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韭

雨韭,中药名。为雨久花科植物雨久花Monochoriakorsakowii的全草。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及河南等地。具有利水通淋,祛痰,消肿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淋浊,带下,咳喘痰多,失眠,内外出血,难产胎死不下,痈疽,瘰疬,秃疮,疥癣。
别名 -
药味 味甘
药性
归经 味甘,性寒。归肺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肺热,利湿热,解疮毒。
主治 高热咳喘,湿热黄疸,丹毒,疮疖。
雨韭
  • 雨韭
  • 雨韭
雨韭

《中药大辞典》:雨韭

拼音注音
Yǔ Jiǔ
别名

浮蔷(《救荒野谱》),青茨菇花(汪连仕《采药书》),蓝鸟花(《植物名汇》)。

出处

《纲目拾遗》

来源

为雨久花科植物雨久花全草

生境分布

生于稻田及池沼、水沟边水中。分布东北、华东各地。

原形态

雨久花(《花镜》)

一年生草本,高达40余厘米,全株软而滑润。初生叶披针状线形,后生叶渐宽,最终成心状卵形,长6~10厘米,宽3.5~8厘米,先端急尖,全缘,两面光滑无毛;根生叶柄长,长30厘米左右,茎生叶柄短,长6毫米左右,下部宽而抱茎。总状花序,顶生,花梗长于叶;花蓝色,花被片6,椭圆形,先端钝;雄蕊6,其中5枚小形,花药为黄色,1枚大形,花药为紫色,其花丝的中央部有钩状片;雌蕊1,较雄蕊长;花后花梗渐下弯。蒴果卵形,长8~10毫米,包于宿存花被片内。花期7~9月。果期8~10月。

功能主治

清热,去湿,定喘,解毒。

①汪连仕《采药书》:"去湿之功同茵陈。散一切疔毒,消痔漏,明目。"

②《吉林中草药》:"清热定喘,解毒消肿。治高热,喘息,小儿丹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复方

治小儿高热咳喘:雨久花二钱。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雨韭

拼音注音
Yǔ Jiǔ
别名

浮蔷、青茨菇花、水白菜

英文名
Herb of Korsakow Monochoria, Korsakow Monochoria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

药材基源:为雨久花科植物雨久花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onochoria korsakowii Regel et Maack.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池塘、湖边或稻田。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及河南等地。

原形态

雨久花,水生草本,高50-90cm。全株无毛。根茎粗壮,纤维根发达。基生叶纸质;叶柄长约30cm;叶片卵形至卵状心形,长3-13cm,宽3-12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心形,全缘;茎生叶柄较短,基部扩大成鞘,抱茎。总状花序顶生,有花10多朵;花梗长5-10mm;花直径约2cm;花被裂片6,蓝色,椭圆形,长约1cm,先端圆钝。蒴果卵形。花果期7-10月。

性状

性状鉴别 雨久花,水生草本,高50-90cm。全株无毛。根茎粗壮,纤维根发达。基生叶纸质;叶柄长约30cm;叶片卵形至卵状心形,长3-13cm,宽3-12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心形,全缘;茎生叶柄较短,基部扩大成鞘,抱茎。总状花序顶生,有花10多朵;花梗长5-10mm;花直径约2cm;花被裂片6,蓝色,椭圆形,长约1cm,先端圆钝。蒴果卵形。花果期7-10月。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表皮下可见2-4列细胞的绿色(细胞内含叶绿体)。通气薄壁组织宽厚,细胞圈链状排列,气腔内可见内生腺毛及其亮棕色分泌物,有的薄壁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维管束散在,韧皮部外侧有厚角组织,木质部内侧各有一气道。中心为一大型髓腔片状髓为一层多角形薄壁细胞组成,散在有草酸钙针晶束。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肺热;利湿热;解疮毒。主高热咳喘;湿热黄疸;丹毒;疮疖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1.汪连仕《采药书》:去湿之功同茵陈。散一切疔毒,消痔漏,明目。

2.《吉林中草药》:清热定喘,解毒消肿。治高热,喘息,小儿丹毒。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雨韭

功效作用

功能
清肺热,利湿热,解疮毒。
主治
高热咳喘,湿热黄疸,丹毒,疮疖。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外用:适量,捣敷。
相关论述

1、汪连仕《草药方》:“去湿之功同茵陈。”(引自《纲目拾遗》)

2、《纲目拾遗》:“散一切疖肿,消痔漏,明目。”

3、《吉林中草药》:“清热定喘,解毒消肿。治高热,小儿丹毒。”

4、《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治发烧咳嗽。”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治疗小儿感冒咳嗽、发热,急性胃肠炎腹泻及疔疮等。
相关配伍
治小儿高热咳喘:雨久花6g,水煎,日服2次。(《吉林中草药》)
附注

1、在延边地区,雨久花严重地影响着水稻的分蘖和成穗。

2、雨久花单株种子产生数量大、发芽率高,此特性宜雨久花对磺酞脲类除草剂产生抗药性。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干燥全草常皱缩成团,带根茎者,有众多纤维状须根。茎长约50cm,黄绿色,有皱纹和沟纹,无毛,基部呈紫褐色或紫红色;断面常中空。叶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卵状心形,长2-10cm,宽2-8cm;先端急尖,基部心形,全缘;薄纸质,叶脉弧形;叶柄长约25cm;茎生叶叶柄短,基部鞘状抱茎。有时可见总状花序,花被裂片6,蓝色或蓝褐色。气微,味淡,微腥。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雨久花科植物雨久花。
形态特征
雨久花,又名蓝鸟花。直立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具柔软须根。茎直立,高30-70厘米,全株光滑无毛,基部有时带紫红色。叶基生和茎生;基生叶宽卵状心形,长4-10厘米,宽3-8厘米,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心形,全缘,具多数弧状脉;叶柄长达30厘米,有时膨大成囊状;茎生叶叶柄渐短,基部增大成鞘,抱茎。总状花序顶生,有时再聚成圆锥花序;花10余朵,具5-10毫米长的花梗;花被片椭圆形,长10-14毫米,顶端圆钝,蓝色;雄蕊6枚,其中1枚较大,花药长圆形,浅蓝色,其余各枚较小,花药黄色,花丝丝状。蒴果长卵圆形,长10-12毫米。种子长圆形,长约1.5毫米,有纵棱。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及河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池塘、湖边或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