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红獐牙菜

紫红獐牙菜,中药名。为龙胆科獐牙菜属植物紫红獐牙菜SwertiapuniceaHemsl.的全草。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湖北西部、湖南。具有清热除湿,利胆之功效。用于黄疸型肝炎,胆囊炎,风热感冒,风火牙痛,热淋。

别名 苦胆草、草龙胆、青叶胆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寒。归肝、胆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除湿,利胆。
主治

用于黄疸型肝炎,胆囊炎,风热感冒,风火牙痛,热淋。

紫红獐牙菜
  • 紫红獐牙菜
  • 紫红獐牙菜
  • 紫红獐牙菜
紫红獐牙菜
拼音注音
Zǐ Hónɡ Zhānɡ Yá Cài
别名

苦胆草、草龙胆、青叶胆

来源

龙胆科紫花獐牙菜Swertia punicea Hemsl.,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广西、四川、云南。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消炎。主治黄疸型肝炎,风热感冒,风火牙痛,热淋,胆囊炎。

用法用量

配方用,1~3钱,水煎服。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紫红獐牙菜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除湿,利胆。

主治

用于黄疸型肝炎,胆囊炎,风热感冒,风火牙痛,热淋。

用法用量

3-9g。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慎用。

药理作用

对免疫性肝损具有保护作用,有抗氧化及保护免疫功效作用。

相关论述

《云南中草药选》:“治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急性骨髓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菌痢,急性结膜炎,急性咽喉炎:全草6-15g,水煎服。

2、治烧烫伤:全草熬膏加鸡蛋清及桐油(或麻油)调搽。(1-2方出自《湖南药物志第3辑》)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全草长15-100cm,主根长圆锥形,多弯曲或扭曲,有的有分枝,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茎四棱,棱角具狭翅,直径1-6mm,表面暗绿黄色、暗紫色或黄棕色,中部以上分枝较多,断面中空。叶对生,叶片多皱缩或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披针形、狭披针形或狭长椭圆形,长1.5-6cm,宽0.2-1.4cm,分枝上叶较小。圆锥状复聚散花序;花5基数,稀在小枝上者4数;花萼狭披针形或披针形,黄绿色,花冠暗紫红色或黄棕色,裂片常披针形,内侧基部2腺窝,其边缘具长柔毛。蒴果卵圆形,种子多数,细小。气微,味极苦而持久。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龙胆科獐牙菜属植物紫红獐牙菜。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15-80厘米。主根明显,淡黄色。茎直立,四棱形,棱上具窄翅,基部直径2-7毫米,中部以上分枝,枝斜伸,开展。基生叶在花期多凋谢;茎生叶近无柄,披针形、线状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长达6厘米,宽至1.8厘米,茎上部及枝上叶较小,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狭缩,叶质厚,叶脉1-3条,于下面明显突起。圆锥状复聚伞花序开展,多花;花梗直立,细瘦,长至3.2厘米;花大小不等,顶生者大,侧生者小,5数,稀在小枝上者4数,直径1-1.5厘米;花萼绿色,长为花冠的1/2-2/3,稀近等长或稍长,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7毫米,直立或有时开展,先端急尖或渐尖,背面仅中脉明显;花冠暗紫红色,裂片披针形,长6-11毫米,先端渐尖,具长尖头,基部具2个腺窝,腺窝矩圆形,深陷,沟状,边缘具长柔毛状流苏;花丝线形,长4-6毫米,花药椭圆形,长约1.5毫米;子房无柄,矩圆形,花柱短,明显,柱头2裂,裂片半圆形。蒴果无柄,卵状矩圆形,长1.2-1.5厘米,先端渐狭;种子矩圆形,黄褐色,直径0.5-0.6毫米,表面具小疣状突起。花果期8-11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湖北西部、湖南。

道地产区

云南、四川、贵州、湖北西部、湖南。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400-3800m的山坡草地、河滩、林下及灌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