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铜矿

紫铜矿,中药名。为简单硫化物类斑铜矿族矿物斑铜矿Bornite。云南、湖南、福建、广西、湖北、四川、浙江、江西、陕西、河北等地均有产出。具有接骨续筋之功效。常用于骨折筋伤。
别名 -
药味 味辛、苦
药性
归经 味辛、苦,性平。归肺、肝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接骨续筋。
主治 骨折筋伤。
紫铜矿
  • 紫铜矿
  • 紫铜矿
紫铜矿

《中药大辞典》:紫铜矿

拼音注音
Zǐ Tónɡ Kuànɡ
出处

《药性考》

来源

为硫化物类矿物斑铜矿的矿石。

原形态

等轴晶系。晶体呈立方体状,也有呈菱形十二面体、八面体状的,但极少见,通常成致密块状及散粒状产出。表面常被氧化而有蓝紫色斑状铜色,新鲜断面呈古铜褐色。条痕为淡灰黑色。半金属光泽。不透明。断口参差状。硬度3。比重4.9~5.0。性脆。具导电性。常产于热液矿床及次生硫化矿床的富集带中。

化学成分

Cu5FeS4(Cu63.24%,Fe11.20%,S25.54%)。但其组成的变动范围很大,常能与辉铜矿、黄铜矿成固容体结合,其他混入物最常见的是银。

功能主治

《药性考》:"镇心利肺,降气坠痰。火煅末用,可罨续筋骨折伤。"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紫铜矿

拼音注音
Zǐ Tónɡ Kuànɡ
英文名
Bornite
出处

出自《药性考》

来源

药材基源:为硫化物类矿物斑铜矿的矿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ornite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经常与其他含铜硫化矿物辉铜矿、黄铜矿等共生;产于多种成因的铜矿、铜镍矿床。

资源分布:云南、湖南、福建、广西湖北、四川、浙江、江西、陕西、河北等地均有产出。

原形态

等轴晶系。晶体呈立方体状,也有呈菱形十二面体、八面体状的,但极少见,通常成致密块状及散粒状产出。表面常被氧化而有蓝紫色斑状锖色,新鲜断面呈古铜褐色。条痕为淡灰黑色。半金属光泽。不透明。断口参差状。硬度3。比重4.9-5.0。性脆。具导电性。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为粒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新鲜面呈古铜色,氧化面呈蓝紫色斑状锖色;不透明,金属光泽。其中常夹有白色杂石,表面不平坦。体较重,质硬脆,气、味均无。以块大、古铜色斑纹多、无杂石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反射偏光镜下:新鲜面为粉红至橙色反射色,很快变为淡紫色、紫罗蓝色。非均质性弱(经常不能看出)。反射率21(伏黄)。

化学成分

主要为Cu5FeS4,基中铜63.24%,铁11.20%,硫25.54%。其组成的变动范围很大,常能与辉铜矿、黄铜矿成固容体结合,其他混入物最常见的是银。

鉴别

(1)取本品粉末约0.1g,加硝酸2ml,待激烈反应后,加水稀释成5ml,使其溶解,滤过,滤液显铜盐的各种反应。参见“绿青”条。

(2)取本品粉要约0.1g,加稀硝酸2ml,使其溶解,滤过,滤液显铁盐的各种反应。参见“铁落”条。

归经

心;肺经

性味

咸;寒

功能主治

接骨续筋。主骨折筋伤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煅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药性考》:镇心利肺,降气坠痰。火煅末用,可罨续筋骨折伤。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紫铜矿

功效作用

功能
接骨续筋。
主治
骨折筋伤。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煅研末,调敷。
相关论述
《药性考》:“镇心利肺,降气坠痰。火煅研末,续筋骨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采挖后,除去泥沙、杂石即得。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本品为粒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新鲜面呈古铜色,氧化面呈蓝紫色斑状锖色;不透明,金属光泽。其中常夹有白色杂石,表面不平坦。体较重,质硬脆,气、味均无。

以块大、古铜色斑纹多、无杂石者为佳。

矿物学信息

矿物种属
简单硫化物类斑铜矿族矿物。
形态特征
晶体结构高温属等轴晶系,常温属正(四)方晶系。晶形极罕见,通常为致密块状集合体,或呈不规则粒状、细脉状,分布在共存硫化物矿物或围岩中。新鲜面暗铜红色,风化表面覆盖有紫、蓝、绿、红、黑等色彩斑斓的氧化膜(锖色)。条痕灰黑色。金属光泽。解理不完全。断口细贝壳状。硬度3。性脆。相对密度4.9-5.3。
分布区域
云南、湖南、福建、广西、湖北、四川、浙江、江西、陕西、河北等地均有产出。
生长环境
经常与其他含铜硫化矿物辉铜矿、黄铜矿等共生;产于多种成因的铜矿、铜镍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