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根

油茶根,中药名。为山茶科植物油茶CamelliaoleiferaAbel.的根或根皮。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广泛栽培。具有清热解毒,理气止痛,活血消肿之功效。常用于咽喉肿痛,胃痛,牙痛,跌打伤痛,水火烫伤。
别名 野茶根、寒露茶根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平。归肝、胃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理气止痛,活血消肿。
主治 咽喉肿痛,胃痛,牙痛,跌打伤痛,水火烫伤。
油茶根
  • 油茶根
  • 油茶根
油茶根
拼音注音
Yóu Chá Gēn
来源

药材基源:为山茶科植物油茶CamelliaoleiferaAbel的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millia oleifera Abel[C.oleosa(Lour.)Rehd.]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广泛栽培,为重要的木本油科植物。

原形态

油茶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3-4m,稀达8m。树皮淡黄褐色,平滑不裂;小枝微被短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4-7mm,有毛;叶片厚革质,卵状椭圆形或卵形,长3.5-9cm,宽1.8-4.2cm,先端钝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亮绿色,无毛或中脉有硬毛,下面中脉基部有毛或无毛,侧脉不明显。花两性,1-3朵生于枝顶或叶腋,直径3-5cm,无梗;萼片通常5,近圆形,外被绢毛;花瓣5-7,白色,分离,倒卵形至披针形,长2.5-4.5cm,先端常有凹缺,外面有毛;雄蕊多数,无毛,外轮花丝仅基部连合;子房上位,密被白色丝状绒毛,花柱先端三浅裂。蒴果近球形,直径3-5cm,果皮厚,木质,室背2-3裂。种子背圆腹扁,长至2.5cm。花期10-11月,果期次年10月。

性味

苦;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理气止痛;活血消肿。主咽喉肿痛;胃痛;牙痛;跌打伤痛;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研末或烧灰研末,调敷。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油茶根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理气止痛,活血消肿。
主治
咽喉肿痛,胃痛,牙痛,跌打伤痛,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研末或烧灰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不可内服。~
药理作用

1、心肌细胞保护作用。

2、降血脂作用。

相关论述

1、《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止痛。主治急性咽喉炎,胃痛,扭挫伤。”

2、《福建药物志》:“调胃理气。治胃痛,水肿,牙痛,烫伤。”3、《广西民族药简编》:“与猪骨煲服,治腰痛。”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胃痛:(油茶)干根45g。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2、治跌打肿痛:油茶根15-30g。水煎冲酒服。(《广东省惠阳地区中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山茶科植物油茶。
形态特征
油茶,又名楂木。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3-4m,稀达8m。树皮淡黄褐色,平滑不裂;小枝微被短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4-7mm,有毛;叶片厚革质,卵状椭圆形或卵形,长3.5-9cm,宽1.8-4.2cm,先端钝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亮绿色,无毛或中脉有硬毛,下面中脉基部有毛或无毛,侧脉不明显。花两性,1-3朵生于枝顶或叶腋,直径3-5cm,无梗;萼片通常5,近圆形,外被绢毛;花瓣5-7,白色,分离,倒卵形至披针形,长2.5-4.5cm,先端常有凹缺,外面有毛;雄蕊多数,无毛,外轮花丝仅基部连合;子房上位,密被白色丝状绒毛,花柱先端三浅裂。蒴果近球形,直径3-5cm,果皮厚,木质,室背2-3裂。种子背圆腹扁,长至2.5cm。花期10-11月,果期次年10月。
分布区域
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广泛栽培,为重要的木本油科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