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树

盐酸树,中药名。为漆树科植物滨盐肤木RhuschinensisMill.var.roxburghii(DC.)Rehd.的根、叶。分布于西南、华南及江西、台湾、湖南等地。具有解毒消肿,散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咽喉肿痛,痈疮疔毒,胃痛,跌打骨折,腰腿痛。

别名 盐霜柏、盐树、盐霜树、盐布根、野漆树、女木、五倍子树、枯盐箕、埔盐、山盐菁、山埔盐。
药味 味酸、咸
药性
归经 味酸、咸,性凉,归心、胃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解毒消肿,散瘀止痛。
主治

咽喉肿痛,痈疮疔毒,胃痛,跌打骨折,腰腿痛。

盐酸树
  • 盐酸树
  • 盐酸树
盐酸树
拼音注音
Yán Suān Shù
别名

盐霜柏、盐树、盐霜树、盐布根、野漆树、女木、五倍子树、枯盐箕、埔盐、山盐菁、山埔盐。

来源

药材基源:为漆树科植物滨盐肤木的根、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us chinensis Mill.var. roxburghii(DC.)Rehd.[Rhussemialata Murr.var.roxburghii DC.;R.roxburghii Decne.ex Steud.]

采收和储藏:全年采根;春、夏季采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80-2800m的山坡、沟谷的疏林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华南及江西、台湾、湖南等地。

原形态

滨盐肤木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8m。叶柄及花序均密被柔毛。奇数羽状复叶,叶长25-45cm,总叶轴无翅或有狭翅;小叶7-17,近无柄或具短柄,卵形、椭圆形至长圆形,长5-12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至圆形,边缘有锯齿,上面近无毛或被微毛,下面密被灰褐色毛。花雌雄异株;圆锥花序大,顶生,长20-30cm,密被柔毛,花序柄粗壮;花密生,白色,长约2mm;花萼5裂,裂片卵形,被柔毛;花瓣5,黄白色,长圆形,具小睫毛;雄蕊5,较花瓣略长;柱头3裂。核果扁球形,直径约5mm,熟时橙红色,被小柔毛。花、果期全年。

性味

酸、咸;凉

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散瘀止痛。主咽喉肿痛;痈疮疔毒;胃痛;跌打骨折;腰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品捣烂敷。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盐酸树

功效作用

功能

解毒消肿,散瘀止痛。

主治

咽喉肿痛,痈疮疔毒,胃痛,跌打骨折,腰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品捣烂敷。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相关论述

1、《岭南采药录》:“消肿散毒。煎水洗小儿烂头疡,能止痒。治乳痈疮,脚抽筋症,跌打伤,肿痛,俱煎水洗之。以之浸酒,止痛,去瘀,生新。”

2、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凉血降火,去瘀生新。主治麻疹,感冒发热,咳嗽带血,跌打骨折。”

3、《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软坚散瘀,凉血,降火解毒。治咽喉肿痛,淋巴结肿大,胃痛,痈疮疔毒。”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感冒发热,喉炎食滞腹泻,毒蛇咬伤,痔疮:滨盐肤木根30g,水煎服。(《中国壮药学》)

2、治跌打肿痛,骨折,创伤出血,黄蜂蜇伤:鲜滨盐肤木根皮或鲜叶适量,捣烂敷患处。(《中国壮药学》)

附注

全株含鞣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采根;春、夏季采叶。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漆树科盐肤木属滨盐肤木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8m。叶柄及花序均密被柔毛。奇数羽状复叶,叶长25-45cm,总叶轴无翅或有狭翅;小叶7-17,近无柄或具短柄,卵形、椭圆形至长圆形,长5-12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至圆形,边缘有锯齿,上面近无毛或被微毛,下面密被灰褐色毛。花雌雄异株;圆锥花序大,顶生,长20-30cm,密被柔毛,花序柄粗壮;花密生,白色,长约2mm;花萼5裂,裂片卵形,被柔毛;花瓣5,黄白色,长圆形,具小睫毛;雄蕊5,较花瓣略长;柱头3裂。核果扁球形,直径约5mm,熟时橙红色,被小柔毛。花、果期全年。

分布区域

西南、华南及江西、台湾、湖南等地

道地产区

西南、华南及江西、台湾、湖南。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80-2800m的山坡、沟谷的疏林或灌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