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卷柏

兖州卷柏,中药名。为卷柏科植物兖州卷柏Selaginellainvolvens(Sw.)Spring的全草。分布于西南及陕西、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广东、广西、西藏等地。具有清热利湿,止咳,止血,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湿热黄疸,痢疾,水肿,腹水,淋证,痰湿咳嗽,咯血,吐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乳痈,瘰疬,痔疮,烫伤。
别名 石卷柏、金花草、千年柏、孔雀毛、柏叶草、细叶金鸡尾、地侧柏、虎毛草、小柏、松柏草、蜈蚣草、不黄草、山扁柏、黄河婆草、墙柏、红蕨仔草、干蕨基、金扁柏、鹿茸草、扇卷柏、飞扬蕨、凤凰衣、卷筋草。
药味 味淡、微苦
药性
归经 味淡、微苦,性凉,归肺、肝、脾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利湿,止咳,止血,解毒。
主治 湿热黄疸,痢疾,水肿,腹水,淋证,痰湿咳嗽,咯血,吐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乳痈,瘰疬,痔疮,烫伤。
兖州卷柏
  • 兖州卷柏
  • 兖州卷柏
  • 兖州卷柏
兖州卷柏

《中药大辞典》:兖州卷柏

拼音注音
Yǎn Zhōu Juǎn Bǎi
别名

金不换、金扁柏、金扁桃、石养草、田鸡爪(《福建民间草药》),花肺金、茯苓蕨、飞扬蕨,烂皮蛇、扇卷柏(《广西中兽医药植》),石卷枯(《陆川本草》),金花草、千年柏、孔雀毛(《江西民间草药》),地柏拟《四川中药志》),红凤尾草、鸡胶裂、凤凰尾、不黄草、墙边柏、饼花草、花眉胶(《闽东本草》),枯叶草、细叶金鸡尾、地侧柏、虎牙骨、虎毛草、肺经草、松柏草(《湖南药物志》)。

出处

《本草图经》

来源

为卷柏科植物兖州卷柏全草。秋季采收。

生境分布

生林下、山谷、路边、沟中等阴处石上。分布西南、华南、浙江、江西、湖北至陕西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4~45厘米。主茎直立,下部不分枝的部分长6~15厘米,圆柱形,稻秆色,叶覆瓦状贴着,卵状矩圆形,渐尖,基部心形;上部3回羽状分枝。枝上的叶较密,异型,排成4行;侧叶不对称,急尖,长2毫米,宽1.25毫米,叶上平滑,侧叶上半部半卵形,基部心形,遮被枝上,有细锯齿,下半部半卵圆披针形,基部截形,全缘,有缘毛;中叶卵圆形,渐尖,或有短芒,外边全缘,内侧有锯齿。孢子囊穗单生,少成2枚,着生枝端,4棱,长4~20毫米;孢子叶圆形,卵圆三角形,渐尖,龙骨状,有齿。

化学成分

含海藻糖。

归经

《泉州本草》:"入肺、肝、心、脾四经。"

性味

辛,平。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平,无毒。"

②《陆川本草》:"辛,平。"

③《四川中药志》:"性平,味淡微辛,无毒。"

注意

《泉州本草》:"凡无湿热者慎用。"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化痰,定喘,利水,消肿。治吐血,衄血,脱肛下血,痰嗽,哮喘,黄疸,水肿,淋病,带下,烫伤。

①《福建民间草药》:"能柔筋强骨,益气明目,清肝热,疗黄疸。"

②《陆川本草》:"凉血止血,利尿消肿。治脱肛下血、水肿。"

③《四川中药志》:"清热解毒。治吐血、痔疮出血、淋病,汤火伤及刀斧伤出血。"

④《泉州本草》:"清心止血,定惊止痉,化痰平喘。治吐血衄血,肺痈脓血,咳嗽喘促。"

⑤《湖南药物志》:"治肺痨,劳损,哮喘,疳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咳血、崩漏:兖州卷柏七钱到一两。水煎服。(《泉州本草》)

②治劳力过度,咳嗽吐血:兖州卷柏一两半。合青皮鸭蛋煮熟,去渣取汤,配鸭蛋服。(《泉州本草》)

③治哮喘:兖州卷柏一至二两。冲开水炖冰糖服,日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痰嗽哮喘:金花草一两五钱,马鞭草五钱,冰糖一两。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⑤治黄疸:鲜兖州卷柏二至四两,或干的一两,黄酒二茶匙。酌加开水炖一小时,温服,日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妇女黄、白带:金花草一两五钱,猪瘦肉二两。同炖服。

⑦治羊病风:金花草二两,冰糖二两。水煎服。

⑧治瘰疬:㈠金花草一两。酒煎二次。每饭后各服一次。㈡金花草一两,野南瓜根四两,猪瘦肉四两。同煎服。每日一剂,孕妇忌服。

⑨治创伤出血:鲜金花草捣烂敷伤口。(⑥方以下出《江西民间草药》)

⑩治烫伤:兖州卷柏研末,茶油调涂。(《湖南药物志》)

⑾治狂犬咬伤:兖州卷柏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兖州卷柏

拼音注音
Yǎn Zhōu Juǎn Bǎi
别名

金不换、金扁柏、金扁桃、石养草、田鸡爪、花肺金、茯苓蕨、飞扬蕨、烂皮蛇、扇卷柏、石卷柏、金花草、千年柏、孔雀毛、地柏枝、红凤尾草、鸡胶裂、凤凰尾、不黄草、墙边柏、饼花草、花眉胶、柏叶草、细叶金鸡尾、地侧柏、虎牙骨、虎毛草、肺经草、松柏草、小柏、蜈蚣草、山扁柏、黄河婆草、墙柏、红蕨仔草、干蕨基、金扁担、鹿茸草、凤凰衣、卷筋草

英文名
Inbolute Spikemoss Herb, Herb of Involute Spikemoss
出处

出自《本草图经》

来源

药材基源:为卷柏科植物兖州卷柏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laginella involvens(Sw.) Spring[Lycopodium involvens Sw.]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3500m的疏林下石岩上。

资源分布:分布西南及陕西、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广东、广西、西藏等地。

原形态

兖州卷柏,多年生草木,高14-45cm。主茎直立,下部不分枝的部分长6-15cm,圆柱形,稻秆色,叶覆瓦状贴着,卵状矩圆形,渐尖,基部心形;上部3回羽状分枝。枝上的叶较密,异型,排成4行;侧叶不对称,急尖,长2mm,宽1.25mm,叶上平滑,侧叶上半部半卵形,基部心形,遮被枝上,有细锯齿,下半部半卵圆披针形,基部截形,全缘,有缘毛;中叶卵圆形,渐尖,或有短芒,外边全缘,内侧有锯齿。孢子囊穗单生,少成2枚,着生枝端,4棱,长4-20mm;孢子叶圆形、卵圆三角形,渐尖,龙骨状,有齿。

化学成分

含海藻糖(Trehalose),还含钾3580μg/g、镁2830μg/g、钙2490μg/g、铁381.8μg/g、钠74.9μg/g、锰61.6μg/g、锌49.3μg/g、铜7.1μg/g。

归经

肺;肝;心;脾经

性味

淡、微苦、凉

注意

《泉州本草》:凡无湿热者慎用。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止咳;止血;解毒。主湿热黄疸;痢疾;水肿;腹水;淋证;痰湿咳嗽;咯血;吐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乳痈;瘰疬;痔疮;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

1.《福建民间草药》:能柔筋强骨,益气明目,清肝热,疗黄疸。

2.《陆川本草》:凉血止血,利尿消肿。治脱肛下血、水肿。

3.《四川中药志》:清热解毒。治吐血、痔疮出血、淋病、汤火伤及刀斧伤出血。

4.《泉州本草》:清心止血,定惊止痉,化痰平喘。治吐血衄血,肺痈脓血,咳嗽喘促。

5.《湖南药物志》:治肺痨,劳损,哮喘,疳积。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兖州卷柏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利湿,止咳,止血,解毒。
主治
湿热黄疸,痢疾,水肿,腹水,淋证,痰湿咳嗽,咯血,吐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乳痈,瘰疬,痔疮,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研末敷;或鲜品捣敷。
注意事项

无湿热者慎用。

药理作用

抑菌作用。

相关论述

1、《浙江中药资源名录》:“治脱力虚损及五淋白浊。”

2、《中国药用孢子植物》:“志羊痫风,白带,子宫内膜炎,小儿惊风,肝硬化腹水,颈淋巴结核。”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黄疸:兖州卷柏45g,阴行草15g。煎服。或兖州卷柏45g,白英30g,积雪草30g,冰糖30g。煎服。(《中国药用孢子植物》引《草药验方集》)

2、治劳力过度,咳嗽吐血:兖州卷柏45g。合青皮鸭蛋煮熟,去渣取汤,配鸭蛋服。(《泉州本草》)

附注

全草含海藻糖。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晒干或鲜用。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茎圆柱形,禾秆色,3-4回羽状分枝,主茎上的叶覆瓦状紧密贴生,卵状矩圆形,分枝上的叶排列紧密,在扩大镜下观察,排列成四行,形状变化较大,边缘有细锯齿,有时可见孢子囊穗多生于小枝顶端,具四棱。气微,味淡。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卷柏科卷柏属兖州卷柏
形态特征
石生,早生,直立,高15-35(-65)厘米,具一横走的地下根状茎和游走茎,其上生鳞片状淡黄色的叶。根托只生于匍匐的根状茎和游走茎,长0.5-1.5厘米,纤细,直径0.1-0.2毫米,根少分叉,被毛。主茎自中部向上羽状分枝,不呈之字形,无关节,禾秆色,不分枝的主茎高5-25厘米,主茎下部直径1-1.5毫米,茎圆柱状,不具纵沟,光滑无毛,内具维管束1条,茎从中部开始分枝,侧枝7-12对,2-3回羽状分枝,小枝较密排列规则,主茎上相邻分枝相距1.5-4.5厘米,分枝无毛,背腹压扁,主茎在分枝部分中部连叶宽4-6毫米,末回分枝连叶宽2-3毫米。叶(除不分枝的主茎上的外)交互排列,二形,纸质或多少较厚,表面光滑,边缘不为全缘,不具白边,不分枝主茎上的叶不大于分枝上的,略一形,绿色,在主茎基部与横走根状茎上为黄色,长圆状卵形或卵形,鞘状,背部不呈龙骨状或略呈龙骨状,边缘有细齿。主茎上的腋叶不明显大于侧枝上的,三角形,平截,分枝上的腋叶对称,卵圆形到三角形,1.1-1.6毫米×0.4-1.1毫米,边缘有细齿。中叶多少对称,主茎上的大于分枝上的,边缘有细齿,先端具芒或尖头,基部平截或斜或一侧有耳,(基部有簇状睫毛),分枝上的中叶卵状三角形或卵状椭圆形,0.6-1.2毫米×0.2-0.5毫米,覆瓦状排列,背部略呈龙骨状,先端与轴平行,具长尖头或短芒,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齿。侧叶不对称,主茎上的明显大于分枝上的(气孔分布于远轴面靠近叶脉处),分枝上的侧叶卵圆形到三角形,略斜升,排列紧密或相互覆盖,1.4-2.4毫米×0.4-1.4毫米,先端稍尖或具短尖头,边缘具细齿,基部上侧扩大,加宽,覆盖小枝,上侧基部边缘不为全缘,透明,具细齿,下侧基部圆形,下侧边缘全缘。孢子叶穗紧密,四棱柱形,单生于小枝末端,5.0-15毫米×1.0-1.4毫米;孢子叶一形,卵状三角形,边缘具细齿,不具白边,先端渐尖,锐龙骨状;大、小孢子叶相间排列,或大孢子叶位于中部的下侧。大孢子白色或褐色;小孢子橘黄色。
分布区域
分布于西南及陕西、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广东、广西、西藏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00-3500m的疏林下石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