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皮

椿皮,中药名。为苦木科植物臭椿(樗)Ailanthusa ltissima(Mill.)Swingle的根皮或树皮。具有清热燥湿,收敛止带,止泻,止血的功效。主治湿热带下、崩漏下血、经水不止、便血痔血、赤白痢下、久痢不止等。

别名 臭椿,樗根皮,樗白皮,椿根白皮,椿根皮
药味
药性
归经 胃经,大肠经,肝经
分类 清热药
产地 -
功能 清热燥湿,收涩止带,止泻,止血。
主治

主要用于湿热带下、崩漏下血、经水不止、便血痔血、赤白痢下、久痢不止等。

椿皮
  • 椿皮
  • 椿皮
  • 椿皮
  • 椿皮
椿皮
拼音注音
Chūn Pí
别名

臭椿、椿根皮、樗白皮、樗根皮

英文名
CORTEX AILANTHI
来源

本品为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Mill.)Swingle的干燥根皮干皮。全年均可剥取,晒干,或刮去粗皮晒干。

性状

本品根皮呈不整齐的片状或卷片状,长宽不一,厚0.3~1cm。外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多数突起的纵向皮孔及不规则纵、横裂纹,除去粗皮者显黄白色;内表面淡黄色,较平坦,密布梭形小孔或小点。质硬而脆,断面外层颗粒性,内层纤维性。气微,味苦。干皮呈不规则板片状,大小不一,厚0.5~2cm。外表面灰黑色,极粗糙,有深裂。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炮制

椿皮: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丝或段,干燥。

麸炒椿皮:取椿皮丝,照麸炒法(附录Ⅱ D)炒至微黄色。

鉴别

(1) 本品根皮粉末淡灰黄色。石细胞甚多,类圆形、类方形或形状不规则,直径24~96μm,壁厚,或三面较厚,一面较薄,有的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纤维直径20~40μm,壁极厚,木化。草酸钙方晶直径11~48μm;簇晶直径约至48μm 。淀粉粒类球形或卵圆形,直径3~13μm。干皮粉末灰黄色。木栓细胞碎片较多,草酸钙簇晶偶见,无淀粉粒。

(2) 取本品粉末10g,加甲醇50ml,加热回流30分钟,趁热滤过。取滤液1ml,蒸干,残渣加冰醋酸1ml 使溶解,再加醋酐-硫酸溶液(19:1)1ml,溶液由黄绿色迅速变为污绿色。

归经

归大肠、胃、肝经。

性味

苦、涩,寒。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收涩止带,止泻,止血。用于赤白带下,湿热泻痢,久泻久痢,便血,崩漏。

用法用量

6~9g。

摘录
《中国药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椿皮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燥湿,收涩止带,止泻,止血。

主治

主要用于湿热带下、崩漏下血、经水不止、便血痔血、赤白痢下、久痢不止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6-9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椿皮苦寒,脾胃虚寒者慎用。

化学成分

根皮含苦楝素、鞣质、赭朴酚,根及树干含苦木素。树皮含臭椿苦酮、臭椿苦内酯、乙酰臭椿苦内酯、苦木素、新苦木苦素等。

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体外对福氏痢疾杆菌、宋氏痢疾杆菌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臭椿酮对阿米巴原虫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2、抗肿瘤作用:臭椿酮和苦木素均有抗肿瘤作用,对人体鼻咽癌和小鼠白血病疗效较好。

3、此外,椿根皮所含鞣质尚有一定的收敛作用。

相关论述

1、《本草通玄》:椿皮,专以固摄为用,故泻痢肠风,遗浊崩带者,并主之。然必病久而滑,始为相宜,若新病蚤服,强勉固涩,必变他症而成痼疾矣。凡用刮去粗皮,生用则能通利,酸醋炙即能固涩。

2、《药性论》:治赤白痢,肠滑,痔疾泻血不注。

3、《食疗本草》:主疳痢,杀蛔虫。

4、《本草拾遗》:主赤白久痢,疳虫,去疥,主下血。

5、《医林纂要》:泄肺逆,燥脾湿,行气分湿热。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赤白带下:本品入大肠,苦可燥湿,寒以清热,涩能收敛。既可清热燥湿,又能收敛止带,为止带之常用药物。治疗湿热下注,带脉失约而致赤白带下者,常与黄柏等同用,如博树根丸(《摄生众妙方》)。

2、久泻久痢,湿热泻痢:本品入大肠经能收涩止泻,清热燥湿。治久泻久痢,常与诃子、母丁香同用,如诃黎勒丸(《脾胃论》);治湿热泻痢,常与地榆同用,如椿根散(《鲁府禁方》)。

3、崩漏经多,便血痔血:本品入肝经血分,善能收敛止血,因其性寒,尤宜用于血热崩漏、便血者。治崩漏、月经过多者,常与黄柏、黄芩、白芍、龟甲等同用,如固经丸(《医学入门》)。治便血痔血,可单用本品为丸服;或与侧柏叶、升麻、白芍等同用,如椿皮丸(《丹溪心法》)。

4、此外,还本品尚有杀虫功效,内服治蛔虫腹痛;外洗治疥癣瘙痒。

相关配伍

1、椿根皮配鸡冠花:鸡冠花甘涩性凉,功专收涩止带,兼能清热除湿,涩肠止泻;椿皮苦可燥湿,寒以清热,涩能收敛,故既可清热燥湿,收涩止泻,又能收敛止带。两者均为止带止泻之常用药物,两药伍用,可增强收涩止带,燥湿止泻作用。适用于带下、痢疾、便血等。

2、椿皮配诃子、母丁香:诃子能涩肠止痢、下气消胀;母丁香善温脾暖肾而止泻痢;椿皮则以清热燥湿,涩肠止痢为长。诸药相配,具有清热燥湿,涩肠止痢,行气消胀,温肾暖脾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痢疾,失治误治,日久不愈,脾肾虚寒,余邪未尽所致的休息痢。

3、椿皮配滑石:椿皮功能清热燥湿、涩肠止痢、止血止带;滑石功善清利湿热。两者相配,清湿热之中兼以收涩,无留邪之弊。适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泻痢、便血、带下过多等。

鉴别用药

1、香椿皮与臭椿皮:古时称臭椿皮为樗皮,香椿皮为椿皮。目前大部分地区椿皮之商品药材多是臭椿皮,部分地区如四川、贵州等地则以楝科植物香椿的干皮和根皮人药用。两者虽混用,但性质有所不同。《本草纲目》称“椿皮色赤而香,樗皮色白而臭,盖椿皮入血分而性涩,樗皮入气分而性利,不可不辨。其主治之功虽同,而涩利之效则异……”。故凡血分受病而出血者,宜用(香)椿根皮,气分受病而湿热盛者,宜用樗根皮(臭椿皮)。

2、椿皮与黄柏:两药均能清热燥湿,对湿热带下,常相须为用,以增强疗效。对湿热泻痢及疥癣湿疮,也都可应用。然而前者具收涩凉血之性,对血热崩漏、便血及泻痢日久不愈者,也常用之;后者只具苦寒之性,且清热燥湿作用更强,应用更广,如湿热黄疸,脚痿等也常应用,且能清泻肾经相火,常用于阴虚火旺之证。

相关药品

白带丸、千金止带丸(水丸、大蜜丸)。

相关方剂

固经丸(《丹溪心法》)。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剥下根皮或干皮,刮去外层粗皮,晒干、切断或切丝。生用或麸炒用。

炮制方法

麸炒椿皮:取椿皮丝(段),照麸炒法炒至微黄色。本品形如椿皮丝(段),表面黄色或褐色,微有香气。

保存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材鉴别

鉴别

1、本品根皮粉末淡灰黄色。石细胞甚多,类圆形、类方形或形状不规则,直径24-96μm,壁厚,或三面较厚,一面较薄,有的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纤维直径20-40μm,壁极厚,木化。草酸钙方晶直径11-48μm;簇晶直径约至48μm。淀粉粒类球形或卵圆形,直径3-13μm。

干皮粉末灰黄色。木栓细胞碎片较多,草酸钙簇晶偶见,无淀粉粒。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醚20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椿皮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m,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C)-乙酸乙酯(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药材性状

1、根皮: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卷片状,大小不一,厚0.3-1cm。外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多数纵向皮孔样突起和不规则、横裂纹,除去粗皮者显黄白色:内表面淡黄色,较平坦,密布梭形小孔或小点。质硬而脆,断面外层颗粒性,内层纤维性。气微,味苦。

2、干皮:呈不规则板片状,大小不一,厚0.5-2cm。外表面灰黑色,极粗糙,有深裂。

饮片性状

呈不规则的丝条状或段状。外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多数纵向皮孔样突起和不规则纵、横裂纹,除去粗皮者显黄白色。内表面淡黄色,较平坦,密布梭形小孔或小点。气微,味苦。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苦木科植物臭椿。

分布区域

我国除黑龙江、吉林、新疆、青海、宁夏、甘肃和海南外,各地均有分布。

道地产区

主产于山东、辽宁、河南、安徽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