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前胡

长前胡,中药名。为伞形科前胡属植物长前胡PeucedanumturgeniifoliumWolff的根。植物长前胡,分布于我国甘肃、四川等地。具有宣散风热,降气祛痰之功效。主治风热感冒,咳喘痰黄,头痛,胸闷。
别名 -
药味 味苦、辛
药性 微寒
归经 味苦、辛,性微寒。入肺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宣散风热,降气祛痰。
主治 风热感冒,咳喘痰黄,头痛,胸闷。
长前胡
  • 长前胡
  • 长前胡
  • 长前胡
长前胡
拼音注音
Chánɡ Qián Hú
英文名
root of West szechwan Hogfennel
出处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来源

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长前胡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ucedanum turgeniifolium wolff.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根,去除茎叶,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3600m的高山阳性山坡、草地、灌丛和河谷滩地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四川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0-80cm。根圆柱形,长8-15cm,径0.5-1.5cm,下部常分枝,顶部残留众多棕色的叶鞘纤维。茎单一,具细长纵条纹,下部分枝,常带淡紫色,下部光滑,上部粗糙,有短毛。基生叶叶柄长1-7cm,基部具略带紫色的狭窄叶鞘,抱茎;叶片轮廓长卵形,二至三回羽状分裂,第一回羽片3-4对,末国顺裂片线形、倒披针形或倒卵形,基部楔形,先端裂片基部渐狭呈楔形,长1-2.5cm,宽0。5-1。5cm,边缘具2-3粗锯齿或呈浅齿状,叶柄及下表面常短糙毛,边缘具短睫毛;茎上部叶无柄,具叶鞘抱茎,叶片一回羽状分裂,裂片狭长,细小。复伞形花序顶生和侧生,花序梗粗壮,顶端多糙毛;无总苞片;伞辐5-12(-20),有短毛;小总苞片8-12,线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密生短柔毛;小伞花序有花10-20朵,花柄有毛;萼齿细小、不显着;花瓣近圆形,折色,外有稀疏柔毛;花柱基圆锥形,花柱向下弯曲。分生果卵状椭圆形,背部扁压,长3-3.5mm,宽2-3mm,有稀疏短毛,背棱和中材呈线形突起,侧棱狭翅状;每棱槽内有油管3-4,合生面油管6-8(-10)。花期7-9月,果期9-10月。

化学成分

全草含甘露醇(D-mannitol),长前胡甲素(tur-geniifolin A),长前胡乙(turgeniifolin B),长前胡丙素(turaeni-folin C),顺式消旋凯诺内酯(cis-khellactone),反式消旋凯诺内酯(trans-khellactone)[1],7-羟基-8-(2′,3′-二羟基-3′-甲基-丁基)香豆精[7-hydroxy-8-(2′,3′-dihydroxy-3′-甲基古基)香豆精[7-hydroxy-8-(2′,3′-dihydroxy-3′-methyl butyl)-coumarin],异氧化前胡素(isooxypeucedanin),消旋美丽前胡素(peuformo-sin),消旋双异戊酰凯诺内酯(diisovalerylhellactone)[2]。

归经

归肺经

性味

味苦;辛微寒

注意

风寒咳嗽慎服。

功能主治

宣散风热;降气祛痰。主风热感冒;咳喘痰黄;头痛;胸闷

用法用量

内服:3-9g。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根:味苦、辛、性微寒。有宣散风热、祛痰镇咳、下气的功能,用于感冒风寒、咳嗽、痰稠喘满、头痛及胸闷等症。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长前胡

功效作用

功能
宣散风热,降气祛痰。
主治
风热感冒,咳喘痰黄,头痛,胸闷。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注意事项
风寒咳嗽慎服;虚弱性咳嗽及肺病咳血者勿用。
相关论述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宣散风热,祛痰镇咳,下气。用于感冒风热,咳嗽痰稠,喘满,头痛及胸闷。”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根,去除茎叶,洗净,晒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蛀、防霉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饮片性状

为不规则的薄片,表面黄白色;周边棕红色,偶有细毛须根,质地结实。气芳香特异,味微辛麻。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伞形科前胡属植物长前胡。
形态特征
植物长前胡,别名川西前胡《中药志》。多年生草本,高40-80厘米。根圆柱形,长8-15厘米,径0.5-1.5厘米,下部常分枝,顶部残留众多棕色的叶鞘纤维。茎单一,具细长纵条纹,下部分枝,常带淡紫色,下部光滑,上部粗糙,有短毛。基生叶叶柄长1-7厘米,基部具略带紫色的狭窄叶鞘,抱茎;叶片轮廓长卵形,二至三回羽状分裂,第一回羽片3-4对,末回裂片线形、倒披针形或倒卵形,基部楔形,先端裂片基部渐狭呈楔形,长1-2.5厘米,宽0.5-1.5厘米,边缘具2-3粗锯齿或呈浅齿状,叶柄及下表面常短糙毛,边缘具短睫毛;茎上部叶无柄,具叶鞘抱茎,叶片一回羽状分裂,裂片狭长,细小。复伞形花序顶生和侧生,花序梗粗壮,顶端多糙毛;无总苞片;伞辐5-12(-20),有短毛;小总苞片8-12,线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密生短柔毛;小伞花序有花10-20朵,花柄有毛;萼齿细小、不显著;花瓣近圆形,白色,外有稀疏柔毛;花柱基圆锥形,花柱向下弯曲。分生果卵状椭圆形,背部扁压,长3-3.5毫米,宽2-3毫米,有稀疏短毛,背棱和中棱呈线形突起,侧棱狭翅状;每棱槽内有油管3-4,合生面油管6-8(-10)。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000-3600米的高山阳性山坡、草地、灌丛和河谷滩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