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鱼肝油

河豚鱼肝油,中药材名。为鲀科动物弓斑东方鲀Fuguocellatus(Osbeck)、虫纹东方鲀F.vermicularis(TemmincketSchlegel)、暗纹东方鲀F.obscurus(Abe)及同属多种动物的肝脏所熬出的油。具有消肿解毒,散结镇痛,杀虫的功效。主治瘰疬,疮疖,无名肿毒,皮肤慢性溃疡。
别名 -
药味 味甘
药性
归经 味甘,性温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消肿解毒,散结镇痛,杀虫。
主治 瘰疬,疮疖,无名肿毒,皮肤慢性溃疡。
河豚鱼肝油
  • 河豚鱼肝油
  • 河豚鱼肝油
河豚鱼肝油

《中药大辞典》:河豚鱼肝油

拼音注音
Hé Tún Yú Gān Yóu
出处

《辽宁医学》210:467,1966

来源

为鲀科动物弓斑东方鲀虫纹东方鲀暗色东方鲀肝脏所熬出的油

功能主治

治淋巴结结核,慢性皮肤溃疡。

复方

治破溃之淋巴结结核及慢性皮肤溃疡:河豚肝适量,放锅内加热到90~120℃左右,见有油出即不停搅拌,随后将油装入玻瓶,静置48小时后,取上层清油,制成油纱布条,经高压灭菌后备用。用时以油纱布条外敷创面或用于窦道引流,外用消毒纱布包扎。每隔一至二日换药一次。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河豚鱼肝油

拼音注音
Hé Tún Yú Gān Yóu
英文名
Ocellated puffer liver oil, Vermiculated puffer liver oil, Obscure puffer liver oil
出处

出自《辽宁医学》

来源

药材基源:为鲀科动物弓斑东方鲀、虫纹东方鲀、暗色东方鲀及其同属多种动物的肝脏所熬出的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Fugu ocellatus(Osbeck)[Spheroides ocellatus Osbeck]2.Fugu vermicularis (Temminck et Schlegel)[Spheroides vermicularis Temminck et Schlegel]3.Fugu obscurus(Abe)[Spheroides obscurus Abe]

采收和储藏:捕得河豚后,取肝熬油。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栖息于近海,亦进入河口咸淡水区域。主食贝类、甲壳类、小鱼类。

2.暖温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河口咸淡水中,亦进入江河。主食贝类、虾蟹及小鱼等。遇敌害时,体内气囊能使腹部膨胀。4-5月为产卵期。

3.栖息于近海和河川。杂食性,主食虾、蟹、螺、鱼苗、水生昆虫、枝角类、桡足类及植物叶片和丝状藻等。

资源分布:1.弓斑东方鲀: 分布我国沿海。

2.虫纹东方鲀: 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3.暗色东方鲀: 分布于黄海、渤海和东海。

原形态

1.弓斑东方鲀,体长一般为10-15cm,头部、体背及腹面均有细弱小刺,背刺区与腹刺区分离。吻部、头体两侧及尾部光滑。头体背侧面灰褐色,微绿。体侧在胸鳍后上方,各有一黑绿色而带橙色边的大斑,并有一弓形横过背部的黑绿色鞍状斑,鞍癍斑具橙色边缘。背鳍基部两侧具一圆形大黑斑。腹面白色,各鳍灰黄色。

2.虫蚊东方鲀,本种与弓斑东方鲀的区别是:有许多圆形和长虫纹形白点。

3.暗纹东方鲀,本种与弓斑东方鲀的区别是:棕褐色,背侧面具不明显的暗褐色横纹4-6条,横纹之间白色狭纹3-5条。胸鳍后上方体侧处具一圆形黑色大斑,边缘白色。

炮制

将肝脏放锅内加热到90-120度左右,见有油出即不停搅拌,随后将油装入玻瓶,静置48小时取上油,制成油纱条,经高压灭菌后备用。

性味

味甘;性温;大毒

注意

禁内服。

功能主治

消肿解毒;散结镇痛;杀虫。主瘰疬;疮疖;无名肿毒;皮肤慢性溃疡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涂敷。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河豚鱼肝油

功效作用

功能
消肿解毒,散结镇痛,杀虫。
主治
瘰疬,疮疖,无名肿毒,皮肤慢性溃疡。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涂敷。

注意事项

禁内服。

相关论述

1、《青岛中草药手册》:“性温,味甘。有剧毒。”

2、《青岛中草药手册》:“解毒、消肿、镇痛、杀虫。治颈淋巴结核、疮疖及无名肿毒。”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颈淋巴结核:(河豚)肝脏炼油外敷患处。

2、治疮疖、无名肿毒:(河豚)肝脏炼油涂患处。(1-2方出自《青岛中草药手册》)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捕得河豚后,取肝熬油。

动物学信息

动物属种
鲀科动物弓斑东方鲀、虫蚊东方鲀、暗纹东方鲀及同属多种动物。
形态特征
1、弓斑东方鲀:体长一般为10-15cm,头部、体背及腹面均有细弱小刺,背刺区与腹刺区分离。吻部、头体两侧及尾部光滑。头体背侧面灰褐色,微绿。体侧在胸鳍后上方,各有一黑绿色而带橙色边的大斑,并有一弓形横过背部的黑绿色鞍状斑,鞍状斑具橙色边缘。背鳍基部两侧具一圆形大黑斑。腹面白色,各鳍灰黄色。2、虫蚊东方鲀:本种与弓斑东方鲀的区别是:有许多圆形和长虫纹形白点。3、暗纹东方鲀:本种与弓斑东方鲀的区别是:棕褐色,背侧面具不明显的暗褐色横纹4-6条,横纹之间有白色狭纹3-5条。胸鳍后上方体侧处具一圆形黑色大斑,边缘白色。
分布区域
1、弓斑东方鲀:分布于我国沿海。2、虫纹东方鲀:我国沿海均有分布。3、暗色东方鲀:分布于黄海、渤海和东海。
人工制造
1、生物学特性:主要分布渤海、东海、黄海及通海的江河下游,为近海与河川底层鱼类,具生殖洄游习性。每年3-5月份,性成熟的亲鱼成群溯河至长江中产卵繁殖,幼鱼生活在江河或通江的湖泊中,至第二年春季返回海里。在海里长大至性成熟时再溯河至淡水中产卵。2、养殖技术:人工养殖。亲鱼选择: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个体,雌鱼3龄,体重750g以上;雄鱼2龄,体重500g以上,雌雄比例为1∶1.5-2。人工催产:催产药物采用鲤鱼脑垂体(P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A2、A3);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根据亲鱼成熟程度,采用一次或两次注射。一次注射剂量为:1-2mgPG+80-100μgLHRH-A/kg;两次注射剂量为:①1mgPG+10-20μgLHRH-A2或A3/kg;②1-2mgPG+20-40μgLHRH-A2或A3/kg,可适量添加HCG100-300IU/kg,雄鱼剂量均减半。若亲鱼性腺发育不够成熟,可在催产前进行催熟,剂量为LHRH-A或A20.5-6μg/kg。注射部位为胸鳍基部。效应时间一般为22-48小时。当雌鱼膨大的腹部变得较柔软,生殖孔松弛,轻压腹部即有淡黄色的卵粒流出,及时进行人工授精,避免卵子过熟;雄鱼则要求轻压腹部有少量乳白色精液流出,精液遇水即散开。人工授精和孵化:以干法授精为佳,也可采用半干法或湿法授精。采用流水孵化,防止受精卵黏结成块。用特制的孵化器或用孵化缸、孵化桶。苗种培育:出膜后仔鱼在孵化器中继续培育4-5日,待仔鱼平游后移入育苗池,进行苗种培育。饵料为蛋黄一轮虫一小型枝角类一大型枝角类一枝角类+少量人工配合饲料(白仔鳗、黑仔鳗或稚鳖类),仔鱼入池后,第二日投喂煮熟的鸡蛋黄,用200目筛绢网揉碎过滤,均匀泼洒,每日3-5次,隔日投喂轮虫,投喂密度为10-20个/L;随着鱼苗长大,投喂小型枝角类和大型枝角类,培育15-20日后进行驯食。先用枝角类加少量人工配合饲料驯食,以后逐步加大人工配合饲料的量,5-7日后,可转为完全人工配合饲料。人工配合饲料做成软颗粒饵料投喂,每日3-4次,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用食台投喂。根据鱼苗的生长情况适当添加鱼糜、蚯蚓、维生素等。放养时苗种宜稀养,仔鱼下池密度为1000-2000尾/㎡,培育15-20日,鱼苗长到5-10mm时,应分养1次,降低密度。驯食成功,视鱼苗个体生长的差异程度及时分池。在饵料充足的前提下,保持密度合理,规格一致,防止互残现象发生。成鱼养殖:①工厂化养殖,温室内鱼池面积为80-120㎡,配有加温和增氧设施。河豚从3cm夏花养至成鱼,需要18-22个月。夏花放养密度20尾/㎡左右,一龄鱼种放养密度为5-10尾/㎡,当鱼体重达到200g以上时,密度应降为3-5尾/㎡,投饵要求“四定”每日投喂2-4次,随鱼种长大逐步减少投喂次数。②池塘养殖:池塘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以1-5亩为宜,池深2m以上,需配增氧设施等。放养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夏花放养密度3000-4000尾/亩,一龄鱼种为1000-2000尾/亩,鱼体重达250g上时,放养密度为500-1000尾/亩。每日投喂2次。③网箱养殖:选择水质清新、无污染、微流水、受风浪较小的水域。水深3m以上,pH7.2-8.6溶解氧6cm/L以上,亚硝氮0.8mg/L以下,氨氮2mg/L以下,透明度35cm以上。网箱上加盖网,饵料投喂每日2次。3、养殖管理:培养鱼苗时,可通过增氧机增加水的溶解氧量,每天早、中、晚各开机1-2小时;维持池中适量的饵料生物;早期采用静水培育法,只逐步加水而不换水,仔鱼下池时,水深30-40cm,隔天加水5-10cm,20日后,水位加到80-100cm时,用细塑料管进行底部吸污并适量换水,一般5-6日换水1次,换水量不宜过大,以每次换2/5为宜,同时注意,换水水源原池水盐度差不宜过大,3‰以内为好。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加强对水质的控制,池塘养殖最低需保持水位深度1.0m以上,一般在夏季炎热时,要加大水质循环,每次要达到总水体的30%以上,保持透明度40cm以上为宜。一般隔3日检测一次水质情况。4、病虫害防治:病害有烂腮病,经常吸污、换水,保持水质清洁,每隔10-15日用漂白粉0.2-0.5mg/L全池泼洒,进行水体消毒,全池泼洒呋喃唑酮0.1-0.2mg/L或盐酸土霉素0.3-0.5mg/L,拌药饵为每1kg饲料:0.1-0.3g红霉素,第二至第六日减半,连喂6日,或0.2-0.5g盐酸土霉素,连喂3-5日,或氟哌酸0.2-0.4g,连喂5-7日;肠炎病,不投腐烂变质的饲料,投喂要做到“三消”、“四定”,用盐酸土霉素0.4-0.5mg/L泼洒水体,隔日再用1次,拌药饵为每1kg饲料用:0.1-0.2g大蒜素,或0.2-0.4g呋喃唑酮,或0.3-0.4g氟哌酸,连喂3-5日;暴发病,用10-20mg/L生石灰或0.5-1mg/L漂白粉全池泼洒,用盐酸土霉素0.5m/L,或呋喃唑酮0.4-0.5mg/L泼洒水体,拌药饵为每1kg饲料用:0.3-0.5g盐酸土霉素,或0.4-0.5g氟哌酸,连喂5-7日,或0.1-0.2g大蒜素加维生素C0.1-0.2g,连用4-6日,病鱼、死鱼及时捞出,深埋或烧掉,食台、工具等严格消毒,定期消毒水体;肝脏线状出血病,水体泼洒药物:盐酸土霉素0.5-0.8mg/L,或红霉素0.1mg/L,或呋喃唑0.5mg/L,拌药饵为每1kg饲料用:0.1-0.3g盐酸土霉素,或0.4-0.5g氟哌酸,连喂5日;水霉病,用0.1-0.3mg/L孔雀石绿,或0.5-1mg/L亚甲基蓝泼洒,2%-4%食盐水浸浴。虫害有小瓜虫病,用0.1-0.3mg/L孔雀石绿全池泼洒,可以预防,将水温升至25℃以上并在调温池中泼洒0.2-0.3mg/L孔雀石绿,可以消灭外界水源带入的小瓜虫;斜管虫病,全池遍洒0.5-0.7mg/L的硫酸铜与硫酸铁合剂(5∶2),用0.2-0.3mg/L孔雀石绿泼洒,用2%-4%食盐水浸浴15-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