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药物志》
为千屈菜科植物紫薇的叶。
植物形态详"紫薇花"条。
叶含生物碱:德新宁碱、德洒明碱、印车前胡碱、紫薇碱、双氢蔚剔雌拉亭、德考定碱。以上各种生物碱集中含在豆夹中。
德洒明碱有抗真菌作用,体外杀白色含念珠菌之浓度为8微克/毫升,对白喉杆菌也有作用(有效浓度为4微克/毫升);如白喉患者同时有真菌感染,德洒明碱与其他抗菌素(如红霉素)合用,则抗菌作用可显着增强。叶、茎有某些抗菌作用,但未经证实。据报道,种子含某种麻醉成分。有人称树皮有兴奋、退热作用。
治痢疾,湿疹,创伤出血。
内服:煎汤,1~3钱。外用:煎水洗、捣敷或研末撒。
①治白痢:紫薇叶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湿疹:紫薇叶捣烂敷或煎水洗。(湖南药物志》)
③治创伤出血:紫薇叶一两,野南瓜根一两,六月冻一两,胎发灰一钱半,研细末,外用。(江西《中草药学》)
出自《湖南药物志》
药材基源:千屈菜科植物紫薇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gerstroemia indeca L.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落叶灌木小乔木,高达7m。树皮平滑,灰色或灰褐色。枝干多扭贡,小枝纤细,有4棱,略成翅状,叶互生或有时近对生;几无叶柄;叶往纸质,椭圆形、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2.5-7cm,宽1.5-4cm,先端短尖或钝形,有时微凹,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无毛或下面沿中永有微柔毛;侧脉3-7对。花淡红色、紫色,常呈圆锥花序顶生;花梗长3-15mm;花萼长7-10mm,萼筒外部无棱槽,先端通常6浅裂,裂片卵形;花瓣6,皱缩,长12-20mm,有长爪;雄蕊36-42,外面6枚着生于花萼上,比其余长,花药大,绿色;雌色;雌蕊1,花柱细长,柱头头状。蒴果椭圆状球形,长1-1.3cm,成熟时紫黑色。种子有翅,长约8mm。花期6-9月,果期9-12月。
叶含紫薇碱(lagerine),印车前明碱(lager-stroemine),双氢轮叶齿草碱(dihydroverticillatine),十齿草明碱(decamine),十齿草次碱(decinine),十齿草碱(decodine)等生物碱[1]。还含紫薇缩醛(lageracetal),戊醇(amy lalcohol),并没食子酸(ellagic acid)[2]。
德洒明碱有抗真菌作用,体外杀白色念珠菌之浓度为8μg/ml,对白喉杆菌也有作用(有效浓度为4μg/ml);如白喉患者同时有真菌感染,德洒明碱与其他抗菌素(如红霉素)合用,则抗菌作用可显着增强。叶、茎有某些抗菌作用,但未经证实。据报道,种子含某种麻醉成分。有人称树皮有兴奋、退热作用。
味微苦;涩;性寒
清热解毒;利湿止血。主痈疮肿毒;乳痈;痢疾;湿疹;外伤出血
内服:煎汤, 10-15g;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敷,或煎水洗。
①治白痢: 紫薇叶水煎服。 (《湖南药物志》)②治湿疹: 紫薇叶捣烂敷或煎水洗。(《湖南药物志》)③治创伤出血: 紫薇叶一两,野南瓜根一两, 六月冻一两,胎发灰一钱半,研细末,外用。 (江西《中草药学》)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紫薇叶
1、《湖南药物志》:“消风清热,活血止痛,安胎,解毒,利尿。”
2、《广西本草选编》:“清热利湿,活血止血,主治痈疮肿毒,刀伤。”
3、《青岛中草药手册》:“治赤白痢疾,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创伤出血,湿疹。”
4、《浙江药用植物志》:“治痈疽肿毒,乳腺炎。”
1、治痈疮肿毒,刀伤:紫薇鲜叶捣烂外敷。(《广西本草选编》)
2、治赤白痢疾,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紫薇根、叶各15g。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