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杜仲果

野杜仲果,中药名。为卫矛科植物大花卫矛EuonymusgrandiflorusWall.及肉花卫矛EuonymuscarnosusHemsl.的果实。大花卫矛分布于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肉花卫矛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具有滑肠解毒之功效。用于痢疾初起,腹痛后重。
别名 -
药味 味苦
药性 微寒
归经 味苦,性微寒。归肺、大肠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滑肠解毒。
主治 用于痢疾初起,腹痛后重。
野杜仲果
  • 野杜仲果
  • 野杜仲果
野杜仲果
拼音注音
Yě Dù Zhònɡ Guǒ
来源

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大花卫矛Euonymus grandiflorus Wall.和肉花卫矛Euonymus carnosus Hemsl.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Euonymus grandiflorus Wall.2.Euonymus carnosus Hemsl.

采收和储藏:果熟后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山坡灌丛中或沟谷林缘,常见于石灰岩山地。

2.生于山坡、林边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

2.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

原形态

1.大花卫矛 常绿乔木或灌木,植株高4-10m。树皮灰黑色。小枝圆筒形,灰绿色,折断后有白丝,幼枝有棱,黄绿色。单叶对生;叶柄长0.5-1cm;叶片倒卵形、倒卵状长圆形、椭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长4-10cm,宽2-5cm,先端急尖或短尖,边缘具细齿,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聚伞花序腋生,总花梗长达5cm,有花5-9朵,花大,直径达2cm,黄白色,4出数;花瓣圆形,上面有皱纹;雄蕊花丝细长,着生于肥大方形花盘的边缘上。蒴果具狭翅状4锐棱,成熟时黄色至红色。种子黑色,外被深红色假种皮。花期5-6月,果期7-9月。

2.肉花卫矛 本种与大花卫矛极相似,主要区别为:叶柄长达2cm;叶较宽大,长5-15cm,稍带肉质,长方椭圆形、宽椭圆形或椭圆状倒卵形,基部宽楔形,先端突短尖。

性味

苦;微寒

功能主治

清肠解毒。主痢疾初起;腹痛后重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野杜仲果

功效作用

功能
滑肠解毒。
主治
用于痢疾初起,腹痛后重。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
相关论述
《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痢疾初起腹痛。”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痢疾初起腹痛:(大花卫矛)果实18-21g,白马骨(茜草科六月雪)根,山靛根(马鞭草科大青)根各21-24g,车前子12-15g。水煎,早晚饭前各服1次。忌食酸、辣、芥菜。(《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果熟后采收,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卫矛科植物大花卫矛及肉花卫矛。
形态特征
1、大花卫矛又名:滇桂,金丝杜仲,黑杜仲。灌木或乔木,半常绿,高达8米。叶近革质,窄长椭圆形或窄倒卵形,长4-10厘米,宽1-5厘米,先端圆形或急尖,基部常渐窄成楔形,边缘具细密极浅锯齿,侧脉细密;叶柄长达1厘米。疏松聚伞花序3-9花,花序梗长3-6厘米;小花梗长约1厘米;小苞片窄线形,长5-8毫米;花黄白色,4数,较大,直径达1.5厘米;花萼大部合生;萼片极短;花瓣近圆形,中央有嚼蚀状皱纹;雄蕊着生在花盘四角的圆盘形突起上,花丝长达2毫米,花药近顶裂;子房四棱锥状,花柱长1-3毫米,每室有胚珠6-12个。蒴果近球状,常具窄翅棱,宿存花萼圆盘状,直径达7毫米;种子长圆形,长约5毫米,黑红色,有光泽,假种皮红色,盔状,覆盖种子的上半部。花期6-7月,果期9-10月。2、肉花卫矛又名:土杜仲。与大花卫矛花果均极近似,与之区别点为:叶较大,长方椭圆形、阔椭圆形、窄长方形或长方倒卵形,长5-15厘米,宽3-8厘米,先端突成短渐尖,基部圆阔,叶柄长达2.5厘米,雄蕊花丝极短,长一般1.5毫米以下。
分布区域
1、大花卫矛:分布于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2、肉花卫矛: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
生长环境
1、大花卫矛:生于山坡灌丛中或沟谷林缘,常见于石灰岩山地。2、肉花卫矛:生于山坡、林边或灌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