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棉花藤根

青棉花藤根,中药名。为虎耳草科植物青棉花藤PileostegiaviburnoidesHook.f.etThoms.的根。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广东、台湾等地。具有祛风止惊,养阴补虚之功效。常用于风气,两腿抽痛,妇女产后潮热,腰痛脚酸,面黄肌瘦。
别名 -
药味 味辛、甘、酸
药性
归经 味辛、甘、酸,性凉。归肝、脾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祛风止惊,养阴补虚。
主治 用于风气,两腿抽痛,妇女产后潮热,腰痛脚酸,面黄肌瘦。
青棉花藤根
  • 青棉花藤根
  • 青棉花藤根
青棉花藤根
拼音注音
Qīnɡ Mián Huā Ténɡ Gēn
出处

《浙江中药资源名称》

来源

为虎耳草科植物青棉花藤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常攀援于岩壁上。分布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广东、台湾等地。

原形态

青棉花藤,又名:竹马、竹麻、大藤、猴头藤、纸加藤、猴大绳、红棉毛藤。

常绿木质藤本,长可达15米,全体光滑无毛。营养枝遍生气根。叶对生,薄革质,椭圆状矩圆形至披针状椭圆形,长10~16厘米,宽3~6厘米,先端短尖或渐尖,上面无毛,下面或散生极疏的星状毛,全缘或上部边缘略有浅波状疏齿;叶柄长1~3厘米。伞房状圆锥花序顶生,长10~14厘米;花聚生,两性,白色或绿白色;萼常5裂,裂片3角形;花瓣5,卵形,于顶端结合成冠状,开放时整花脱落;雄蕊约8~10,花丝弯曲呈波状,长4~5毫米;花柱棍棒形,长1毫米,柱头6浅裂,子房下位。蒴果陀螺状,长2~3毫米。种子长椭圆形,长1毫米,顶端有翅。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功能主治

治腰腿酸痛。

复方

①治风气,两腿抽痛:青棉花藤根和猪蹄同煮,加白糖服。(《浙江中药资源名录》)

②治妇女产后潮热,腰痛脚酸,面黄肌瘦:青棉花藤根一斤,白马骨根一斤,金腰带根半斤。同切细炒热,再加黄酒半斤,闷一夜。分成五剂,一天一剂,加水煎,冲红糖、黄酒。早晚饭前各服一次。(《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青棉花藤根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止惊,养阴补虚。
主治
用于风气,两腿抽痛,妇女产后潮热,腰痛脚酸,面黄肌瘦。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
相关论述

1、《浙江中药资源名录》:“治风气,两腿抽痛:青棉花藤根和猪蹄同煮,加白糖服。”

2、《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妇女产后潮热,腰痛脚酸,面黄肌瘦:青棉花藤根一斤,白马骨根一斤,金腰带根半斤。同切细炒熟,再加黄酒半斤,闷一夜。分成五剂,一天一剂,加水煎,冲红糖、黄酒,早晚饭前各服一次。”[1-3]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风气,两腿抽痛:青棉花藤根和猪蹄同煮,加白糖服。(《浙江中药资源名录》)

2、治妇女产后潮热,腰痛脚酸,面黄肌瘦:青棉花藤根一斤,白马骨根一斤,金腰带根半斤。同切细炒熟,再加黄酒半斤,闷一夜。分成五剂,一天一剂,加水煎,冲红糖、黄酒,早晚饭前各服一次。(《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虎耳草科植物青棉花藤。
形态特征
青棉花藤又名竹马、竹麻、大藤、猴头藤、纸加藤、猴大绳、红棉毛藤。常绿木质藤本,长可达15米,全体光滑无毛。营养枝遍生气根。叶对生,薄革质,椭圆状矩圆形至披针状椭圆形,长10-16厘米,宽3-6厘米,先端短尖或渐尖,上面无毛,下面或散生极疏的星状毛,全缘或上部边缘略有浅波状疏齿;叶柄长1-3厘米。伞房状圆锥花序顶生,长10-14厘米;花聚生,两性,白色或绿白色;萼常5裂,裂片3角形;花瓣5,卵形,于顶端结合成冠状,开放时整花脱落;雄蕊约8-10,花丝弯曲呈波状,长4-5毫米;花柱棍棒形,长1毫米,柱头6浅裂,子房下位。蒴果陀螺状,长2-3毫米。种子长椭圆形,长1毫米,顶端有翅。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广东、台湾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野,常攀援于岩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