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天

巴戟天,中药名。为茜草科巴戟天属植物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的根。具有补肾助阳,祛风除湿的功效。主治阳痿不举,宫冷不孕,小便频数,风湿腰膝疼痛,肾虚腰膝酸软。

别名 巴吉天,巴戟肉,鸡肠风,戟天,巴戟
药味 甘,辛
药性
归经 肾经,肝经
分类 补虚药
产地 广东,广西,福建
功能 补肾助阳,祛风除湿。
主治

1、阳痿不举,宫冷不孕,小便频数:本品补肾助阳,甘润不燥。治虚羸阳道不举;肾阳虚弱,命门火衰所致阳痿不育;下元虚寒之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小便不禁等。

2、风湿腰膝疼痛,肾虚腰膝酸软:本品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对肾阳虚兼风湿之证尤宜,多与补肝肾、祛风湿药配伍。治肾虚骨痿,腰膝酸软;风冷腰胯疼痛、行步不利等。

巴戟天
  • 巴戟天
  • 巴戟天
  • 巴戟天
  • 巴戟天
  • 巴戟天
  • 巴戟天
  • 巴戟天
  • 巴戟天
  • 巴戟天
巴戟天

《中国药典》:巴戟天

拼音注音
Bā Jǐ Tiān
别名

鸡肠风、鸡眼藤、黑藤钻、兔仔肠、三角藤、糠藤

英文名
RADIX MORINDAE OFFICINALIS
来源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 的干燥根。全年均可采挖,洗净,除去须根,晒至六、七成干,轻轻捶扁,晒干。

性状

本品为扁圆柱形,略弯曲,长短不等,直径0.5~2cm。表面灰黄色或暗灰色,具纵纹及横裂纹,有的皮部横向断离露出木部;质韧,断面皮部厚,紫色或淡紫色,易与木部剥离;木部坚硬,黄棕色或黄白色,直径1~5mm。无臭,味甘而微涩。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炮制

巴戟肉:取净巴戟天,照蒸法(附录Ⅱ D)蒸透,趁热除去木心,切段,干燥。盐巴戟天:取净巴戟天,照盐蒸法(附录Ⅱ D)蒸透,趁热除去木心,切段,干燥。制巴戟天:取甘草,捣碎,加水煎汤,去渣,加入净巴戟天拌匀,照煮法(附录ⅡD )煮透,趁热除去木心,切段,干燥。每100kg巴戟天,用甘草6kg。

鉴别

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皮层外侧石细胞单个或数个成群,断续排列成环;薄壁细胞含有草酸钙针晶束,切向排列。韧皮部宽广,内侧薄壁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轴向排列。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 2~3 个相聚,呈放射状排列,直径至 105μm;木纤维较发达;木射线宽 1~3 列细胞;偶见非木化的木薄壁细胞群。

粉末淡紫色或紫褐色。石细胞淡黄色,类圆形、类方形、类长方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有的一端尖,直径21~96μm,壁厚至 39 μm,有的层纹明显,纹孔及孔沟明显,有的石细胞形大,壁稍厚。草酸钙针晶多成束存在于薄壁细胞中,针晶长至 184 μm。具缘纹孔导管淡黄色,直径至 105μm,具缘纹孔细密。纤维管胞长梭形,具缘纹孔较大,纹孔口斜缝状或相交成人字形、十字形。

归经

归肾、肝经。

性味

甘,辛,微温。

功能主治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用于阳痿遗精,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风湿痹痛,筋骨痿软。

用法用量

3~9g。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巴戟天

拼音注音
Bā Jǐ Tiān
别名

巴戟(《本草图经》),鸡肠风(《中药志》),兔子肠(《中药材手册》)。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冬、春季采挖,洗净泥土,除去须根,晒至6~7成干,用木糙轻轻捶扁,晒干;或先蒸过,晒至半干后,捶扁,晒干。

生境分布

野生于山谷、溪边或山林下,亦有栽培。分布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原形态

巴戟天,又名:三蔓草(《唐本草》),不雕草(《日华子本草》),鸡眼藤、黑藤钻、糠藤、三角藤。

缠绕或攀缘藤本。根茎肉质肥厚,圆柱形,支根多少呈念珠状,鲜时外皮白色,干时暗褐色。有蜿蜒状条纹,断面呈紫红色。茎圆柱状,有纵条棱,小枝幼时有褐色粗毛,老时毛脱落后表面粗糙。叶对生,长椭圆形,长3~13厘米,宽1.5~5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全缘,下面沿中脉上被短粗毛,叶缘常有稀疏的短睫毛;叶柄有褐色粗毛;托叶鞘状。花序头状,花2~10朵,生于小枝顶端,罕为腋生;花萼倒圆锥状,长3~4毫米,先端有不规则的齿裂或近平截;花冠肉质白色,花冠管的喉部收缩,内面密生短毛,通常4深裂;雄蕊4枚,花丝极短;子房下位,4室,花柱2深裂。浆果近球形,直径5~9毫米,成熟后红色,顶端有宿存的筒状萼管。花期4~5月。果期9~10月。

性状

干燥的根呈弯曲扁圆柱形或圆柱形,长度不等,直径约1~2厘米。表面灰黄色。有粗而不深的纵皱纹及深陷的横纹,甚至皮部断裂而露出木部,形成长约1~3厘米的节,形如鸡肠,故土名"鸡肠风"。折断面不平,横切面多裂纹;皮部呈鲜明的淡紫色,木郎黄棕色,皮部宽度为木部的两倍。气无,味甜而略涩。以条大、肥壮、连珠状、肉厚、色紫者为佳。条细瘦、肉薄、色灰者质次。 主产广东、广西等地。

化学成分

根含蒽醌、黄酮类化合物。

炮制

巴戟天:拣去杂质,用热水泡透后,趁热抽去木心,切段,晒干。炙巴戟:取甘草,捣碎,置锅内加水煎汤,捞去甘草渣,加入拣净的巴戟天,煮至松软能抽出木心时(此时余汤不宜多),取出,趁热抽去木心,晒干。(每巴戟天100斤,用甘草6斤4两)盐巴戟:取拣净的巴戟天,用盐水拌匀,入笼蒸透,抽去木心,晒干。(每巴戟天100斤,用盐2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巴戟天,须用枸杞子汤浸一宿,待稍软漉出,却用酒浸一伏时又漉出,用菊花同熬令焦黄,去菊花,布拭令干用。"

②《纲目》:"以酒浸一宿,判焙入药,若急用,只以温水浸软去心用。"

归经

入肝、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肾二经。"

②《本草新编》:"入心、肾二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

性味

辛甘,温。

①《本经》:"味辛,微温。"

②《别录》:"甘,无毒。"

③《日华子本草》:"味苦。"

注意

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覆盆子为之使。恶朝生、雷丸、丹参。"

②《本草经疏》:"凡病相火炽盛,便赤,口苦,目赤目痛,烦躁口渴,大便燥秘,法咸忌之。"

③《得配本草》:"火旺泄精,阴虚水乏,小便不利,口舌干燥,四者禁用。"

功能主治

补肾阳,壮筋骨,祛风湿。治阳痿,少腹冷痛,小便不禁,子宫虚冷,风寒湿痹,腰膝酸痛。

①《本经》:"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

②《别录》:"疗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下气,补五劳,益精。"

③《药性论》:"治男子梦交泄精,强阴,除头面中风,主下气,大风血癞。"

④《日华子本草》:"安五脏,定心气,除一切风。疗水肿。"

⑤《纲目》:"治脚气,去风疾,补血海。"

⑥《本草求原》:"化痰,治嗽喘,眩晕,泄泻,食少。"

⑦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补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治肾虚腰脚无力,痿痹瘫痪,风湿骨痛,神经衰弱,阳萎遗精,早泄,失眠;妇女不育。"

用法用量

内服:熬汤,1.5~3钱;入丸、散、浸酒或熬膏。

复方

①治虚羸阳道不举,五劳七伤百病。能食,下气:巴戟天、生牛膝各三斤。以酒五斗浸之,去滓温服,常令酒气相及,勿至醉吐。(《千金方》)

②治妇人子宫久冷,月脉不调,或多或少,赤白带下:巴戟三两,良姜六两,紫金藤十六两,青盐二两,肉桂(去粗皮)、吴茱萸各四两。上为末,酒糊为丸。每服二十丸,暖盐酒送下,盐汤亦得。日午、夜卧各一服。(《局方》巴戟丸)

③治风冷腰胯疼痛,行步不得:巴戟一两半,牛膝三两(去苗),羌活一两半,桂心一两半,五茄皮一两半,杜仲二两(去粗皮,炙微黄,判),干姜一两半(炮裂,判)。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温酒饮下三十丸。(《圣惠方》巴戟丸)

④治小便不禁:益智仁、巴戟天(去心,二味以青盐、酒煮),桑螵蛸、兔丝子(酒蒸)各等分。为细末,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用盐酒或盐汤送下。(《奇效良方》)

⑤治白浊:菟丝子(酒煮一日,焙干)、巴戟(去心,酒浸煮),破故纸(炒)、鹿茸、山药、赤石脂、五味于各一两。上为末,酒糊丸。空心盐汤下。(《普济方》)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巴戟天

拼音注音
Bā Jǐ Tiān
别名

巴戟、巴吉天、戟天、巴戟肉、鸡肠风、猫肠筋、兔儿肠

英文名
Ba Ji Tian, Bajitian, Indianmulberry (root), Medicinal indian mulberry, Medicinal Indianmulberry Root, Medicinal Indionmulberry Root, morinda (root), Morinda officinalis, Morinda Root, Morindae Radix,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orinda officinalis How

采收和储藏:栽种6-7年即可采收。在秋冬季采挖,挖出后,摘下肉质根,洗去泥沙,在阳光下晒至五六成干,用水棒轻轻打扁,再晒至全干即成。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谷溪边、山地疏林下或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酒杯、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原形态

藤状灌木。根肉质肥厚,圆柱形,不规则地断续膨大,呈念珠状。茎有细纵条棱,幼时被褐色粗毛。叶对生;叶柄长4-8mm,有褐色粗毛;叶片长椭圆形,长3-13cm,宽1.5-5cm,先端短渐尖,基部钝或圆形,全缘,上面深绿色,嫩时常带眦色,并有衡疏短粗毛;老时肖滑无毛,下面沿中脉上被短粗毛,叶缘有短睫毛,侧脉6-7对;托叶膜质,鞘状。花序头状,有花2-10朵,生于小枝的顶端或热电厂成伞形花序;总花梗长3-10mm,被污黄色短粗毛;花萼倒圆锥状,先端有不规则的齿裂;花冠白色,肉质,长可达7mm,花冠管的喉部收缩,内面密生短粗毛,多数3深裂,较少14裂;雄蕊与花裂片同数。生于花冠管的近基部,花丝短;子房下位,4室,花柱纤细,2深裂,藏于花冠内。核果近球形,直径6-11mm,熟时红色。小核内有种子4颗,近卵形或倒卵形,背部隆起,侧面平坦,被白短柔毛。花期4-7月,果期。

栽培

1.气候土壤:喜温暖的气候,宜阳光充足,以排水良好、土质疏松、富含腐殖质多的砂质壤土或黄壤土为佳。

2.整地:广东地区,于秋季先将山坡的灌木连根挖出,就地烧成草木灰,然后深翻土地约27-33cm。至翌春种植前再耕耙1次,并作成宽0.7-1m的梯田,按株距67cm,挖15cm深的穴,以备种植。广西则于种植前将灌木进行疏伐,并去除枯枝,在林内局部垦地挖穴种植。

3.种植:3.1.扦插法:广东地区于清明至谷雨间(广西则在12月间)种植。选择2-3年的粗壮藤茎,除去过嫩过老的部分,再剪成长约25cm的插穗。每枝插穗须有3-4个节(两端并须有节)。扦插深度约15cm,每穴插2-3枝,插后覆以细土,踏实,浇水。此法5-10年才可收获,所以广东地区多于巴戟两旁间种木薯、花生、生姜等作物。

3.2.根头繁殖法:采挖巴戟时,利用原苗的根头部(带有残根和部分藤茎)种植于整好的地上。此法4-5年即可收获。

4.田间管理种植巴戟一般较粗放,管理多结合间种作物进行。每年松土、除草、培土1-2次,施肥1次,并须禁止放牧,防止牲畜为害。

性状

性状鉴别 根扁圆柱形式圆柱形,略弯曲,长度不等,直径1-2cm,表面灰黄色或灰黄棕色,有的微带紫色,具纵皱及深陷的横纹,有的呈缢缩状或皮部横向断离而露出木部,形如鸡肠。质坚韧,折断面不平,皮部厚5-7mm,淡紫色,木部直径2-4mm。气微,味苦,略涩。

显微鉴别:1.木栓层为数列,栓内层细胞有的含草酸钙针晶束。中柱鞘部位石细胞断续排列成环,石细胞长方形或类方形,切向直径50-180μm,径向直径30-50μm。韧皮部较宽,近形成层处草酸钙针晶较多。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偶2-3个成群,切身 直径约至70μm;木纤维发达;偶有非木化木薄壁细胞;木射线宽1-2列细胞。

品质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用冷浸法测定本品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海里少于50.5%。

毒性

巴戟天水煎液用药浓度250g/kg体重时,未见动物死亡,对大肠杆菌SOS应答系统无明显影响,提示巴戟天可能无诱变或致诱变的遗传作用。

化学成分

根含蒽醌类成分:甲基异茜草素(rubiadin)、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rubiadin-1-methyl ether),大黄素甲醚(physcion),2-羟基羟甲基蒽醌(2-hydroxy-3-hydrox-ymethylanthraquinone),1-羟基蒽醌(1-hydroxyanthraquinone),1-羟基-2-甲基蒽醌(1-hydroxy-2-methyl anthraquinone),1,6-二羟基-2,4-二甲氧基蒽醌(1,6-dihydroxy-2,4-dimethoxyan-thraquinone),1,6-二羟基-2-甲氧基蒽醌(1,6-dihydroxy-2-methoxyanthraquinone),2-甲基蒽醌(2-methylanthraqui-none),还含环烯醚萜成分;水晶兰甙(monoTCMLIBopein),四乙酰车叶草甙(asperuloside teTCMLIBaacetate)。又含葡萄糖(glucose),甘露糖(mannose),β-谷甾醇(β-sitosterol),棕榈酸(palmitic acid)。维生素(vitamin)C,十九烷(nonadecane),24-乙基胆甾醇(24-ethyl cholesterol)。根皮含锌、锰、铁、铬等23种元素。

药理作用

1.增加体重及抗疲劳作用:选用体重16-18g,雄性昆明种小白鼠,按体重配对分为4组,空白组每日用蒸馏水20ml/kg灌胃,给药组灌胃巴戟天水煎剂20ml/kg,连续给药ll天,实验前各组加服药1次。游泳试验每次放入5只小鼠,实验前称重并按实际重量的5%负重。结果表明,巴戟天能显着增加小鼠体重,延长持续游泳时间。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用未成年小白鼠,按ACTH生物活性检定法试验,共享药4天,结果表明,巴戟天温浸剂65g/(kg.d),80g/(kg.d)口服及巴戟天50%乙醇提取物60g/(kg.d)口服,能使小鼠胸腺萎缩(P值分别为P<0.05,p<0.001,p<0.001),巴戟天温浸剂10g/(kg.d)腹腔注射,胸腺萎缩亦非常显着(P<0.001)。按乔智胜报道的方法,取出生2l天的昆明种小白鼠,雌雄兼用,按体重配对分血,阳性对照组每日每鼠以0.2%(g/ml)的维生素B4溶液0.6ml灌胃,用药组分别给予巴戟天水煎剂,连续用药10天,最后1次给药后24小时称取体重,尾尖取血,计数白细胞数,并处死动物,分取胸腺称重,结果亦证明巴戟天具有抑制小鼠胸腺萎缩及增加其血中白细胞数的功能。

3.对附性器官的影响:巴戟天粗提取物给大鼠或小鼠口服连续14-15天,没有同化作用(以体重、提肛肌或海绵球肌的重量或小鼠肾脏重量增加作为指标),也未表现有雄性素样作用(以精囊重量增加作为指标)。

4.皮质酮分泌促进作用:使用体重约35g的ICR雄性小鼠,按Diamondstone方法测定血中皮质酮量,口服给予巴戟天水提取物(1g/kg),结果糖皮质激素酶标记酶肝AIP活性显着上升,腹腔注射亦呈现较多的TAT(酪氨酸转氨酶)活性,表明巴戟天提取物具有增加血中皮质酮含量的作用,其活性可能是由于下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受到刺激作用所致。

5.降压作用:同属植物Morinda lucida的提取物对麻醉猫有显着降压作用,对不麻醉大鼠也有降压作用,但维持时间短,并有一些安定与利尿作用。

6.抗炎作用:温浸液50、60g/kg灌胃或10g/kg腹腔注射,对大鼠塑料环肉芽肿有抑制作用;温浸液25、50g/Kg灌胃,不能延长去肾上腺幼年大鼠的存活时间;温浸液350mg/kg灌胃,无增加去肾上腺饥饿小鼠肝糖原累积量的作用,表明巴戟天可能具有肾上肾皮质激素样作用。

炮制

1.巴戟天:拣去杂质,用热水泡透后,趁热抽去木心,切段,晒干。

2.炙巴戟:取甘草,捣碎,置锅内加水煎汤,捞去甘草渣,加入拣净的巴戟天,煮至松软能抽出木心时(此时余汤不宜多),取出,趁热抽去木心,晒干。(每巴戟天100斤,用甘草6斤4两)3.盐巴戟:取拣净的巴戟天,用盐水拌匀,入笼蒸透,抽去木心,晒干。(每巴戟天100斤,用盐2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4.使用巴戟天时,须用拘杞子汤浸一宿,至稍软漉出,再用酒浸一伏,再漉出,用菊花一同熬至焦黄,除去菊花,用布拭干用。

5.用酒浸一宿,锉焙入药,如急用,只用温水浸软抽去木心用。

归经

肝;肾经

性味

辛甘;温

注意

阴虚火旺者忌服。

功能主治

补肾助阳;强筋壮骨;祛风除湿。主肾虚阳痿;遗精早泄;少腹冷痛;小便不禁;宫冷不孕;风寒湿痹;腰膝酸软;风湿肢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亦可浸酒或熬膏。

复方

赞育丹《景岳全书》:补肾壮阳。毓麟丸《经验方》:男子不育、女子不孕。苁蓉补虚益气方《备急千金方》:五脏虚劳;金刚丸《张氏医通》:肾虚肾痿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巴戟天,主大风邪气,及头面游风者,风力阳邪,势多走上,《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巴戟天性能补助元阳,而兼散邪,况真元得补,邪安所留,此所以愈大风邪气也。主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者,是脾、肾二经得所养,而诸虚自愈矣。其能疗少腹及阴中引痛,下气,并补五劳,益精,利男子者,五脏之劳,肾为之主,下气则火降,火降则水升,阴阳互宅,精神内守,故主肾气滋长,元阳益盛,诸虚为病者,不求其退而退矣。

2.《本草汇》:巴戟天,为肾经血分之药,盖补助元阳则胃气滋长,诸虚自退,其功可居萆薢、石斛之上。但其性多热,同黄柏、知母则强阴,同苁蓉、锁阳则助阳,贵乎用之之人用热远热,用寒远寒耳。

3.《本草新编》:夫命门火衰,则脾胃寒虚,即不能大进饮食,用附子、肉桂以温命门,未免过于太热,何如用巴戟天之甘温,补其火而又不烁其水之为妙耶?或问巴戟天近人止用于丸散之中,不识亦可用于汤剂中耶?曰:巴戟天正汤剂之妙药,温而不热,健脾开胃,既益元阳,复填阴水,真接续之利器,有近效而又有速功。

4.《本草求真》:巴戟天,据书称为补肾要剂,能治五痨七伤,强阴益精,以其体润故耳。然气味辛温,又能祛风除湿,故凡腰膝疼痛,风气脚气水肿等症,服之更为有益。观守真地黄饮子,用此以治风邪,义实基此,未可专作补阴论也。

5.《本经》: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

6.《别录》:疗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下气,补五劳,益精。

7.《药性论》:治男子梦交泄精,强阴,除头面中风,主下气,大风血癞。

8.《日华子本草》:安五脏,定心气,除一切风。疗水肿。

9.《纲目》:治脚气,去风疾,补血海。

10.《本草求原》:化痰,治嗽喘,眩晕,泄泻,食少。

11.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补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治肾虚腰脚无力,痿痹瘫痪,风湿骨痛,神经衰弱,阳萎遗精,早泄,失眠;妇女不育。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巴戟天

功效作用

功能

补肾助阳,祛风除湿。

主治

1、阳痿不举,宫冷不孕,小便频数:本品补肾助阳,甘润不燥。治虚羸阳道不举;肾阳虚弱,命门火衰所致阳痿不育;下元虚寒之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小便不禁等。

2、风湿腰膝疼痛,肾虚腰膝酸软:本品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对肾阳虚兼风湿之证尤宜,多与补肝肾、祛风湿药配伍。治肾虚骨痿,腰膝酸软;风冷腰胯疼痛、行步不利等。

用法用量

内服:水煎,6-15g;或入丸、散;或浸酒、熬膏。

禁忌

中西药配伍禁忌:

1、不宜与强心苷合用,导致心脏对强心苷敏感性增高,产生强心苷中毒。

2、不宜与降压药利舍平、降压灵等合用。

注意事项

1、巴戟天性温,故属外感热病、实热内炽,阴虚火旺,血虚血热等证者不宜单味药大量长期服用。风湿痹痛属热证者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2、巴戟天有促进性成熟,增强性器官重量的作用,故婴幼儿不宜单味药大量长期服用。

3、孕妇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4、本品不宜与强心苷合用,因其可导致心脏对强心苷敏感性增高,产生强心苷中毒;不宜与降压药利舍平、降压灵等合用。

化学成分

主要为糖类及黄酮、氨基酸等,另含有小量的蒽醌类及维生素C。

药理作用

能显著增加小鼠体重,延长小鼠游泳时间;乙醇提取物及水煎剂有明显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毒理作用

小鼠灌胃给予巴戟天水煎浓缩液,每日4次,累积剂量提高到250g/kg,观察72h未见动物死亡。釆用体外SOS比色分析法测定对大肠杆菌PQ37菌株的DNA作用,结果表明巴戟天煎剂对大肠杆菌SOS应答系统无明显影响,提示巴戟天无诱变或致诱变的遗传毒性。

相关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大风邪气,阳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

2、《本草备要》:“补肾益精,治五劳七伤,辛温散风湿,治风湿脚气水肿。”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用于肾虚阳痿,遗精早泄,少腹冷痛,宫冷不孕。治阳痿,遗精,可与熟地、补骨脂、金樱子等配伍以固肾涩精壮阳;治女子不孕,男子不育,以巴戟天与淫羊藿、熟地、当归等配用以温肾暖宫,填精种子,如《景岳全书》之赞育丹;治肾虚小便频数不禁,可与益智仁、桑螵蛸、菟丝子同用以补肾固元缩尿;治肾阳不足,冲任虚寒所致的少腹冷痛,月经不调,则与高良姜肉桂、吴茱萸同用以温肾调经,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巴戟丸。

2、用于肝肾不足的筋骨痿软,腰膝冷痛,配肉苁蓉、杜仲、萆薢同用,以增补肝肾,强筋骨之效,如《张氏医通》之金刚丸;治寒湿腰痛,步履不利,可与牛膝、羌活桂心等温经通络,祛寒止痛药同用,如《太平圣惠方》之巴戟丸。

相关配伍

1、巴戟天配菟丝子:巴戟天具有补肾壮阳、益精暖宫的作用;菟丝子具有补阳益阴,固精缩尿的功效。两药相须为用,增强了壮肾固精的功效。适用于肾亏阳痿、遗精、女子胞宫虚冷、小腹冷痛、腰膝无力及崩漏带下等。

2、巴戟天配杜仲:巴戟天重在补肾阳且散风湿;杜仲偏于补肝肾,强筋骨。两药伍用,增强了补肝肾、散风湿、强筋骨的效能。适用于肝肾亏虚所致腰膝疼痛,风湿痹痛等。

3、巴戟天配山茱萸:巴戟天味辛、甘而性温,有补肾助阳益精之功;山茱萸味酸、涩而性温,有补益肝肾涩精之功。两药伍用,可增强补肾助阳固精止遗之功。适用于肾阳不足,下元不固所致遗精滑精,虚寒带下,遗尿尿频等。

4、巴戟天配橘核:巴戟天长于温肾助阳起痿;橘核善于理气散结止痛。两药配伍可增强温肾助阳,理气散结的作用。适用于寒疝,阴囊肿痛坚硬牵引及腹等。

5、巴戟天配续断:巴戟天长于补肾壮阳,强筋健骨,祛风除湿;续断善于补益肝肾,续筋接骨,通利血脉。两药配伍,可增强强筋健骨,祛风除湿的作用。适用于腰酸背痛,下肢无力等。

6、巴戟天配牛膝:巴戟天长于补肾壮阳,强筋健骨,祛风除湿;牛膝善于补益肝肾,活血化瘀,强筋壮骨。两药配伍,可增强补肾助阳,强筋壮骨的作用。适用于腰膝风湿疼痛,脚气水肿或肌肉萎缩无力,病程迁延日久而有肾虚表现等。

7、巴戟天配党参:巴戟天长于温肾补阳;党参善于补气健脾。两药配伍,可增强温肾助阳,补气健脾的作用。适用于男子肾虚阳痿,女子阳虚不孕等。

8、巴戟天配熟地黄:巴戟天长于温肾助阳;熟地黄善于滋阴养血。两药配伍,可增强温肾助阳,滋阴养血的作用。适用于肾虚阳痿,早泄遗精等。

鉴别用药

1、生巴戟天(巴戟肉)、盐巴戟、制巴戟:巴戟天的炮制品主要分生巴戟天(巴戟肉)、盐巴戟、制巴戟三种。生巴戟天味辛而温,长于补肝肾、祛风湿,多用于肾虚兼风湿证,如风冷腰痛,步行艰难,脚气水肿,肌肉萎缩无力。盐巴戟功专入肾,温而不燥,补肾助阳之功更强,久服无伤阴之弊,常用于肾中元阳不足,阳痿早泄,腰膝酸软无力,宫冷不孕,小便频数。制巴戟(甘草制后)味甘,加强了补益作用,且多配入补肾助阳、益气养血方中,适用于脾肾亏损,胸中气短,腰腿疼痛,身重无力等。

2、淫羊藿与巴戟天:两者均味辛、甘,性温,归肝、肾经,皆能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同治肾阳虚阳痿、不孕、尿频,肝肾不足,痿软无力,风湿痹痛,拘挛麻木。然淫羊藿辛温燥烈,长于温肾壮阳,且祛风湿力胜,善治肾阳虚阳痿、不孕,肢体麻木拘挛,亦治肾阳虚喘咳及更年期高血压。巴戟天微温不烈,补肾除湿之力稍逊,主治肾阳虚弱,肝肾不足。

3、鹿茸与巴戟天:两者均为甘温之品,入肾、肝经,皆具补肾阳、强筋骨之效,用治肾阳不足,肝肾虚衰,筋骨痿软。然鹿茸味咸大补,既能壮元阳,益精血,又可调冲任,托疮毒,适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肝肾精血不足,妇女崩漏带下,疮疡久溃不敛或阴疽内陷。巴戟天味辛,补益之力不如鹿茸,兼能祛风湿,故多用于肾虚而兼风湿之证,如风湿痹痛,步行艰难,肌肉萎缩等。

4、桑寄生与巴戟天:两者均具有强筋壮骨,祛风除湿的功效,用于风湿痹痛,骨痿瘫痪。然桑寄生又具有补益肝肾,固冲任,安胎的功效,故多用于肝肾不足之腰膝酸痛。又可用于肝肾不足,冲任不固所致胎漏、胎动不安。巴戟天甘温,主入肾经,有补肾助阳益精之功,其性温润不燥,又故可用治阳痿宫冷,腰膝冷痛等。巴戟天又能壮肾阳,补血海,暖下元,而有调经止痛的功效,还可用下元虚冷,少腹冷痛,月经不调等。

相关药品

巴戟口服液、添精补肾膏、固本统血颗粒、温肾助阳药酒、滋肾育胎丸。

相关方剂

地黄饮子(《圣济总录》)、巴戟天散(《简要济众方》)、巴戟天丸(《圣济总录》)、巴戟丸(《圣济总录》)、益寿地仙丹(《丹溪心法》)、淮南王枕丸(《录验方》)。

药膳食疗

巴戟天冬炖瘦肉:

1、功效:滋阴补肾、降低血压。高血压、阴阳两虚患者可食用。

2、原材料:巴戟10g,天冬10g,山楂10g,猪瘦肉200g,姜5g,葱10g,盐5g。

3、做法:巴戟天洗净、切段。天冬洗净、切片,山楂洗净、去核、切片瘦肉洗净、切块,姜切片,葱切段。把猪瘦肉、天冬、巴戟、山楂同放锅内加水1500毫升,放入姜、葱、盐。将锅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炖煮50分钟即成。

4、用法:每日1次,每次吃猪瘦肉30-50g。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去须根略晒,压扁晒干。用时润透或蒸过,除去木质心,切片或盐水炒用。

炮制方法

1、巴戟天:除去杂质。

2、巴戟肉:取净巴戟天,照蒸法(通则0213)蒸透,趁热除去木心,切段,干燥。

3、盐巴戟天:取净巴戟天,照盐蒸法(通则0213)蒸透,趁热除去木心,切段,干燥。

4、制巴戟天:取甘草,捣碎,加水煎汤,去渣,加入净巴戟天拌匀,照煮法(通则0213)煮透,趁热除去木心,切段,干燥每100kg巴戟天,用甘草6kg。

保存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药材鉴别

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栓内层外侧石细胞单个或数个成群,断续排列成环;薄壁细胞含有草酸钙针晶束,切向排列。韧皮部宽广,内侧薄壁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轴向排列。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2-3个相聚,呈放射状排列,直径至105μm;木纤维较发达;木射线宽1-3列细胞;偶见非木化的木薄壁细胞群。

粉末淡紫色或紫褐色。石细胞淡黄色,类圆形、类方形、类长方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有的一端尖,直径21-96μm,壁厚至39μm,有的层纹明显,纹孔和孔沟明显,有的石细胞形大,壁稍厚。草酸钙针晶多成束存在于薄壁细胞中,针晶长至184μm。具缘纹孔导管淡黄色,直径至105μm,具缘纹孔细密。纤维管胞长梭形,具缘纹孔较大,纹孔口斜缝状或相交成人字形、十字形。

2、取本品粉末2.5g,加乙醇25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巴戟天对照药材2.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8∶2∶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药材性状

本品为扁圆柱形,略弯曲,长短不等,直径0.5-2cm。表面灰黄色或暗灰色,具纵纹和横裂纹,有的皮部横向断离露出木部;质韧,断面皮部厚,紫色或淡紫色,易与木部剥离;木部坚硬,黄棕色或黄白色,直径1-5mm。气微,味甘而微涩。

饮片性状

1、巴戟肉:本品呈扁圆柱形短段或不规则块。表面灰黄色或暗灰色,具纵纹和横裂纹。切面皮部厚,紫色或淡紫色,中空。气微,味甘而微涩。

2、盐巴戟天:本品呈扁圆柱形短段或不规则块。表面灰黄色或暗灰色,具纵纹和横裂纹。切面皮部厚,紫色或淡紫色,中空。气微,味甘、咸而微涩。

3、制巴戟天:本品呈扁圆柱形短段或不规则块。表面灰黄色或暗灰色,具纵纹和横裂纹。切面皮部厚,紫色或淡紫色,中空。气微,味甘而微涩。

常见伪品

混淆品:

1、四川虎刺(恩施巴戟):为茜草科植物四川虎刺DamnacanthusofficinarumHuang的干燥根。根呈圆柱形或扁圆柱形,长短不等,直径0.5-1.5cm。表面棕黄色或棕黑色,具不规则纵皱纹或细的横皱纹,质坚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略带淡紫色,中心具一圆形小孔(木心多已抽去)。气无味微苦,嚼之稍发黏。

2、羊角藤:为茜草科植物羊角藤MorindaumbellataL.的干燥根。根为圆柱形,灰黄色或灰黄棕色,有的微紫,纵皱纹较粗,有深陷的横沟纹,有的皮部断裂露出木部,形成长短不等的节,木部齿轮状或星状,占根直径的70%-80%。味淡,微甘。

3、假巴戟:为茜草科植物假巴戟MorindashunghuaensiC.Y.ChenetM.S.Huang的干燥根。根呈圆柱形,直径0.7-2cm。表面土黄色,粗糙,具不规则纵皱纹和明显的横裂纹。质硬,不易折断,折断面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呈齿轮状或星状,约占直径80%以上。味淡、微甘。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茜草科巴戟天属植物巴戟天。

形态特征

藤状灌木。根肉质肥厚,圆柱形,不规则地断续膨大,呈念珠状。茎有细纵条棱,幼时被褐色粗毛。叶对生;叶柄长4-8mm,有褐色粗毛;叶片长椭圆形,长3-13cm,宽1.5-5cm,先端短渐尖,基部钝或圆形,全缘,上面深绿色,嫩时常带紫色,并有稀疏短粗毛;老时光滑无毛,下面沿中脉上被短粗毛,叶缘有短睫毛,侧脉6-7对;托叶膜质,鞘状。花序头状,有花2-10朵,生于小枝的顶端或排成伞形花序;总花梗长3-10mm,被污黄色短粗毛;花萼倒圆锥状,先端有不规则的齿裂;花冠白色,肉质,长可达7mm,花冠管的喉部收缩,内面密生短粗毛,多数3深裂,较少4裂;雄蕊与花裂片同数,生于花冠管的近基部,花丝短;子房下位,4室,花柱纤细,2深裂,藏于花冠内。核果近球形,直径6-11mm,熟时红色。小核内有种子4颗,近卵形或倒卵形,背部隆起,侧面平坦,被白色短柔毛。花期4-7月,果期6-11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道地产区

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四川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谷、溪边、山地疏林下或栽培。

生长见习

喜温和湿润气候,年平均温度在21℃以上,月平均温度20-25℃生长最适宜。低于15℃或超过27℃生长缓慢。年降雨量在1200m以上。不耐霜冻,但较耐旱。忌积水。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砂质壤土或壤土栽培为宜。对光照的适应较强,在栽培中荫蔽度以30%至全光照对根系生长均较好。

繁殖方式

用种子和扦插繁殖。

栽培技术

1、种子繁殖:于10月果实成熟,出黄转红时采收,槎去果皮阴干后即可播种或用湿砂与种子混合贮藏于竹箩中,置通风处,待翌年3-4月播种。整地作畦,施土杂肥,与土拌匀,撒播或穴播,穴播行株距17cm×10cm,覆土1-1.7cm。在畦面搭1m高的荫棚。经常浇水保持畦面湿润。苗期结合除草后施稀薄人粪尿2-3次,3个月后折除荫棚,增加光照,使苗健壮。一般经150d左右移栽。

2、扦插繁殖:生上常用,宜在天气暖和,雨水均匀的季节,产区多在3-6月进行。选2-3年生的粗壮无病虫的藤蔓从母株剪下,每段留2-3个节作插条,只留顶芽一片叶,其余叶片剪去。选阴天或晴天傍晚,于畦面按行株距20cm×5cm斜插入土2/3。插后压实浇水,经常保持畦面湿润。畦面盖草,并搭荫棚。培育5-6个月移栽。如用萘乙酸15×10^5浸插条2h,可促使早生根。移栽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选阴雨天,将上部嫩苗剪去一部分,留长20cm左右,保持3-4个节,以减少水分蒸发。起苗时不宜过多伤根,按行距70-80cm,株距40-50cm开穴,每穴种1-2苗,深种浅露,压实泥土,上盖一层松土,并淋定根水。

病虫防治

1、病害有茎基腐病,防治方法:可与禾本科植物轮作;选微酸性至中性沙壤土种植,适当遮荫,避免强日光;增施钾肥;发病初期用等量的草木灰和石灰混合粉或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病区,10d1次,连续数次。

2、根结线虫,防治方法:可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5年,忌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