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粟

野粟,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莠狗尾草Setariageniculata(Lam.)Beauv.的谷粒。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具有补中益气之功效。用于五劳虚烧,妇人干血劳。
别名 -
药味 味淡
药性
归经 味淡,性凉
分类 -
产地 -
功能 补中益气。
主治 用于五劳虚烧,妇人干血劳。
野粟
  • 野粟
  • 野粟
野粟
拼音注音
Yě Sù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莠狗尾草的谷粒。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tariadeniculata(Lam.)Beauv.

采收和储藏:谷粒成熟时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山坡、旷野、路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原形态

莠狗尾草,多年生草本,丛生,具短节状根茎或根头。秆直立或基部膝曲,高30-90cm。叶鞘压扁具脊,近基部常具枯萎纤维的老叶鞘,鞘背无尾;叶舌为1圈短纤毛;叶片质硬,常卷折呈线形,长5-30cm,宽2-5mm,无毛或上面近基部具长柔毛,先端渐尖,边缘略粗糙。圆锥花序稠密呈圆柱状,顶端稍狭,长2-7cm,宽约5mm(刚毛除外),主贺具短细毛,刚毛粗糙,5-12枚,长5-10mm,钱黄色,褐锈色或淡紫色到紫色;小穗椭圆形,长2-2.5mm,先端尖;第1颖卵形,长为小穗的1/3,具3脉,第2颖宽卵形,长为小穗的1/2,具5脉;第1外稃与小穗等长或略短,具5常中性,少数有3枚雄蕊;第2小花两性,外稃软骨质或革质,具较细的横皱纹,先端尖,边缘狭内卷包裹同质扁平的内稃;鳞被枯形,顶端较平,具多数脉纹;花柱基部联合。花、果期2-11月。

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主五劳虚烧;妇人干血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野粟

功效作用

功能
补中益气。
主治
用于五劳虚烧,妇人干血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
相关论述
《滇南本草》:“主治补中益气,五劳虚烧神效。妇人干血劳,服之亦效。”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谷粒成熟时采收,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禾本科植物莠狗尾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丛生。具短节状根茎或根头。秆直立或基部膝曲,高30-90厘米。叶鞘压扁具脊,近基部常具枯萎纤维的老叶鞘,鞘背无毛,边缘无纤毛;叶舌为一圈短纤毛;叶片质硬,常卷折呈线形,长5-30厘米,宽2-5毫米,无毛或上面近基部具长柔毛,先端渐尖,基部稍收窄,干时常卷折,边缘略粗糙。圆锥花序稠密呈圆柱状,顶端稍狭,长2-7厘米,宽约5毫米(刚毛除外)主轴具短细毛,刚毛粗糙,8-12枚,长5-10毫米,金黄色,褐锈色或淡紫色到紫色,小穗椭圆形,长2-2.5毫米,先端尖。第一颖卵形,长为小穗的1/3,先端尖,具3脉;第二颖宽卵形,长约为小穗的1/2,具5脉,先端稍钝;第一外稃与小穗等长或略短,具5脉,其内稃扁平薄纸质或膜质,明显窄于且略短于第二小花,具2脊,通常中性,少数有3枚雄蕊;第二小花两性,外稃软骨质或革质,具较细的横皱纹,先端尖,边缘狭内卷包裹同质扁平的内稃;鳞被楔形,顶端较平,具多数脉纹;花柱基部联合;花果期2-11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山坡、旷野、路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