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子菜,中药名。为眼子菜科植物眼子菜PotamogetondistinctusA.Benn.及鸡冠眼子菜PotamogetoncristatusRgl.etMaack.的全草。眼子菜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鸡冠眼子菜分布于东北及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止血,驱蛔之功效。常用于湿热痢疾,黄疸,热淋,带下,鼻衄,痔疮出血,蛔虫病,疮痈肿毒。
湿热痢疾,黄疸,热淋,带下,鼻衄,痔疮出血,蛔虫病,疮痈肿毒。
水案板、水板凳、金梳子草、地黄瓜、压水草
眼子菜科眼子菜属植物眼子菜Potamogeton franchetii A. Benn. et Baag.,以全草入药。春秋采集,晒干。
微苦,凉。
清热解毒,利尿,消积。用于急性结膜炎,黄疸,水肿,白带,小儿疳积,蛔虫病;外用治痈疖肿毒。
0.5~1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1)同属植物尚有下列数种在不同地区也作眼子菜入药。小叶眼子菜Potamogeton cristatus Regel et Maack;牙齿草Potamogeton delavayi A. Benn;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nus Miq.;西藏眼子菜Potamogeton natans L.。
牙齿草、牙拾草(《滇南本草》),水案板(《分类草药性》),鸭吃草(《种子植物名称》),金梳子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水板凳、弹木叶、扎水板(《四川中药志》),案板芽、水黄连(《陕西中草药》),檀木叶(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
《救荒本草》
为眼子菜科植物眼子菜的全草。3~4月采收,晒干。
生于静水池沼中。我国各地都有分布。
多年生水生草本,具匐茎;茎细长,近直立,直径约1毫米。浮生叶略带革质,披针形或披针状卵形,长4~13厘米,宽2~3厘米,全缘,先端钝或尖锐,基部近圆形;叶柄长6~11厘米;托叶尖锐,长2~5厘米。穗状花序长2~5厘米,着生于长3.5~8.5厘米的花茎上;花被4片,绿色,镊合状排列;雄蕊4,无柄,花药向外开裂;雌蕊4,无柄,分离,1室。小核果斜倒卵形,长3.5毫米,宽2.5毫米,侧面略扁平,背面半月形,腹面近圆形,具3个龙骨脊,顶端近扁平,不成喙。花期6~7月。
本植物的嫩根(钉耙七)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水案板是一种有效驱蛔药,曾用小鼠灌胃测定其半数致死量,服药量达12.5克/公斤/日(相当于目前最大量16倍)皆未见死亡,故其毒性很低。
苦,寒。
①《滇南本草》:"性寒,味苦涩。"
②《贵阳民间药草》:"甘微涩,寒,无毒。"
③《四川中药志》:"性凉,味微苦,无毒。"
清热,利水,止血,消肿,驱蛔。治痢疾,黄疸,淋病,带下。血崩,痔血,蛔虫病,疮疡红肿。
①《滇南本草》:"止赤白痢,大肠下血,妇人红崩,漏下恶血。"
②《分类草药性》:"治火眼,女子白带,经水不调,并治臌胀,痒子。"
③《贵阳民间药草》:"清热解毒,止血,治痔疮出血。"
④《四川中药志》:"消气臌胀,疗黄疸,瘰疬,痔疮,并治小儿螬气腹痛。"
⑤《陕西中草药》:"清热明目,渗湿利水,通淋镇痛。治急性结膜炎,牙痛,黄疸,疮疖痈肿。"
⑥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治蛔虫病。"
内服:煎汤,3~4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
①治赤白痢疾日久者:眼子菜、山查各等分,砂糖二钱同煎服。(《滇南本草》)
②治黄疸病:眼子菜一两(生),煎水内服。
③治热淋:眼子菜二两(生),煎水去渣,煎甜酒服。
④治肠风下血(内痔出血):眼子菜一两,红椿根皮五钱,槐角五钱。装入猪直肠中炖吃。
⑤治常流鼻血:跟子菜一两,绿壳鸭蛋二个,以眼子菜加水煮汁,汁煮蛋花,一次服用。
⑥治火眼:新鲜眼子菜叶数张,贴于眼皮上,干后即换。(②方以下出《贵阳民间药草》)
⑦治疮疖:眼子菜鲜叶适量,搀烂外敷。(《陕西中草药》)
用于驱蛔:取水案板全草晒干研粉,6~8岁小儿取15克加开水调成糊状顿服;或以15克药粉加水150毫升,煮沸半小时,连渣顿服。两法共治89例,排虫率为48.3%。药量减少则疗效下降,即使增加治疗天数,疗效亦无明显提高。用药期间,部分小儿诉轻度腹痛,但多数于数小时后自行消失;少数患儿服药后有1~2次稀便,余无其他副作用。
此外,尚有小叶眼子菜的全草,在四川亦同等人药.植株各部均较上种为小,沉在水中的叶线形,长6厘米;浮在水面的叶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5~3厘米,宽4~10毫米。花茎长1厘米;穗状花序长0.5~1厘米;果实长1.5毫米,背面的龙骨脊呈鸡冠状,顶端花柱部分星喙状。花期5~6月。分布东北、华东及长江流域各地。
牙齿草、牙拾草、水案板、金梳子草、水板凳、扎木板、弹木叶、 案板芽、水黄连、檀木叶、滑油丹
出自《救荒本草》
药材基源:为眼子菜科植物眼子菜及鸡冠眼子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otamogeton distinctus Benn.[P.franchitii A. Benn. Et Baag.]2.Potamogeton cristatus Regel.et Maack
采收和储藏:3-4月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生态环境:1.生于水田或水塘中。
2.生于静水池沼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2.分布于东北及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四川。
1.眼子菜,多年生草本。根茎发达,白色,多分枝,常在顶端形成休眠芽体;茎长约50cm,常不分枝。浮水叶互生,花序下的对生;叶柄长5-20cm,宽披针形至卵状椭圆形,长5-10cm,宽2-4cm,叶脉多条,先端连接;沉水叶互生;叶柄比浮水叶的短,叶片披针形至狭披针形。早落;托叶薄膜质,长2-7cm,先端尖锐,成鞘状抱茎;穗状花序生于浮水叶的叶腋;花序梗长4-7cm,比茎粗;穗长3-10cm,密生黄绿色小花。小坚果宽倒卵形,长3-3.5mm,腹面近于直,背部有3脊,侧面两2条较钝,基部通常有2突起。花期5-8月。
2.鸡冠眼子菜,多年生草本,有细长的根茎。茎丝状,圆形或近圆形。叶两型,沉没水中的条形,长达6cm,先端极尖;浮在水面的椭圆形、长圆形或披针形,长1.5-3cm,宽4-10mm,先端钝或急尖,全缘,脉7条;叶柄短于叶片;托地膜质,与叶基部离生。花序穗状,梗长约1cm,穗长0.5-1cm,长椭圆形或头状。小坚果斜宽倒卵形,有短柄,柄长约1mm,背部有鸡冠状突起;花柱细,喙状,长约1.5mm。花期5-6月。
水案板是一种有效驱蛔药,曾用小鼠灌胃测定其半数致死量,服药量达12.5g/kg/日(相当于目前最大量15倍)皆未见死亡,故其毒性很低。
胆;肝;膀胱经
味苦;性寒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止血;驱蛔。主湿热痢疾;黄疸;热淋;带下;鼻衄;痔疮出血;蛔虫病;疮痈肿毒
内服:煎汤,9-15g,鲜者30-60g。外用:适量,捣敷。
①治赤白痢疾日久者:眼子菜、山查各等分,砂糖二钱同煎服。 (《滇南本草》)②治黄疸病: 眼子菜一两(生),煎水内服。③治热淋: 眼子菜二两(生),煎水去渣,煎甜酒服。④治肠风下血(内痔出血): 眼子菜一两,红椿根皮五钱,槐角五钱。 装入猪直肠中炖吃。⑤治常流鼻血: 眼子菜一两,绿壳鸭蛋二个。 以眼子菜加水煮汁,汁煮蛋花,一次服用。⑥治火眼: 新鲜眼子菜叶数张,贴于眼皮上,干后即换。(②方以下出《贵阳民间药草》)⑦治疮疖: 眼子菜鲜叶适量, 捣烂外敷。 (《陕西中草药》)
用于驱蛔。取水案板全草晒干研粉,6-8岁小儿取15g加开水调成糊状顿服;或以15g药粉加水150ml,煮沸半小时,连渣顿服。两法共治39例,排虫率为48.3%。药量减少则疗效下降,即使增加治疗天数,疗效亦无明显提高。用药期间,部分小儿诉轻度腹痛,但多数于数小时后自行消失;少数患儿服药后有1-2次稀便,余无其他副作用。
1.《滇南本草》:止亦白痢,大肠下血,妇人红崩,漏下恶血。
2.《分类草药性》:治火眼,女子白带,经水不调,并治膨胀,痒子。
3.《贵阳民间药草》:清热解毒,止血,治痔疮出血。
4.《四川中药志》:消气膨胀,疗黄疸,瘰疬,痔疮,并治小儿螬气腹痛。
5.《陕西中草药》:清热明目,渗湿利水,通淋镇痛。治急性结膜炎,牙痛,黄疸,疮疖痈肿。
6. 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治蛔虫病。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眼子菜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止血,驱蛔。
湿热痢疾,黄疸,热淋,带下,鼻衄,痔疮出血,蛔虫病,疮痈肿毒。
内服:煎汤,9-15g,鲜者30-60g。外用:适量,捣敷。
脾胃虚寒者慎用。
具有驱虫作用。
1、《滇南本草》:“止赤白痢,大肠下血,妇人红崩,漏下恶血。”
2、《分类草药性》:“治火眼,女子白带,经水不调,并治臌胀,痒子。”
3、《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水肿,小儿疳积,蛔虫病。”
1、治赤白痢疾日久者:眼子菜、山楂各等分,砂糖6g。同煎服。(《滇南本草》)
2、治红淋白浊:眼子菜全草15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同属植物中尚有小叶眼子菜、马来眼子菜、浮叶眼子菜(西藏眼子菜)等数种在不同地区也作眼子菜入药。
3-4月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干燥全草呈团状,灰绿色。茎纤细,长短不一,直径约1mm,有纵纹,有的带细根茎。叶常皱缩或破碎;完整者二型;浮水叶互生,花序下面的叶对生,叶片呈阔披针形或近长椭圆形,长3-12cm,宽2-3.5cm,先端渐尖或钝圆,基部近圆形,全缘,略带革质;沉水叶披针形,长约9cm;叶柄长3-14cm。穗状花序,生于浮水叶叶腋,长2-4.5cm,花密生,花序梗长2-7cm。小核果阔卵形,长3.5mm,宽2.5-3mm,背部有3脊。气微,味微苦。
眼子菜科眼子菜属眼子菜、鸡冠眼子菜。
1、眼子菜:多年生水生草本。根茎发达,白色,直径1.5-2毫米,多分枝,常于顶端形成纺锤状休眠芽体,并在节处生有稍密的须根。茎圆柱形,直径1.5-2毫米,通常不分枝。浮水叶革质,披针形、宽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10厘米,宽1-4厘米,先端尖或钝圆,基部钝圆或有时近楔形,具5-20厘米长的柄;叶脉多条,顶端连接;沉水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草质,具柄,常早落;托叶膜质,长2-7厘米,顶端尖锐,呈鞘状抱茎。穗状花序顶生,具花多轮,开花时伸出水面,花后沉没水中;花序梗稍膨大,粗于茎,花时直立,花后自基部弯曲,长3-10厘米;花小,被片4,绿色;雌蕊2枚(稀为1或3枚)。果实宽倒卵形,长约3.5毫米,背部明显3脊,中脊锐,于果实上部明显隆起,侧脊稍钝,基部及上部各具2凸起,喙略下陷而斜伸。花果期5-10月。2n=52。2、鸡冠眼子菜:多年生水生草本,通常在开花前全部沉没水中。无明显的根状茎。茎纤细,圆柱形或近圆柱形,直径约0.5毫米,近基部常匍匐地面,于节处生出多数纤长的须根,具分枝。叶两型;花期前全部为沉水型叶,线形,互生,无柄,长2.5-7厘米,宽约1毫米,先端渐尖,全缘;近花期或开花时出现浮水叶,通常互生,在花序梗下近对生,叶片椭圆形、矩圆形或矩圆状卵形,稀披针形,革质,长1.5-2.5厘米,宽0.5-1厘米,先端钝或尖,基部近圆形或楔形,全缘,具长1-1.5厘米的柄;托叶膜质,与叶离生。休眠芽腋生,明显特化,呈细小的纺锤状,长1.5-3厘米,下面具3-5枚直伸的针状小苞叶。穗状花序顶生,或呈假腋生状,具花3-5轮,密集;花序梗稍膨大,略粗于茎,长0.8-1.5厘米;花小,被片4;雌蕊4枚,离生。果实斜倒卵形,长约2毫米,基部具长约1毫米的柄;背部中脊明显成鸡冠状,喙长约1毫米,斜伸。花果期5-9月。
1、眼子菜: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2、鸡冠眼子菜:分布于东北及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四川。
1、眼子菜:生于水田或水塘中。2、鸡冠眼子菜:生于静水池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