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叶

油茶叶,中药名。为山茶科植物油茶CamelliaoleiferaAbel.的叶。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广泛栽培。具有收敛止血,解毒之功效。常用于鼻衄,皮肤溃烂瘙痒,疮疽。
别名 -
药味 味微苦
药性
归经 味微苦,性平。归肺、胃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收敛止血,解毒。
主治 鼻衄,皮肤溃烂瘙痒,疮疽。
油茶叶
  • 油茶叶
  • 油茶叶
油茶叶
拼音注音
Yóu Chá Yè
来源

药材基源:为山茶科植物油茶CamelliaoleiferaAbel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mellia olelfera Abel[C.oleosa (Lour.)Rehd.]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广泛栽培,为重要的木本油科植物。

原形态

油茶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3-4m,稀达8m。树皮淡黄褐色,平滑不裂;小枝微被短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4-7mm,有毛;叶片厚革质,卵状椭圆形或卵形,长3.5-9cm,宽1.8-4.2cm,先端钝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亮绿色,无毛或中脉有硬毛,下面中脉基部有毛或无毛,侧脉不明显。花两性,1-3朵生于枝顶或叶腋,直径3-5cm,无梗;萼片通常5,近圆形,外被绢毛;花瓣5-7,白色,分离,倒卵形至披针形,长2.5-4.5cm,先端常有凹缺,外面有毛;雄蕊多数,无毛,外轮花丝仅基部连合;子房上位,密被白色丝状绒毛,花柱先端三浅裂。蒴果近球形,直径3-5cm,果皮厚,木质,室背2-3裂。种子背圆腹扁,长至2.5cm。花期10-11月,果期次年10月。

性状

性状鉴别 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3-9cm,宽1.5-4cm;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锯齿;表面绿色,主脉明显,侧脉不明显。叶革质,稍厚。气清香,味微苦涩。

性味

微苦;平

功能主治

收敛止血;解毒。主鼻衄;皮肤溃烂瘙痒;疮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鲜品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油茶叶

功效作用

功能
收敛止血,解毒。
主治
鼻衄,皮肤溃烂瘙痒,疮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鲜品捣敷。
药理作用

1、抗癌作用。

2、细胞毒作用。

相关论述

1、《福建药物志》:“收敛止血。”

2、《广西民族药简编》:“水煎洗患处,治皮肤溃烂瘙痒,经久不愈。”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嘴角疽:油茶叶、桃树叶、黄糖,捣烂敷患处。(《岭南草药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3-9cm,宽1.5-4cm;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锯齿;表面绿色,主脉明显,侧脉不明显。叶革质,稍厚。气清香,味微苦涩。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山茶科植物油茶。
形态特征
油茶,又名楂木。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3-4m,稀达8m。树皮淡黄褐色,平滑不裂;小枝微被短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4-7mm,有毛;叶片厚革质,卵状椭圆形或卵形,长3.5-9cm,宽1.8-4.2cm,先端钝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亮绿色,无毛或中脉有硬毛,下面中脉基部有毛或无毛,侧脉不明显。花两性,1-3朵生于枝顶或叶腋,直径3-5cm,无梗;萼片通常5,近圆形,外被绢毛;花瓣5-7,白色,分离,倒卵形至披针形,长2.5-4.5cm,先端常有凹缺,外面有毛;雄蕊多数,无毛,外轮花丝仅基部连合;子房上位,密被白色丝状绒毛,花柱先端三浅裂。蒴果近球形,直径3-5cm,果皮厚,木质,室背2-3裂。种子背圆腹扁,长至2.5cm。花期10-11月,果期次年10月。
分布区域
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广泛栽培,为重要的木本油科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