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眼草

鱼眼草,中药名。为菊科植物小鱼眼草DichrocephalabenthamiiC.B.Clarke及菊叶鱼眼草Dichrocephalachrysanthemifolia(Bl.)DC.的全草。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明目的功效。主治肺炎,肝炎,痢疾,消化不良,疟疾,夜盲,带下,疮疡。

别名 谷精珠,满天星,谷星草,金箍棒,移星草,谷精子,癞痢头草,佛顶珠,翳子草,灌耳草,天星草,挖耳朵草,羊壳珠,流星草,衣钮草,鼓锤草,鱼眼草,文星草,耳朵刷子
药味 甘,辛
药性
归经 肺经,肝经
分类 解表药
产地 广西壮族,湖南
功能 清热解毒,祛风明目。
主治

肺炎,肝炎,痢疾,消化不良,疟疾,夜盲,带下,疮疡。

鱼眼草
  • 鱼眼草
  • 鱼眼草
鱼眼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鱼眼草

拼音注音
Yú Yǎn Cǎo
别名

胡椒草、山胡椒菊、茯苓菜、蚯蛆草、泥鳅菜

来源

菊科鱼眼草属植物鱼眼草Dichrocephala auriculata (Thunb.)Druce [D. latifolia DC.]以全草入药。

性味

苦、辛,平。

功能主治

活血调经,解毒消肿。用于月经不调,扭伤肿痛;外用治毒蛇咬伤,疔毒。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捣烂敷伤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鱼眼草

拼音注音
Yú Yǎn Cǎo
别名

星莠草、星宿草(《滇南本草》整理本),三仙菜(《云南中医验方》),地胡椒、鼓丁草(《云南中草药》)。

出处

《滇南本草》

来源

为菊科植物小鱼眼草菊叶鱼眼草全草。夏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

①小鱼眼草,又名:白芽草、白顶草、翳子花、地细辛。

一年生草本,高10~25厘米。茎略带紫色,密被白色柔毛。叶互生,倒卵形或矩圆状椭圆形,长3.5~7厘米,宽1.2~2.4厘米,先端锐尖,基部渐狭成耳形,边缘有不规则齿缺,在茎中部以下者,常成琴状羽裂,两面均被柔毛;无柄。头状花序极小,排列成圆锥花序,异型,球状或半球状;总苞不明显,苞片2列,卵状披针形或卵形,绿色,缘膜质,少被绒毛;花托半球形,具多数椭圆形突起;花管状,外缘为雌花,多列,花冠白色,圆锥形,先端2裂;中部为两性花,花冠绿黄色,钟状,先端4裂;雄蕊4,花药基部2齿裂;雌蕊I,花柱伸出花冠之外。瘦果扁平,无冠毛。花期春末至夏、秋。

生于溪边、路旁、山坡。分布云南、贵州等地。

本植物的根(鱼眼草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②菊叶鱼眼草

二年生草本。形态与上种相似,但植株较大,高20~40厘米,茎部疏生白色柔毛。

药理作用

菊叶鱼眼草全草毒性颇强。因曾引起家畜流产,故认为其作用性质类似麦角,但未经证实;可能此种流产乃因动物食后发生急性胃肠炎,反射性地引起盆腔充血所致。

性味

《滇南本草》:"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祛翳。治疟疾,痢疾,腹泻,肝炎,妇女白带,日翳,口疮,疮疡。

①《滇南本草》:"治小儿脏腑积热,泻绿水者,捣汁,乳炖服。或捣汁点水酒服,截疟。"

②《云南中草药》:"清热解毒。治肝炎,小儿消化不良,夜盲,疮疡。"

③《贵州药植目录》:"清热除湿,解毒去翳。治疔疮,眼翳,小儿口疮,妇女白带。"

④《云南中草药选》:"清热解毒,止痛,止泻。治感冒高热,腹泻,肝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复方

治痢疾:鱼眼草一钱。捣烂,用开水冲服。(《云南中医验方》)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鱼眼草

拼音注音
Yú Yǎn Cǎo
别名

三仙菜、星宿草、地胡椒、鼓丁草、翳子草、地细辛、小镘头草、明头草

英文名
Herb of Bentham Dichrocephala
出处

出自《滇南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小鱼眼草及菊叶鱼眼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Dichrocephala benthamii C. B. Clarke2.Dichrocephala chrysanthemifolia (Bl) DC.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西藏。

原形态

1.小鱼眼草 一年生草本,高10-25cm。茎略带紫色,密被白色柔毛。叶片倒卵形或匙形,长3.5-7cm,中下部叶的通常羽裂或大头羽裂,上部叶通常有深圆齿,两面被稀疏或密短柔毛,基部扩大,耳状抱茎。头状花序半球形,宽达5mm,少数或多数在茎和分枝顶端排成稀疏或稠密的伞房状或圆锥状;雌花白色,极幽默,线形,先端有2-3细齿,两性花绿黄色,近壶状,先端有4齿。瘦果扁平,有加厚的边缘;无冠毛。花期春末至夏秋。

2.菊叶鱼眼草 本种的主要特征是:植株密生白色粗硬毛。叶片羽状深裂。关状花序较大,直径约8mm。

毒性

菊叶鱼眼草全草毒性颇强。因曾引起家畜流产,故认为其作用性质类似麦角,但未经证实;可能此种流产乃因动物食后发生急性胃肠炎,反射性地引起盆腔充血所致。

药理作用

菊叶鱼眼草全草毒性颇强。因曾引起家畜流产而被认为其作用性质类似麦角,但未经证实;可能此种流产乃因动物食后发生急性胃肠炎,反段性引起盆腔育血所致[1]。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明目。主肺炎;肝炎;痢疾;消化不良;疟疾;夜盲;带下;疮疡。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

1.《滇南本草》:治小儿脏腑积热,泻绿水者,捣汁,乳炖服,或捣汁点水酒服,截疟。

2.《云南中草药》:清热解毒。治肝炎,小儿消化不良,夜盲,疮疡。

3.《贵州药植目录》:清热除湿,解毒去翳。治疔疮,眼翳,小儿口疮,妇女白带。

4.《云南中草药选》:清热解毒,止痛,止泻。治感冒高热,腹泻,肝炎。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鱼眼草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祛风明目。

主治

肺炎,肝炎,痢疾,消化不良,疟疾,夜盲,带下,疮疡。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慎服。

药理作用

菊叶鱼眼草全草毒性颇强。因曾引起家畜流产而被认为其作用性质类似麦角,但未经证实;可能此种流产乃因动物食后发生急性肠胃炎,反射性引起盆腔充血所致。

相关论述

1、《滇南本草》:“治小儿脏腑积热风热,泻绿水,截疟。”

2、《云南中草药》:“清热解毒。治肝炎,小儿消化不良,夜盲,疮疡。”

3、《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祛风明目。主治肝炎,小儿消化不良,小儿感冒高烧,肺炎,痢疾,疟疾,牙痛,夜盲症;外用治疮疡,蛇咬伤,皮炎,湿疹,子宫脱垂,脱肛。”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小儿感冒高热:鱼眼草15g。水煎服。

2、治小儿绿便:鱼眼草6g,甘草3g,橘皮3g。水煎服。

3、治小儿白口疮:鱼眼草适量,冰片适量。共研细撒患处。

4、治婴儿胎毒:鱼眼草1.5g。水煎,兑入人乳服。并用山楂(鲜干均可)捣烂外包患处。(1-4方出自《曲靖专区中草药手册》)

5、治子宫脱垂、脱肛:鱼眼草捣烂加淘米水、猪油,用芭蕉叶包裹后,置于炭火上,烘熏患部,10min后,待药稍冷再包敷于患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附注

同属植物鱼眼草(胡椒草、山胡椒菊、茯苓草、蚯蛆草、泥鳅菜)Dichrocephalaauriculata (Thunb.)Druce,亦以全草供药用。味苦、辛,性平。功能活血调经,解毒消肿。适用于月经不调,扭伤肿痛,毒蛇咬伤,疔毒。用量9-15g;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干燥全草长15-50cm,基部具多数黄褐色根。茎圆柱形,弯曲,被绒毛,具纵皱纹,绿褐色或绿紫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黄白色。叶片皱缩,破碎。头状花序多数,排成圆锥状花序,外层雌花紫色,中央两性花黄色。气微,味苦。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菊科鱼眼草属小鱼眼草及菊叶鱼眼草。

形态特征

1、小鱼眼草:一年生草本,高10-25cm。茎略带紫色,密被白色柔毛。叶片倒卵形或匙形,长3.5-7cm,中下部的叶通常羽裂或大头羽裂,上部叶通常有深圆齿,两面被稀疏或密短柔毛,基部扩大,耳状抱茎。头状花序半球形,宽达5mm,少数或多数在茎和分枝顶端排成稀疏或稠密的伞房状或圆锥状;雌花白色,极细,线形,先端有2-3细齿,两性花绿黄色,近壶状,先端有4齿。瘦果扁平,有加厚的边缘;无冠毛。花期春末至夏秋。 2、菊叶鱼眼草:本种的主要特征是,植株密生白色粗硬毛。叶片羽状深裂。头状花序较大,直径约8mm。

分布区域

1、小鱼眼草:分布于湖北、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等地。 2、菊叶鱼眼草:分布于云南、西藏。

生长环境

1、小鱼眼草:生于山坡或山谷草地、溪边、路旁或田边荒地。 2、菊叶鱼眼草:生于山坡、路旁草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