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饼

蒸饼,中药名。为禾本科小麦属植物小麦TriticumaestivumL.面和以酵糟的加工制成品。植物小麦,我国南北各地广为栽培。具有消食,养脾胃,温中化滞,益气和血,止汗,利三焦,通水道之功效。主治积年肠风下血不止,面色萎黄,肌体枯悴皂荚七挺,肠胃虚弱,糟粕不聚,便利赤白,或作脓血,脐腹疼痛,心胸痞满,里急后重,烦满渴逆,胁肋胀闷,肠内虚鸣,四肢倦乏,不进饮食,崩中下血,陈年蒸饼,汤火伤灼。
别名 -
药味 味甘
药性
归经 味甘,性平。入脾、胃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消食,养脾胃,温中化滞,益气和血,止汗,利三焦,通水道。
主治 积年肠风下血不止,面色萎黄,肌体枯悴皂荚七挺,肠胃虚弱,糟粕不聚,便利赤白,或作脓血,脐腹疼痛,心胸痞满,里急后重,烦满渴逆,胁肋胀闷,肠内虚鸣,四肢倦乏,不进饮食,崩中下血,陈年蒸饼,汤火伤灼。
蒸饼
  • 蒸饼
  • 蒸饼
  • 蒸饼
  • 蒸饼
蒸饼
拼音注音
Zhēnɡ Bǐnɡ
别名

馒头饼(《肘后方》)。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小麦面和以酵糟的加工制成品。

归经

《本草撮要》:"入足太阴、阳明经。"

性味

《纲目》:"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

《纲目》:"消食,养脾胃,温中化滞,益气和血,止汗,利三焦,通水道。"

复方

①治积年肠风下血不止,面色萎黄,肌体枯悴:皂荚七挺(不蛀,肥者,去黑皮,涂酥,炙黄熟,去子),蒸饼二两,乌龙尾二两。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一、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温粥饮下二十丸。(《圣惠方》)

②治肠胃虚弱,糟粕不聚,便利赤白,或作脓血,脐腹疼痛,心胸痞满,里急后重,烦满渴逆,胁肋胀闷,肠内虚鸣,四肢倦乏,不进饮食:御米壳四两(以蜜炒黄紫焦色),干蒸饼(切如骰子块,以蜜炒焦色)。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子黄大。每服一粒,水一盏,煎化为度,热服不拘时候。(《传信适用方》御爱丸)

③治崩中下血:陈年蒸饼,烧存牲,米饮服二钱。(《纲目》)

④治汤火伤灼:馒头饼,烧存性,研末,油调涂敷之。(《肘后方》)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蒸饼

功效作用

功能
消食,养脾胃,温中化滞,益气和血,止汗,利三焦,通水道。
主治
积年肠风下血不止,面色萎黄,肌体枯悴皂荚七挺,肠胃虚弱,糟粕不聚,便利赤白,或作脓血,脐腹疼痛,心胸痞满,里急后重,烦满渴逆,胁肋胀闷,肠内虚鸣,四肢倦乏,不进饮食,崩中下血,陈年蒸饼,汤火伤灼。
相关论述
《本草纲目》:“小麦面修治食品甚多,惟蒸饼其来最早,是酵糟发成单面所造,丸药所须,且能治疾,而本草不载,亦一缺也。惟腊月及寒食日蒸之,至皮裂,去皮悬之风干,临时以水浸胀,擂烂滤过,和脾胃及三焦药,甚易消化,且面已过性,不助湿热。其以果菜、油腻诸物为馅者,不堪入药。”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积年肠风下血不止,面色萎黄,肌体枯悴皂荚七挺(不蛀,肥者,去黑皮,涂酥,炙黄熟,去子),蒸饼二两,乌龙尾二两。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一、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温粥饮下二十丸。(《圣惠方》)

2、治肠胃虚弱,糟粕不聚,便利赤白,或作脓血,脐腹疼痛,心胸痞满,里急后重,烦满渴逆,胁肋胀闷,肠内虚鸣,四肢倦乏,不进饮食,御米壳四两(以蜜炒黄紫焦色),干蒸饼(切如骰子块,以蜜炒焦色)。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子黄大。每服一粒,水一盏,煎化为度,热服不拘时候。(《传信适用方》御爱丸)

3、治崩中下血,陈年蒸饼,烧存性,米饮服二钱。(《纲目》)

4、治汤火伤灼,馒头饼,烧存性,研末,油调涂敷之。(《肘后方》)

加工炮制

炮制方法
将药物蒸熟后,用器具捣成薄片呈饼状。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禾本科小麦属植物小麦。
形态特征
植物小麦,别名普通小麦《中国植物志》。秆直立,丛生,具6-7节,高60-100厘米,径5-7毫米。叶鞘松弛包茎,下部者长于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膜质,长约1毫米;叶片长披针形。穗状花序直立,长5-10厘米(芒除外),宽1-1.5厘米;小穗含3-9小花,上部者不发育;颖卵圆形,长6-8毫米,主脉于背面上部具脊,于顶端延伸为长约1毫米的齿,侧脉的背脊及顶齿均不明显;外稃长圆状披针形,长8-10毫米,顶端具芒或无芒;内稃与外稃几等长。
分布区域
广为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