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管头草、僧帽花、蛇箭草、烧不死
列当科野菰属植物野菰Aeginetia indica L.,以全草入药。秋季采,晒干。
苦,凉。有小毒。
解毒消肿,清热凉血。用于扁桃体炎,咽喉炎,尿路感染,骨髓炎;外用治毒蛇咬伤,疔疮。
1~3钱,外用适量,捣烂敷或浸麻油擦患处。
土灵芝草(《南京民间药草》),金锁匙(《浙江中药资源名录》),僧帽花(《杭州药植志》),蛇箭草、白茅花、赤膊花、烧不死(《江西草药》),烟管头草(苏医《中草药手册》)。
《南京民间药草》
为列当科植物野菰的全株。
生于林下草地或较阴湿地。寄生于禾本科植物芒草、芦苇等的根上。分布全国各地。
野菰,又名:蔗寄生。
一年生寄生草本,高约15厘米,体内无叶绿素。总状花序,花轴甚短,由鳞状苞腋抽生花梗,顶端开花,单生侧向;小苞片缺如;萼片成鞘状,长2~3厘米,包围于花冠筒下部,先端尖;花冠筒长而内曲,淡紫红色,长3~5厘米,先端5裂外展;雄蕊4,2强,着生在花管筒下部,与裂片互生。背有1退化假雄蕊;雌蕊1,子房上位,1室,侧膜胎座,柱头大,呈皿状。蒴果卵球形,长1~1.5厘米,种子多数。花期9~10月。
《江西草药》:"性凉,味苦,有毒。"
治咽喉肿痛,尿路感染,骨髓炎,疔疮。
①《浙江中药资源名录》:"全草,治咽喉肿痛。"
②《杭州药植志》:"全草治咳嗽。"
③苏医《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扁桃体炎,咽喉炎,尿路感染。"
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烂敷。
①治骨髓炎:野菰根或花捣烂外敷;或用甘草作引子,煎水内服。(《南京民间药草》)
②治毒蛇咬伤:野菰花一两,晒干,麝香一分,蜈蚣七条。同浸于麻油内,用时以麻曲外搽。(《江西草药》)
③治疔疮:野菰花,麻油少许,捣烂外敷。(《江西草药》)
土灵芝草、蔗寄生、金锁匙、僧幔花、土地公拐、灌草菰、蛇箭草、白茅花、赤膊花、烧不死、烟管头草、黄寄生、蛇头子药、广寄生、苏花、杆母花、管精花、洒壶嘴、马口含珠、鸭肢板、烟斗花
出自《南京民间药草》
药材基源:为列当科植物野菰的肉质茎、花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eginetia indica L.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态环境:喜生于海拔200-1800m的土层深厚、湿润及枯叶多的地方。常寄生于芒属(Miscanthus)和甘蔗属(Saccharum)等禾草类植物根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野菰 一年生寄生草本,高15-40(50)cm。茎黄褐色或紫红色,不分枝或自基部处有分枝。叶肉红色,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5-10mm,宽3-4mm,光滑无毛。花常单生茎端,稍俯垂;花梗粗壮,长10-30(-40)cm,常具紫色条纹;花萼佛焰包状,一侧斜裂至基部,长2.5-4.5(-6.5)cm,紫红色、黄色或黄白色,具紫红色条纹;花冠近唇形,常与花萼同色,筒部宽,稍弯曲,长4-6cm,先端5浅裂,上唇裂片和下唇的侧裂片较短,近圆形,全缘,下唇中间裂片稍大;雄蕊4枚,内藏,花丝着生于距筒基部1.4-1.5cm处,长7-9mm,紫色,花药黄色成对粘合,仅一室发育,下成对粘合,仅一室发育,下方一对雄蕊的药隔基部延长成距,子房1室,侧膜胎座4个,柱头盾形。蒴果圆锥状或长卵球形,长约2-3cm,2瓣开裂。种子多数,细小,椭圆形,黄色。花期4-8月,果期8-10月。
全株含野菰酸(aeginetic acid),野菰内酯(aeginetolide),β-谷甾醇(β-sitosterol)[1],多烯酸E(polyene E),芹菜素(apigenin),β-谷甾基葡萄糖甙(β-sitosteryl glucoside),β-胡萝卜(β-carotene),视黄醇(retinol),3,7-二甲基-9-(4-甲氧基-2,3,6-三甲苯基)壬四烯酸乙醇(etretinate)[2],多烯酸(polyene) D、F[3]。
抗肿瘤作用 在接种有1×10-5meth A瘤细胞的BALB/Ca荷瘤小鼠,腹腔注射野菰提取物2.5mg/kg。结果证明,对照组小鼠均在21d内发生腹水瘤死亡。而野菰治疗组小鼠均无死亡,且未见任何副反应。野菰提取物治疗后的小鼠再次接种同抗原的meth A瘤细胞均能继续生存,而第2次接种异抗原meth A瘤细胞则全部死亡。这表明野菰提取物能诱导小鼠产生抗原特异性肿瘤免疫物。体外试验证明野菰提取物无细胞毒作用[1]。
味苦;性凉;小毒
清热解毒。主咽喉肿痛;咳嗽;小儿高热;尿路感染;骨髓炎;毒蛇咬伤;疔疮
内服:煎汤,9-15g,大剂量可用至30g;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或捣汁漱口
①治骨髓炎:野菰根或花捣烂外敷;或用甘草作引子,煎水内服。(《南京民间药草》)②治毒蛇咬伤: 野菰花一两,晒干,麝香一分,蜈蚣七条。同浸于麻油内,用时以麻油外搽。(《江西草药》)③治疔疮:野菰花,麻油少许,捣烂外敷。(《江西草药》)
1.《浙江中药资源名录》:全草,治咽喉肿痛。
2.《杭州药植志》:全草治咳嗽。
3. 苏医《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扁桃体炎,咽喉炎,尿路感染。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野菰
内服:煎汤,9-15g,大剂量可用至30g;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或捣汁漱口。
《江西草药》:“本品有毒,内服慎用。”
全株含野菰酸,野菰内酯,β-谷甾醇,多烯酸E,芹菜素,β-谷甾基葡萄糖甙,β-胡萝卜素,视黄醇,3,7-二甲基-9-(4-甲氧基-2,3,6-三甲苯基)-2,4,6,8-壬四烯酸乙酯,多烯酸D、F。
抗肿瘤作用:在接种有1×105 methA瘤细胞的BALB/c荷瘤小鼠,腹腔注射野菰提取物2.5mg/kg。结果证明,对照组小鼠均在21d内发生腹水瘤死亡。而野菰治疗组小鼠均无死亡,且未见任何副反应。野菰提取物治疗后的小鼠再次接种同抗原的methA瘤细胞均能继续生存,而第2次接种异抗原methA瘤细胞则全部死亡。这表明野菰提取物能诱导小鼠产生抗原特异性肿瘤免疫物。体外试验证明野菰提取物无细胞毒作用。
1、《南京民间药草》:“根或花捣烂外敷,或用甘草作引子,煎水内服,可治骨髓炎。”
2、《浙江中药资源名录》:“治咽喉肿痛。”
3、《杭州药用植物志》:“治咳嗽及咽喉肿痛。”
4、《江西草药》:“解毒消肿。”
5、《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扁桃体炎,咽喉炎,尿路感染,骨髓炎;外用治毒蛇咬伤。”
6、《浙江药用植物志》:“治小儿高热。”
7、《福建药物志》:“解毒消肿,清热利湿。主治肝炎,肾炎,哮喘;百日咳,鼻衄,脱肛,骨髓炎,疔,疖。”
1、治咽喉肿痛:野菰15-30g。水煎,冲冰糖或蜂蜜服,或鲜(野菰)全草捣汁,加醋适量漱口。(《浙江药用植物志》)
2、治哮喘:野菰15g,黄酒酌量。水煎服。
3、治鼻衄:野菰15g,瘦猪肉酌量。水炖服。(2-3方出自《福建药物志》)
4、治甲状腺肿:灌草菰110g。炖猪小肠服。
5、治肠炎:灌草菰20g。水煎服。(4-5方出自《台湾植物药材志》)
6、治脱肛:野菰30g,猪大肠60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7、治子宫脱垂:鲜(野菰)花9g,加红糖少许。捣烂,黄酒冲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8、治骨髓炎:野菰茎、花适量捣敷,并用野菰茎、花3-9g,和以等量甘草煎服。(《庐山中草药》)
9、治淋浊,四肢无力:(野菰)全草30g。煮猪脚吃。(《湖南药物志》)
10、治疔疮:①(鲜)野菰花适量,麻油少许。捣烂外敷。(《江西草药》)②鲜野孤、蜂蜜各适量,捣烂敷患处。(《福建药物志》)
春、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