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桃叶

阳桃叶,中药名。为酢浆草科植物阳桃AverrhoacarambolaL.的叶。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具有祛风利湿,清热解毒,止痛之功效。常用于风热感冒,小便不利,产后浮肿,痈疽肿毒,漆疮,跌打肿痛。
别名 -
药味 味涩、苦
药性
归经 味涩、苦,性寒。归心、肺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祛风利湿,清热解毒,止痛。
主治 风热感冒,小便不利,产后浮肿,痈疽肿毒,漆疮,跌打肿痛。
阳桃叶
  • 阳桃叶
  • 阳桃叶
阳桃叶

《中药大辞典》:阳桃叶

拼音注音
Yánɡ Táo Yè
出处

《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

为酢浆草科植物阳桃叶片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阳桃"条。

性味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涩,性寒。"

②《南宁市药物志》:"苦,寒,无毒。"

注意

《南宁市药物志》:"体质虚寒者忌服。"

功能主治

利小便,散热毒。治小便不利,血热瘙痒,痈肿,疥癣。

①《生草药性备要》:"利小水。"

②《岭南采药录》:"捣烂敷疮,止痛,散热毒,止血,拔脓,生肌。"

③《陆川本草》:"治血热身痒。"

④《南宁市药物志》:"枝叶:清湿热,利小便,散郁血,治痧气。叶:洗皮肤热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4钱。外用:捣敷、捣汁涂或煎水洗。

复方

①治热渴,小便短涩:阳桃鲜叶一两。煎汤代茶服。

②治痈疽肿毒:阳桃鲜叶捣烂调米泔敷,善拔毒生肌。

③治顽癣疥疮:阳桃鲜叶煎汤,乘温洗患处。

④治蜘蛛毒、蛇咬伤:阳桃鲜叶捣烂绞汁搽患处;止痛拔毒。(选方出《泉州本草》)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阳桃叶

拼音注音
Yánɡ Táo Yè
英文名
Leaf of Carambola
出处

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

药材基源:为药酢浆草科植物阳桃Averrhoa carambola L.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verrhoa carambola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栽培于园林或村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

原形态

阳桃 乔木,高5-12m。幼枝被柔毛及小皮孔。奇数羽状复叶;总叶柄及叶轴被毛,具小叶5-11枚,长约13cm;小叶卵形至椭圆形,长3-6cm,宽约3cm,先端渐尖,基部偏斜。圆锥花序生于叶腋或老枝上,长约3cm;花萼5,红紫色,覆瓦状排列,长约3mm;花冠近钟形,白色至淡紫色,长约5mm,花瓣倒卵形,旋转状排列;雄蕊10,其中5枚较短且无花药,花丝基部合生;子房5室,具5棱槽,每室胚珠多数。浆果卵状或椭圆状,长5-8cm,淡黄绿色,光滑,具3-5翅状棱。花期7-8月,果期8-9月。

化学成分

含矢车菊素-3-O-β-D-葡萄糖甙(cyanidin-3-O-β-D-glucoside)和矢车菊素-3,5-O-β-D-双葡萄糖甙(cyanidin-3,5-O-β-D-diglucoside)。

归经

肝;脾经

性味

味涩;苦;性寒

注意

《南宁市药物志》:体质虚寒者忌服。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清热解毒;止痛。主风热感冒;小便不利;产后浮肿;痈疽肿毒;漆疮;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绞汁涂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利小水。

2.《岭南采药录》:捣烂敷疮,止痛,散热毒,止血,拔脓,生肌。

3.《陆川本草》:治血热身痒。

4.《南宁市药物志》:枝叶:清湿热,利小便,散郁血,治痧气。叶:洗皮肤热毒。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阳桃叶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利湿,清热解毒,止痛。
主治
风热感冒,小便不利,产后浮肿,痈疽肿毒,漆疮,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绞汁涂或煎水洗。
注意事项
体质虚寒者禁服。
相关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利小水。”

2、《本草求原》:“利水行瘀。”

3、《岭南采药录》:“捣烂敷疮,止痛,散热毒,止血,拔脓,生肌。”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热渴,小便短涩:(阳桃)鲜叶煎汤代茶服。(《泉州本草》)

2、治跌打伤肿痛:鲜阳桃叶捣烂,敷于患处,能止血止痛。(《全国中草药汇编》)

附注
阳桃花、阳桃根均可药用。可治慢性头风,关节疼痛,心痛,胃气痛,遗精,白带。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酢浆草科植物阳桃。
形态特征
乔木,高可达12米,分枝甚多;树皮暗灰色,内皮淡黄色,干后茶褐色,味微甜而涩。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10-20厘米;小叶5-13片,全缘,卵形或椭圆形,长3-7厘米,宽2-3.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圆,一侧歪斜,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疏被柔毛或无毛,小叶柄甚短;花小,微香,数朵至多朵组成聚伞花序或圆锥花序,自叶腋出或着生于枝干上,花枝和花蕾深红色;萼片5,长约5毫米,覆瓦状排列,基部合成细杯状,花瓣略向背面弯卷,长8-10毫米,宽3-4毫米,背面淡紫红色,边缘色较淡,有时为粉红色或白色;雄蕊5-10枚;子房5室,每室有多数胚珠,花柱5枚。浆果肉质,下垂,有5棱,很少6或3棱,横切面呈星芒状,长5-8厘米,淡绿色或蜡黄色,有时带暗红色。种子黑褐色。花期4-12月,果期7-12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
生长环境
多栽培于园林或村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