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根

紫薇根,中药名。为千屈菜科植物紫薇LagerstroemiaindicaL.的根。吉林、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具有清热利湿,活血止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痢疾,水肿,烧烫伤,湿疹,痈肿疮毒,跌打损伤,血崩,偏头痛,牙痛,痛经,产后腹痛。
别名 -
药味 味微苦
药性 微寒
归经 味微苦,性微寒。归肝、大肠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利湿,活血止血,止痛。
主治 痢疾,水肿,烧烫伤,湿疹,痈肿疮毒,跌打损伤,血崩,偏头痛,牙痛,痛经,产后腹痛。
紫薇根
  • 紫薇根
  • 紫薇根
紫薇根

《中药大辞典》:紫薇根

拼音注音
Zǐ Wēi Gēn
出处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

为千屈菜科植物紫薇,全年可采。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紫薇花"条。

化学成分

根含谷甾醇和3,3′,4-三甲基并没食子酸。

注意

孕妇忌服。

功能主治

治痈肿疮毒,牙痛,痢疾。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行血。"

复方

①治痈疽肿毒,头面疮疖,手脚生疮:紫薇根或花研末,醋调敷。亦可煎服。

②治牙痛:紫薇根煮猪精肉食。

③治白痢:紫薇根水煎服。(①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

④治赤白痢疾,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紫薇根、叶各五钱,煎服。(江西《中草药学》)

⑤解黄藤中毒:紫薇根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紫薇根

拼音注音
Zǐ Wēi Gēn
英文名
Root of Common Crapemyrtle
出处

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

药材基源:千屈菜科植物紫薇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gerstroemia indica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落叶灌木小乔木,高达7m。树皮平滑,灰色或灰褐色。枝干多扭贡,小枝纤细,有4棱,略成翅状,叶互生或有时近对生;几无叶柄;叶往纸质,椭圆形、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2.5-7cm,宽1.5-4cm,先端短尖或钝形,有时微凹,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无毛或下面沿中永有微柔毛;侧脉3-7对。花淡红色、紫色,常呈圆锥花序顶生;花梗长3-15mm;花萼长7-10mm,萼筒外部无棱槽,先端通常6浅裂,裂片卵形;花瓣6,皱缩,长12-20mm,有长爪;雄蕊36-42,外面6枚着生于花萼上,比其余长,花药大,绿色;雌色;雌蕊1,花柱细长,柱头头状。蒴果椭圆状球形,长1-1.3cm,成熟时紫黑色。种子有翅,长约8mm。花期6-9月,果期9-12月。

性状

性状鉴别 根呈圆柱形,有分枝,长短大小不一。表面灰棕色,有细纵皱纹,栓皮薄,易剥落质硬,不易折断,断面不整齐,淡黄白色,无臭,味淡微涩。

化学成分

根含谷甾醇(sitosterol),3,3`,4`-三O-甲基并没食子酸(3,3`,4`-tri-O-meethylellagic acid)等[1]。

性味

味微苦;性微寒

注意

孕妇忌服。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活血止血;止痛。主痢疾;水肿;烧烫伤;湿疹;湿疹;痈肿疮毒;跌打损伤;血崩;偏头痛;牙痛;痛经;产后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复方

①治痈疽肿毒,头面疮疖,手脚生疮: 紫薇根或花研末,醋调敷。亦可煎服。②治牙痛:紫薇根煮猪精肉食。③治白痢: 紫薇根水煎服。(①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④治赤白痢疾,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紫薇根、叶各五钱。煎服。 (江西《中草药学》)⑤解黄藤中毒: 紫薇根水煎服。 (《湖南药物志》)

各家论述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行血。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紫薇根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利湿,活血止血,止痛。
主治
痢疾,水肿,烧烫伤,湿疹,痈肿疮毒,跌打损伤,血崩,偏头痛,牙痛,痛经,产后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项

孕妇禁服。

《民间常用中草药汇编》:“孕妇忌服。”

药理作用

1、抗菌和麻醉作用。

2、兴奋、退热作用。

相关论述

1、《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行血。”

2、《湖南药物志》:“消风清热,活血止痛,安胎,解毒,利尿。”

3、《广西本草选编》:“清热利湿,活血止血。主治内出血,痢疾,黄疸,水肿,产后头晕腹痛,血崩,关节结核,烧烫伤,湿疹。”

4、《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各种出血,骨折,乳腺炎,湿疹,肝炎,肝硬化腹水。”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痈疽肿毒,头面疮疖,手脚生疮:(紫薇)根或花研末,醋调敷,亦可煎服。(《湖南药物志》)

2、治痢疾:紫薇根、白头翁各15g。煎服。(《安徽中草药》)

3、治烧烫伤,湿疹:紫薇根适量,水煎外洗。(《广西本草选编》)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根呈圆柱形,有分枝,长短大小不一。表面灰棕色,有细纵皱纹,栓皮薄,易剥落,质硬,不易折断,断面不整齐,淡黄白色,无臭,味淡微涩。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千屈菜科植物紫薇。
形态特征
紫薇,又名猴郎达树、不耐痒树、痒痒树、搔痒树、无皮树、怕痒树、紫槿树、紫荆、抓痒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7米;树皮平滑,灰色或灰褐色;枝干多扭曲,小枝纤细,具4棱,略成翅状。叶互生或有时对生,纸质,椭圆形、阔矩圆形或倒卵形,长2.5-7厘米,宽1.5-4厘米,顶端短尖或钝形,有时微凹,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无毛或下面沿中脉有微柔毛,侧脉3-7对,小脉不明显;无柄或叶柄很短。花淡红色或紫色、白色,直径3-4厘米,常组成7-20厘米的顶生圆锥花序;花梗长3-15毫米,中轴及花梗均被柔毛;花萼长7-10毫米,外面平滑无棱,但鲜时萼筒有微突起短棱,两面无毛,裂片6,三角形,直立,无附属体;花瓣6,皱缩,长12-20毫米,具长爪;雄蕊36-42,外面6枚着生于花萼上,比其余的长得多;子房3-6室,无毛。蒴果椭圆状球形或阔椭圆形,长1-1.3厘米,幼时绿色至黄色,成熟时或干燥时呈紫黑色,室背开裂;种子有翅,长约8毫米。花期6-9月,果期9-12月。
分布区域
吉林、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生长环境
喜生于阴湿肥沃的土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