槠子皮叶

槠子皮叶,中药名。为壳斗科植物苦槠栲Castanopsissclerophylla(Lindl.)Schott.、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myrsinifolia(Blume)Oersted或青冈Cyclobalanopsisglauca(Thunb.)Oerst.的叶。苦槠栲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小叶青冈分布于中南、西南及陕西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地;青冈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具有止血,敛疮之功效。用于产妇血崩,臁疮。
别名 -
药味 味苦
药性 -
归经 味苦,性涩。归脾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止血,敛疮。
主治 用于产妇血崩,臁疮。
槠子皮叶
  • 槠子皮叶
  • 槠子皮叶
槠子皮叶

《中药大辞典》:槠子皮叶

拼音注音
Zhū Zǐ Pí Yè
出处

《本草拾遗》

来源

为壳斗科植物苦槠青椆树皮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槠子"条。

功能主治

①《本草拾遗》:"煮取汁,与产妇饮之,止血。"

②《日用本草》:"嫩叶贴臁疮,一日三换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槠子皮叶

拼音注音
Zhū Zǐ Pí Yè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

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苦槠栲和小叶青冈及青冈的树皮或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astanopsis sclerophylla(Lindl.)Schott.[Quercus sclerophylla Lindl.]2.Cyclobalanopsis myrsinaefolia (Bl.)Qerst.[Quercus myrsinaefolia Bl.]3.Cyclobalanopsis glauca(Thunb.)Qerst.[Quercus glauca Thunb.]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杂木林中,与马尾松、青冈栎、甜槠、木荷等混生。

2.生于海拔200-2500m的山地密林或疏林中。

3.生于海拔2600m的以下的山地或沟谷杂木林中。

资源分布:1.除台湾、广东、海南、云南外,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

2.分布于中南、西南及陕西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地。

3.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原形态

1.幼枝无毛,枝条稠密;树皮灰褐色,小枝有棱。叶互生;叶柄长1.5-2.5cm;叶片厚革质,长椭圆状卵形或椭圆形,长7-15cm,宽3-5cm;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有时略不对称,中部或上部有锐齿,侧脉10-14对,上面深绿色,下面淡银灰色,两面均光滑。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状,腋生,长8-15cm,雄花乳白色,有香味;雌花序穗状,腋生,单生于总苞内。壳斗球形或球形,全包或包果大部分,直径8-10mm,壳斗壁厚约1mm以内,苞片三角形,先端针刺形,排列或4-6条同心环带,外被暗色细毛,成熟时裂片;坚果圆锥形,柱头外露,直径1-1.4cm,果脐径7-9mm,有深色细绒毛。花期4-5月,果期9-11月。

2.常绿乔木,高6-20m。小枝无毛,被凸起淡褐色长圆形皮孔。叶互生;叶柄长1-2.5cm,无毛;叶片坚纸质,卵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6-11cm,宽1.8-4cm,先端长渐尖或短尾状渐尖,基部窄楔形或近圆形,中部以上具细锯齿,侧脉9-14对,常不达叶缘,上面绿色光亭,下面粉白色,支脉不明显,干后有时为暗灰色,无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长4-6cm,雄花4-5朵,排成腋生葇荑花序;雌花序长1.5-3cm,雌花3-4朵,排成短穗状花序,着生于新枝叶腋。壳斗半球形,壁薄而脆,包果1/3-1/2,高5-8mm,直径1-1.5(-2)cm,内壁无毛,外壁被灰白色细柔毛,小苞片汇合生成6-9条同心环带,环带全缘;坚果卵形或椭圆形,直径1-1.5cm,高1.4-2.5cm,无毛,先端圆,柱座明显,有5-6条环纹,果脐平坦,很径约6mm。花期6月,果期10月。

3.常绿乔木,高15-20cm,胸径1mm,小枝无毛。叶互生;叶柄长1-3cm;叶片坚纸质,倒卵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6-13cm,宽2-5.5cm,先端渐尖或短尾状,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中部以上具疏锯齿,侧脉 9-13对,上面无毛,下面被平伏白色单毛,老时渐脱落,并常有白色鳞秕。雄花为葇荑花序,多生于新枝基部,下垂,雄蕊与花被裂片同数,有时较少;雌花序穗状,雌花2-3朵生于部苞内,果序长1.5-3cm,有果2-3个。壳斗杯形,包果1/3-1/2,高6-8mm,直径0.9-1.2cm,被薄毛,苞片汇合生成5-8条同心环带,环带全缘或有细缺刻;坚果卵形或椭圆形,直径0.9-1.4cm,高1-1.6cm,无毛,果脐隆起。果期10月。

功能主治

止血;敛疮。主产妇血崩;臁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嫩叶贴敷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煮取汁,与产妇次之,止血。

2.《日用本草》:嫩叶贴臁疮,一日三换良。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槠子皮叶

功效作用

功能
止血,敛疮。
主治
用于产妇血崩,臁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嫩叶贴敷。
相关论述
《本草拾遗》:“煮取汁,与产妇饮之,止血。”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产妇出血:槠子皮、叶,煮取汁饮之。(《本草拾遗》)

2、治臁疮:槠子嫩叶,贴患处,一日三换。(《纲目》引《日用本草》)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壳斗科植物苦槠栲、小叶青冈或青冈。
形态特征
1、苦槠栲又名:血槠,苦槠锥、槠栗、苦槠。乔木,高5-10米,稀达15米,胸径30-50厘米,树皮浅纵裂,片状剥落,小枝灰色,散生皮孔,当年生枝红褐色,略具棱,枝、叶均无毛。叶二列,叶片革质,长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兼有倒卵状椭圆形,长7-15厘米,宽3-6厘米,顶部渐尖或骤狭急尖,短尾状,基部近于圆或宽楔形,通常一侧略短且偏斜,叶缘在中部以上有锯齿状锐齿,很少兼有全缘叶,中脉在叶面至少下半段微凸起,上半段微凹陷,支脉明显或甚纤细,成长叶叶背淡银灰色;叶柄长1.5-2.5厘米。花序轴无毛,雄穗状花序通常单穗腋生,雄蕊12-10枚;雌花序长达15厘米。果序长8-15厘米,壳斗有坚果1个,偶有2-3,圆球形或半圆球形,全包或包着坚果的大部分,径12-15毫米,壳壁厚1毫米以内,不规则瓣状爆裂,小苞片鳞片状,大部分退化并横向连生成脊肋状圆环,或仅基部连生,呈环带状突起,外壁被黄棕色微柔毛;坚果近圆球形,径10-14毫米,顶部短尖,被短伏毛,果脐位于坚果的底部,宽7-9毫米,子叶平凸,有涩味。花期4-5月,果当年10-11月成熟。2、小叶青冈又名:甜槠,面槠,青栲,细叶青栎,小叶槠,青钩。常绿乔木,高20米,胸径达1米。小枝无毛,被凸起淡褐色长圆形皮孔。叶卵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6-11厘米,宽1.8-4厘米,顶端长渐尖或短尾状,基部楔形或近圆形,叶缘中部以上有细锯齿,侧脉每边9-14条,常不达叶缘,叶背支脉不明显,叶面绿色,叶背粉白色,干后为暗灰色,无毛;叶柄长1-2.5厘米,无毛。雄花序长4-6厘米;雌花序长1.5-3厘米。壳斗杯形,包着坚果1/3-1/2,直径1-1.8厘米,高5-8毫米,壁薄而脆,内壁无毛,外壁被灰白色细柔毛;小苞片合生成6-9条同心环带,环带全缘。坚果卵形或椭圆形,直径1-1.5厘米,高1.4-2.5厘米,无毛,顶端圆,柱座明显,有5-6条环纹;果脐平坦,直径约6毫米。花期6月,果期10月。3、青冈又名:铁槠、青冈栎、铁栎、花梢树、铁栗子。常绿乔木,高达20米,胸径可达1米。小枝无毛。叶片革质,倒卵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6-13厘米,宽2-5.5厘米,顶端渐尖或短尾状,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叶缘中部以上有疏锯齿,侧脉每边9-13条,叶背支脉明显,叶面无毛,叶背有整齐平伏白色单毛,老时渐脱落,常有白色鳞秕;叶柄长1-3厘米。雄花序长5-6厘米,花序轴被苍色绒毛。果序长1.5-3厘米,着生果2-3个。壳斗碗形,包着坚果1/3-1/2,直径0.9-1.4厘米,高0.6-0.8厘米,被薄毛;小苞片合生成5-6条同心环带,环带全缘或有细缺刻,排列紧密。坚果卵形、长卵形或椭圆形,直径0.9-1.4厘米,高1-1.6厘米,无毛或被薄毛,果脐平坦或微凸起。花期4-5月,果期10月。
分布区域
1、除台湾、广东、海南、云南外,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2、分布于中南、西南及陕西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地。3、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1、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杂木林中,与马尾松、青冈栎、甜槠、木荷等混生。2、生于海拔200-2500m的山地密林或疏林中。3、生于海拔2600m以下的山坡或沟谷杂木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