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木瓜果

野木瓜果,中药名。为木通科植物野木瓜StauntoniachinensisDC.的果实。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具有敛肠益胃之功效。用于急性胃肠炎。
别名 -
药味 味酸、甘
药性
归经 味酸、甘,性平。归肝、膀胱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敛肠益胃。
主治 用于急性胃肠炎。
野木瓜果
  • 野木瓜果
  • 野木瓜果
野木瓜果
拼音注音
Yě Mù Guā Guǒ
来源

药材基源:为木通科植物野木瓜Stauntonia chinensis DC.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auntonia chinensis DC.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摘,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湿润通风的杂木林中、山路边及溪谷两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微、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原形态

野木瓜 常绿木质藤本,长达9m。茎圆柱形,灰褐色,全株无毛。掌状复叶互生;总叶柄长5-10cm;小叶5-7片,革质;小叶柄 长1.5-3cm;小叶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8-132cm,宽2.5-4cm,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上面亮绿色,下面黄绿色或淡经常色,中脉在下面隆起,侧脉每边9-11条,与网脉均于下面明显凸起。花单性,雌雄异株,同型,具异臭,常3朵排成伞房花序式的总状花序;总花梗纤细,基部托以大的芽鳞片,花梗纤细,长2-3cm;雄花有萼片6,淡黄色或乳白色,外轮3,披针形,长1.8cm,宽5mm,先端渐尖,内轮3片线状披针形,长1.6cm,2mm,绿色带紫,花瓣缺,雄6,药隔角状突起2mm,约片药室等长,花丝全部生成圆柱状的管,退化心皮小;雌花的萼片与雄花相似,但较大,长达2.2cm,心皮3,棒状,胚珠多数,退化雄蕊6,微小,卵状披针形,先端急尖,长2-3cm,具蜜腺6。浆果长圆形,未熟时表色,熟时橙黄色,长约7cm。直径约3cm。种子多数,黑色,排成数列藏于果肉中。共期3-4月,果期7-10月。

性味

酸;甘;平

功能主治

敛肠益胃。主急性胃肠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30g。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野木瓜果

功效作用

功能
敛肠益胃。
主治
用于急性胃肠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30g。
相关论述
《福建药物志》:“敛肠益胃。主治急性胃肠炎。”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胃、十二指肠溃疡:野木瓜12g,高良姜4.5g,制香附9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摘,晒干或鲜用。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去瓤及籽,洗净,稍泡,捞出,沥干余水,润透,切段或片,干燥,筛去灰屑。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本品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微弯曲,长6-11cm,直径3-6c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有不规则的皱纹,顶端钝圆,花柱残基略突出,基部多残留果柄或呈灰黄色圆形瘢痕、破开后内表面黄白色至棕黄色,显颗粒性。质坚硬,断面果肉灰黄色至棕褐色,果瓤内白色或黄白色。种子多数,略呈三角形,黑色有光泽。气微,味甜,嚼之有沙粒感。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木通科植物野木瓜。
形态特征
木质藤本。茎绿色,具线纹,老茎皮厚,粗糙,浅灰褐色,纵裂。掌状复叶有小叶5-7片;叶柄长5-10厘米;小叶革质,长圆形、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6-9(11.5)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钝、圆或楔形,边缘略加厚,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浅绿色,嫩时常密布更线色的斑点;中脉在上面凹入,侧脉和网脉在两面均明显凸起;小叶柄长6-25毫米。花雌雄同株,通常3-4朵组成伞房花序式的总状花序;总花梗纤细,基部为大型的芽鳞片所包托;花梗长2-3厘米;苞片和小苞片线状披针形,长15-18毫米。雄花:萼片外面淡黄色或乳白色,内面紫红色,外轮的披针形,长约18毫米,宽约6毫米,内轮的线状披针形,长约16毫米,宽约3毫米;蜜腺状花瓣6枚,舌状,长约1.5毫米,顶端稍呈紫红色;花丝合生为管状,长约4毫米,花药长约3.5毫米,药隔突出所成之尖角状附属体与药室近等长,退化心皮小,锥尖。雌花:萼片与雄花的相似但稍大,外轮的长可达22-25毫米;退化雄蕊长约1毫米;心皮卵状棒形,柱头偏斜的头状;蜜腺状花瓣与雄花的相似。果长圆形,长7-10厘米,直径3-5厘米;种子近三角形,长约1厘米,压扁,种皮深褐色至近黑色,有光泽。花期3-4月,果期6-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湿润通风的杂木林中、山路边及溪谷两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