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尾葵叶

鱼尾葵叶,中药名。为棕榈科植物鱼尾葵CaryotaochlandraHance的叶鞘纤维。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具有收敛止血之功效。常用于咳血,吐血,便血,崩漏。
别名 -
药味 味微甘、涩
药性
归经 味微甘、涩,性平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收敛止血。
主治 咳血,吐血,便血,崩漏。
鱼尾葵叶
  • 鱼尾葵叶
  • 鱼尾葵叶
鱼尾葵叶
拼音注音
Yú Wěi Kuí Yè
来源

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鱼尾葵的叶鞘纤维。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yota ochlandra Hance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切碎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或沟谷林中,海拔450-700m。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原形态

鱼尾葵,乔木状,高达20m。茎无吸根,单生。叶大而粗壮,长3-4m;羽片每边18-20片,下垂,中部的较长;裂片质厚而硬,顶端1片扇形,有不规则的齿缺,侧面的菱形而似鱼尾,长15-20cm,内侧边缘有粗齿的部分超过全长之半,外侧边缘延伸成一长尾尖。佛焰苞和花序无鳞秕;肉穗花序长约3m,分枝悬垂,花3朵聚生,雌花介于2雄花间;雄花:萼片宽圆形,长约5mm;花瓣黄色,革质而硬,长约2cm,宽约7mm;雄蕊多数,约与花冠等长,花药线形,黄色,花丝近白色;雌花较小,长7-8mm,先端全缘,退化雄蕊3,钻形;子房近卵状三棱形,柱头2裂。果球形,直径1.8-2cm,熟时淡红色,有种子l-2颗。花期5-7月,果期8-11月。

性味

味微甘;涩;性平

功能主治

收敛止血。主咳血;吐血;便血;崩漏

用法用量

内服:煅炭煎汤,10-15g。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鱼尾葵叶

功效作用

功能
收敛止血。
主治
咳血,吐血,便血,崩漏。
用法用量
内服:煅炭煎汤,10-15g。
相关论述
《广西本草选编》:“收敛止血。主治吐血,咳血,便血,血崩。”

临床应用

附注
鱼尾葵之茎髓含大量淀粉,粉供食用,也制西香米,也可炖肉服。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切碎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棕榈科植物鱼尾葵。
形态特征
鱼尾葵,又名长穗鱼尾葵、假桄榔、青棕。乔木状,高10-15(-20)米,直径15-35厘米,茎绿色,被白色的毡状绒毛,具环状叶痕。叶长3-4米,幼叶近革质,老叶厚革质;羽片长15-60厘米,宽3-10厘米,互生,罕见顶部的近对生,最上部的1羽片大,楔形,先端2-3裂,侧边的羽片小,菱形,外缘笔直,内缘上半部或l/4以上弧曲成不规则的齿缺,且延伸成短尖或尾尖。佛焰苞与花序无糠秕状的鳞秕;花序长3-3.5(-5)米,具多数穗状的分枝花序,长1.5-2.5米;雄花花萼与花瓣不被脱落性的毡状绒毛,萼片宽圆形,长约5毫米,宽6毫米,盖萼片小于被盖的侧萼片,表面具疣状凸起,边缘不具半圆齿,无毛,花瓣椭圆形,长约2厘米,宽8毫米,黄色,雄蕊(31-)50-111枚,花药线形,长约9毫米,黄色,花丝近白色;雌花花萼长约3毫米,宽5毫米,顶端全缘,花瓣长约5毫米;退化雄蕊3枚,钻状,为花冠长的1/3倍;子房近卵状三棱形,柱头2裂。果实球形,成熟时红色,直径1.5-2厘米。种子1颗,罕为2颗,胚乳嚼烂状。花期5-7月,果期8-11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或沟谷林中,海拔450-7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