芫荽

芫荽,中药名。别名胡荽、香菜、香荽。为伞形科植物鞠荽的全草,伞形花笠,芫荽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是人们熟悉的提味蔬菜,状似芹,叶小且嫩,茎纤细,味郁香,是汤、饮中的佐料,多用于做凉拌菜佐料,或烫料、面类菜中提味用。药用价值:起表出体外又可开胃消郁还可止痛解毒,《本草纲目》称“芫荽性味--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原产地为地中海沿岸及中亚地区,现大部地区都有种植。
别名 砂药草,猫沙,猪屎草,通天窍,鸡肠草,大救驾,铁拳头,球子草,地胡椒,猪屎潺,散星草,三牙钻,连地稗,地白茜,地芫荽,二郎戟,沙飞草,杜网草,三节剑,野园荽,蚊子草,地杨梅,雾水沙,二郎剑,鹅不食
药味
药性
归经 肺经
分类 解表药
产地 安徽,河南,湖北
功能 发表透疹,健胃。
主治 麻疹不透,感冒无汗。
芫荽
  • 芫荽
  • 芫荽
芫荽

《全国中草药汇编》:芫荽

拼音注音
Yuán Suī
别名

胡荽、香菜、香荽、延荽

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芫荽属植物芫荽Coriandrum sativum L.,以全草成熟的果实入药。全草春夏可采,切段晒干。夏季采果实,去杂质,晒干。

炮制

鲜用或洗净,晒干,切碎用。

归经

入肺、胃经。

性味

辛,温。

功能主治

发表透疹,健胃。全草:麻疹不透,感冒无汗;果: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用法用量

均为1~3钱;外用全草适量,煎水熏洗。

备注

(1)内服常与西河柳、浮萍、升麻、葛根等配合应用。外用本品煎汤熏洗,或乘热频擦,可助麻疹透发。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芫荽

拼音注音
Yuán Suī
别名

胡荽、香菜

英文名
Herba Coriandri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鞠荽Coriandrum sativum L.的全草。全草鲜用,用时采集。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有栽培。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20~60cm,全株光滑无毛,有强烈香气。根细长,圆锥形。茎直立,有条纹。基生叶1~2回羽头全裂,裂片广卵形或楔形,边缘深裂或具缺刻,叶柄长3~15cm;茎生叶互生,2~3回羽状细裂,最终裂片线形,全缘。复伞形花序顶生;无总苞;伞幅2~8;小总苞片线形;伞梗4~10;花小,萼齿5,不相等;花瓣5,白色或淡红色,倒卵形,在小伞形花序外缘的花具辐射瓣。双悬果近球形,光滑,果棱稍凸起。花期4~7月,果期7~9月。

化学成分

含癸醛(decanal);果尚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芳樟醇(linalool)、对伞花烃(p-cymene)、α-蒎烯、β-蒎烯、dl蓉烯、α-萜品烯、γ-萜品烯、牛儿醇(geraniol)、龙脑、水芹烯(phellandrene)莰烯(camphene)、脂肪油、岩芹酸(petroselic acid)。

性味

性温,味辛。

功能主治

发表透疹,健胃。用于麻疹初期不易透发、食滞胃痛、痞闭。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芫荽

功效作用

功能
发表透疹,健胃。
主治
麻疹不透,感冒无汗。
用法用量
内服:10~15g。外用:适量。本品可入汁液、泡液、汤剂、糖浆剂、散剂、敷剂、漱口剂、滴剂等。
禁忌
芫荽性温,因热毒雍盛而非风寒外来所致的疹出不透者忌食;小儿麻疹已经透发后即不能食用;患有癌症、慢性皮肤病和眼病、气虚体弱和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之人不宜多食。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称“芫荽性味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芫荽既表出体外又可开胃消郁还可止痛解毒。

2、《拜地依药书》:“鲜品一级末、二级首湿寒,干品二级寒、三级干;有人认为有一定的热性和寒性;也有人认为偏向于热,具有相互矛盾的药性。”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常与西河柳、浮萍、升麻、葛根等同用,治麻疹不透等。

加工炮制

炮制方法
鲜用或洗净,晒干,切碎用。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伞形科植物鞠荽。
形态特征
为伞形科植物芫荽的全草,伞形花笠,芫荽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是人们熟悉的提味蔬菜,状似芹,叶小且嫩,茎纤细,味郁香,花果期4-11月。芫荽喜冷凉气候,耐寒、怕热,能耐-1℃至2℃的低温,适宜生长温度为17℃至20℃,超过20℃生长缓慢,30℃则停止生长。芫荽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土壤结构好、保肥保水性能强、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有利于芫荽生长。
分布区域
原产欧洲地中海地区,中国西汉时(公元前一世纪)张骞从西域带回,现全国各省区均有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