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叶

栀子叶,中药名。为茜草科栀子属植物山栀GardeniajasminoidesEllis的叶。植物山栀,分布于我国中南、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地。具有活血消肿,清热解毒之功效。主治跌打损伤,疔毒,痔疮,下疳。

别名 黄枝叶
药味 味苦、涩
药性
归经 味苦、涩,性寒。入心、肝、肺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活血消肿,清热解毒。
主治

跌打损伤,疔毒,痔疮,下疳。

栀子叶
  • 栀子叶
  • 栀子叶
栀子叶

《中药大辞典》:栀子叶

拼音注音
Zhī Zi Yè
别名

黄枝叶(《生草药性备要》)。

出处

《本草求原》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山栀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栀子"条。

化学成分

叶、叶柄含栀子甙、去羟栀子甙。

性味

苦涩,寒。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劫,性平。"

②《本草求原》:"涩,寒。"

③《岭南采药录》:"味涩苦,性寒。"

功能主治

①《生草药性备要》:"消肿,理跌打伤。"

②《本草求原》:"洗疳痔疔,散毒疮;同鸡煮,则祛风。"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栀子叶

拼音注音
Zhī Zi Yè
别名

黄枝叶

英文名
leaf of Capa Jasmine
出处

出自《本草求原》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山栀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

山栀 常绿灌木,高1-2m。小枝绿色,幼时被毛,后近无毛。单叶对生,衡三叶轮生,叶柄短;托叶两片,生于叶柄内侧;叶片革质,椭圆形、阔倒披针形或倒卵形,长6-14cm,宽2-7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光泽,仅下面脉腋内簇生短毛;侧脉羽状。花大,极芳香,顶生或腋生,具短梗;萼绿色,长2-3cm,裂片5-7,线状披针形,通常比萼简稍长;花冠高脚碟状,白色,后变乳黄色,基部合生成简,上部6-7裂,旋转排列,先端圆;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着生于花冠喉部,花丝极短,花药线形,纵裂,2室;雌官司1,子房下位,1室。果实深黄色,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2-4cm,有5-9条翅状纵棱,先端有条状宿存之萼。种子多数,鲜黄色,扁椭圆形。花期5-7月,果期8-11月。

化学成分

叶、叶柄含栀子甙(Gardenoside)、去羟栀子甙(Geniposide)。

归经

肺;肝;肾经

性味

苦涩;寒

功能主治

活血消肿;清热解毒。主跌打损伤;疔毒;痔疮;下疳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内服:煎汤,3-9g。

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消肿,理跌打伤。

2.《本草求原》:洗疳痔疔,散毒疮;同鸡煮,则祛风。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栀子叶

功效作用

功能

活血消肿,清热解毒。

主治

跌打损伤,疔毒,痔疮,下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项

脾胃虚弱者慎用。

化学成分

叶、叶柄含栀子甙、去羟栀子甙。

相关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消肿,理跌打伤。”

2、《本草求原》:“洗疳痔疔,散毒疮;同鸡煮,则祛风。”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跌打损伤,栀子9g,鸡血藤(鲜)9g,桑叶6g,茜草6g。捣碎外敷。(《湖南药物志》)

2、治虫蛇咬伤,栀子9g,白花蛇舌草6g,大青叶6g。捣碎外敷。(《湖南药物志》)

3、治痔疮、下疳,栀子9g,败酱草9g,鱼腥草9g,牛膝9g。煎水清洗后,用鲜品捣碎外敷。(《湖南药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夏季采收,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茜草科栀子属植物山栀。

形态特征

山栀,别名栀子《中国植物志》。常绿灌木,高1-2米。小枝绿色,幼时被毛,后近无毛。单叶对生,稀三叶轮生,叶柄短;托叶两片,生于叶柄内侧;叶片革质,椭圆形、阔倒披针形或倒卵形,长6-14厘米,宽2-7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光泽,仅下面脉腋内簇生短毛;侧脉羽状。花大,极芳香,顶生或腋生,具短梗;萼绿色,长2-3厘米,裂片5-7,线状披针形,通常比萼简稍长;花冠高脚碟状,白色,后变乳黄色,基部合生成筒,上部6-7裂,旋转排列,先端圆;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着生于花冠喉部,花丝极短,花药线形,纵裂,2室;雌蕊1,子房下位,1室。果实深黄色,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2-4厘米,有5-9条翅状纵棱,先端有条状宿存之萼。种子多数,鲜黄色,扁椭圆形。花期5-7月,果期8-11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我国中南、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地。

道地产区

我国中南、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

生长环境

生于丘陵山地或山坡灌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