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枸花

杨枸花,中药名。为杨柳科植物毛白杨Populustomentosa的雄花。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化湿止痢之功效。常用于细菌性痢疾,肠炎。
别名 -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寒。归大肠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化湿止痢。
主治 细菌性痢疾,肠炎。
杨枸花
  • 杨枸花
  • 杨枸花
  • 杨枸花
杨枸花
拼音注音
Yánɡ Jǔ Huā
别名

毛白杨

来源

杨柳科杨枸花Populus tomentosa Carr.,以根、皮、花入药。

生境分布

辽宁、华北、西北、华东。

性味

苦、甘,寒。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

主治赤白痢疾,日久不止,淋浊白带,急性肝炎,支气管炎,肺炎。用量3~5钱。

驱蛔:杨根皮1~2两,捣烂敷脐部。

备注

在骨科治疗中,用毛白杨树叶煮水洗、敷(制成药膏),配合正骨治疗,对控制陈旧性软组织感染及化脓性骨髓炎,疗效较好。

毛白杨药膏制法:取20~40张树叶,新疆,水煮成糊状,加凡士林和防腐剂调成软膏,供外敷用。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杨枸花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化湿止痢。
主治
细菌性痢疾,肠炎。
用法用量
9-15g。外用:适量,热熨。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慎服。
药理作用

1、祛痰、平喘作用。

2、抗菌作用。

3、解热、镇痛作用。

相关论述
《中药材手册拾遗》:“化湿止痢。主治赤白痢疾,日久不止。”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化湿止痢:可用于急慢性痢疾的防治。
相关配伍
治鸡爪疯:杨树花挂穗装入布袋,如手掌稍加宽大,将疯手伸入袋内花穗中间,外用热熨斗烙,穗干另换,如此数遍。(《续回生集》)
附注
毛白杨同属近似植物,其花序亦同等作杨枸花药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季现蕾开花时,分批摘取雄花序,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雄花序长条状圆柱形,长6-10cm,直径0.4-1cm,多破碎,表面红棕色或深棕色。芽鳞多紧抱而成杯状,单个鳞片宽卵形,长0.3-1.3cm,边缘有细毛,表面略光滑。花序轴上具多数带雄蕊的花盘,花盘扁,半圆形或类圆形,深棕褐色;每雄花雄蕊6-12,有的脱落,花丝短,花药2室,棕色。苞片卵圆形或宽卵圆形,边缘深尖裂,具长白柔毛。体轻。气微,味微苦、涩。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杨柳科植物毛白杨。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30m。树皮灰绿色或灰白色,皮孔菱形散生,或2-3-4连生,老树干基部黑灰色,纵裂。芽卵形,花芽卵圆形或近球形,微被毡毛。长枝叶阔卵形或三角形状卵形,长10-15cm,宽8-13cm,先端短渐尖,基部心形或平截,边缘具波状牙齿;叶柄上部侧扁,长3-7cm,先端通常有2-3(-4)个腺点;短状叶通常较小,卵形或三角形卵形;边缘具深波状皮齿,叶柄稍短于叶片,侧扁,先端无腺点。雄花序长10-14(-20)cm;雄花苞片约具10个尖头,密生长毛,雄蕊6-12,花药红色;雌花序长4-7cm,苞片尖裂,边缘具长毛;子房长椭圆形,柱头2裂,粉红色。果序长达14cm;蒴果2瓣裂。花期3-4月,果期4-5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地。
生长环境
喜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温和平原地区,亦有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