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辣蓼

野辣蓼,中药名。为蓼科蓼属植物粗毛火炭母PolygonumchinenseL.的根。分布于湖北、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大肠热毒,活血止血之功效。用于泄泻,痢疾,月经不调,崩漏,跌打损伤。
别名 -
药味 味酸
药性
归经 味酸,性凉。归肝、胃、大肠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大肠热毒,活血止血。
主治 用于泄泻,痢疾,月经不调,崩漏,跌打损伤。
野辣蓼
  • 野辣蓼
  • 野辣蓼
野辣蓼
拼音注音
Yě Là Liǎo
别名

小红人、野辣子蓼

来源

蓼科野辣蓼Polygonum chinense L. var. hispidum Hook. f.,以块根入药。

生境分布

云南。

性味

酸,平。

功能主治

通经活血,止泻痢。主治肠炎,痢疾,月经不调,血崩,产后流血过多,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3~5钱,水煎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野辣蓼

功效作用

功能
清大肠热毒,活血止血。
主治
用于泄泻,痢疾,月经不调,崩漏,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10-15g。
药理作用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志贺菌有抑制作用。
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清大肠热毒,活血止血。适用于泄泻,痢疾,月经不调,崩漏,跌打损伤。”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跌打损伤:粗毛火炭母30-50g,三七叶10g。捣碎外敷。

2、治黄疸:粗毛火炭母15g,水煎服。(1-2方出自《湖南药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根呈块状,茎叶上毛茸很多。茎细长,扁圆柱形,有分枝,表面淡绿色或棕褐色,节处稍膨大,节间5-10cm,下部节上有须根。叶片皱缩,黄绿色或暗绿色,完整叶片展平后呈矩圆状卵形;托叶鞘筒状,膜质,气无,味酸、微涩。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蓼科蓼属植物粗毛火炭母。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基部近木质。根状茎粗壮。茎直立,高70-100厘米,通常无毛,具纵棱,多分枝,斜上。叶卵形或长卵形,长4-10厘米,宽2-4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截形或宽心形,边缘全缘,两面无毛,有时下面沿叶脉疏生短柔毛,下部叶具叶柄,叶柄长1-2厘米,通常基部具叶耳,上部叶近无柄或抱茎;托叶鞘膜质,无毛,长1.5-2.5厘米,具脉纹,顶端偏斜,无缘毛。花序头状,通常数个排成圆锥状,顶生或腋生,花序梗被腺毛;苞片宽卵形,每苞内具1-3花;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红色,裂片卵形,果时增大,呈肉质,蓝黑色;雄蕊8,比花被短;花柱3,中下部合生。瘦果宽卵形,具3棱,长3-4毫米,黑色,无光泽,包于宿存的花被。花期7-9月,果期8-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湖北、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