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根

椰根,中药名。为棕榈科植物椰子CocosnuciferaL.的树根或树皮。分布于台湾、广东南部诸岛及雷州半岛、海南、广西及云南。具有止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鼻衄,胃痛,吐泻。
别名 -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平。归肺、脾、肝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止血,止痛。
主治 鼻衄,胃痛,吐泻。
椰根
  • 椰根
  • 椰根
椰根
拼音注音
Yē Gēn
别名

椰子皮

来源

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椰子的树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cos nucifera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取根部,或剥取根皮,洗净,切段,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长热带地区海岸。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南部诸岛及雷州半岛、海南、广西及云南。

原形态

椰子,大乔木,高15-30m,茎粗壮,有环状叶痕,基部增粗,常有簇生小根。叶簇生茎顶;叶柄粗壮,长达1m以上;叶片羽状全裂,长3-4m;裂片多数,外向折叠,线状披针形,长65-100cm,宽3-4cm;先端渐尖,革质。肉穗花序腋生,长1.5-2m,多分枝,雄花聚生于分枝上部,雌花散生于下部;佛焰苞纺锤形,厚木质,最下部的长60-100cm或更长,老时脱落;雄花萼片3,鳞片状,长3-4mm;花瓣3片,卵状长圆形,长1-1.5cm;雄蕊6,长4mm;雌花:基部有小苞片数枚;萼片阔圆形,宽约2.5cm;花瓣与萼片相似,但较小。坚果倒卵形或近球形,长15-25cm,先端微具3棱,外果皮薄,中果皮厚纤维质,内果皮木质坚硬,近基处有3萌发孔。种子1颗,种皮薄,紧贴着白色坚实的胚乳,胚乳内有一富含液汗空腔;胚基生。花、果期主要在秋季。

性味

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

止血;止痛。主鼻衄;胃痛;吐泻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烧存性研末,每次3g。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椰根

功效作用

功能
止血,止痛。
主治
鼻衄,胃痛,吐泻。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烧存性研末,每次3g。
相关论述

1、《开宝本草》:“止血,疗鼻衄,吐逆霍乱。”

2、《本草求原》:“治夹阴风寒邪热。”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卒心痛:椰子皮烧存性,研,以新汲水服一钱。(《纲目》)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取根部,或剥取根皮,洗净,切段,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棕榈科植物椰子。
形态特征
植株高大,乔木状,高15-30米,茎粗壮,有环状叶痕,基部增粗,常有簇生小根。叶羽状全裂,长3-4米;裂片多数,外向折叠,革质,线状披针形,长65-100厘米或更长,宽3-4厘米,顶端渐尖;叶柄粗壮,长达1米以上。花序腋生,长1.5-2米,多分枝;佛焰苞纺锤形,厚木质,最下部的长60-100厘米或更长,老时脱落;雄花萼片3片,鳞片状,长3-4毫米,花瓣3枚,卵状长圆形,长1-1.5厘米,雄蕊6枚,花丝长1毫米,花药长3毫米;雌花基部有小苞片数枚;萼片阔圆形,宽约2.5厘米,花瓣与萼片相似,但较小。果卵球状或近球形,顶端微具三棱,长约15-25厘米,外果皮薄,中果皮厚纤维质,内果皮木质坚硬,基部有3孔,其中的1孔与胚相对,萌发时即由此孔穿出,其余2孔坚实,果腔含有胚乳(即“果肉”或种仁),胚和汁液(椰子水)。花果期主要在秋季。
分布区域
分布于台湾、广东南部诸岛及雷州半岛、海南、广西及云南。
生长环境
生于长热带地区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