白带,月经不调,外用治黄水疮。”

5、《云南中药志》:“收敛止泻,止血止咳,舒筋活络。用于肺劳咳嗽,气管炎咳嗷,内、外伤出血,腹泻,痢疾,风湿疼痛。”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虚痨咳嗽:鲜岩白菜60g,四块瓦10g,八角枫0.6g,煮鸡蛋3个服用。(《中国民族药志》)

2、治肺结核咳嗽:岩白菜、百部、百合、沙参、老紫苏根、麦冬、天冬各6-9g。炖猪心、肺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3、治吐血:岩白菜9g,猪瘦肉适量,炖服;或配旱莲草、白茅根,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栽后2年,每年挖大留小,洗去泥沙,除去靠近根头的枯朽叶片,晒干或鲜用。

药材鉴别

鉴别

1、本品根茎横切面:常有残存的表皮细胞,木栓层由10余列扁平细胞组成。形成层明显。维管束外韧型,外侧偶见中柱鞘纤维。韧皮部组织多皱缩,木质部以导管为主。髓部宽广。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淀粉粒和棕色物。

粉末棕黄色。草酸钙簇晶较多,直径15-58μm。淀粉粒椭圆形或梨形,两端通常稍尖,直径3-10μm,长8-20μm,层纹和脐点不明显。导管多为网纹,直径13-35μm。表皮细胞红棕色,表面观呈多角形或类长方形。木栓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

2、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40分钟,放冷,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岩白菜素对照品、熊果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4∶4∶1.5)为展开剂,展开2次,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岩白菜素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再喷以2%三氯化铁溶液-1%铁氰化钾溶液(1∶1)的混合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岩白菜素对照品、熊果苷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药材性状

本品根茎呈圆柱形,略弯曲,直径0.6-2cm,长3-10cm;表面灰棕色至黑褐色,具密集或疏而隆起的环节,节上有棕黑色叶基残存,有皱缩条纹和须状根痕。质坚实而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或粉红色,略显粉质,部分断面有网状裂隙,近边缘处有点状维管束环列。气微,味苦、涩。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虎耳草科岩白菜属岩白菜。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0-52cm。根茎粗如手指,长20-30cm,紫红色,节间短,每节有扩大成鞘的叶柄基部残余物宿存,干后呈黑褐色。叶基生,革质而厚;叶柄长2-8cm,基部具托叶鞘;叶片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7-15cm,宽3.5-10cm,先端钝圆,基部楔形,全缘或有小齿,上面红绿色有光泽,下面淡赤红色,有褐色绵毛,两面均具小腺窝。蝎尾状聚伞花序,花序分枝、花梗被长柄腺毛;花6-7朵,常下垂;托杯外面被长柄之腺毛;花萼宽钟状,在中部以上5裂,裂片长椭圆形,先端钝,表面和边缘无毛,背面密被长柄之腺毛;花瓣5,紫红色或暗紫色,宽倒卵形,长1.5-1.8cm,先端钝或微凹,基部变狭成爪;雄蕊10;雌蕊由2心皮组成,离生,花柱长,柱头头状,2浅裂。蒴果直立。种子多数。花期4-5月,果期5-6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700-4800m的杂木林内阴湿处或有岩石的草坡上或石缝中。

生长见习

喜温暖、潮湿,或半阴的排水良好的环境。适于岩石间、水池边或林下种植。

繁殖方式

用种子、扦插根茎或分株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