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参

拳参,中药名。为蓼科蓼属植物拳参Polygonum bistorta L.的干燥根茎。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镇惊息风的功效。主治痈肿瘰疬,毒蛇咬伤,热病神昏,惊痫抽搐,热泻热痢,血热出血,利湿。

别名 红三七,铜罗,鸢头鸡,紫参,虾参,山虾子,山虾,破伤药,活血莲,红重楼,红蚤休,红地榆,地虾,地蜂子,土马蜂,涩疙瘩,马尾七,疙瘩参,草河车,红苍术,一口血,拳头参,回头参,红内消,地蚕子
药味 涩,苦
药性
归经 大肠经,肺经,肝经
分类 清热药
产地 甘肃,四川
功能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镇惊息风。
主治

1、痈肿瘰疬,毒蛇咬伤:本品苦泄寒凉,能清热解毒,凉血消痈,消肿散结,故常用本品捣烂敷于患处,或煎汤外洗。

2、热病神昏,惊痫抽搐:本品苦寒入肝,镇惊息风。

3、热泻热痢:本品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凉血止痢,且兼涩肠止泻之功。

4、血热出血:本品苦而微寒,入肝经血分而能凉血止血。

5、本品还能利湿,也可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拳参
  • 拳参
  • 拳参
  • 拳参
  • 拳参
  • 拳参
  • 拳参
  • 拳参
  • 拳参
  • 拳参
拳参

《中国药典》:拳参

拼音注音
Quán Shēn
别名

紫参、草河车、刀剪药、铜罗、虾参、地虾、山虾

英文名
RHIZOMA BISTORTAE
来源

本品为蓼科植物拳参Polygonum bistorta L.的干燥根茎。春初发芽时或秋季茎叶将枯萎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干,去须根。

性状

本品呈扁长条形或扁圆柱形而弯曲,两端略尖,或一端渐细,有的对卷弯曲,长6~13cm,直径1~2.5cm。表面紫褐色或紫黑色,粗糙,一面隆起,一面稍平坦或略具凹槽,全体密具粗环纹,有残留须根或根痕。质硬,断面浅棕红色或棕红色,维管束呈黄白色点状,排列成环。无臭,味苦、涩。

贮藏

置干燥处。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略泡,润透,切薄片,干燥。

鉴别

(1)本品粉末淡棕红色。木栓细胞多角形,含棕红色物。草酸钙簇晶甚多,直径15~65μm 。具缘纹孔导管直径20~55μm ,亦有网纹及螺纹导管。纤维长梭形,直径10~20μm ,壁较厚,木化,孔沟明显。淀粉粒椭圆形、卵形或类圆形,直径5~12μm。

(2)取本品1 薄片(或粉末少量),加乙醇2 滴与1% 三氯化铁乙醇溶液 1滴,显蓝黑色。

归经

归肺、肝、大肠经。

性味

苦、涩,微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止血。用于赤痢,热泻,肺热咳嗽,痈肿,瘰疬,口舌生疮,吐血,衄血,痔疮出血,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4.5~9g。外用适量。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拳参

拼音注音
Quán Shēn
别名

山虾子(《江苏植药志》),倒根草(《新疆药材》),紫参、破伤药、刀剪药、疙瘩参(《河北药材》),虾参、回头参、山柳柳、石蚕(《山东中药》),刀枪药(《中药志》),马峰七(《广西中药志》)。

出处

《本草图经》

来源

为蓼科植物拳参等的根茎。春季未发芽前或秋季茎叶刚枯萎时,采取根茎,去掉残茎及泥土,晒干。搓去须根或烧去须根。

生境分布

生山坡草丛阴湿处。分布华北、西北及河南、湖北、山东、江苏、浙江。产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湖北、吉林、辽宁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90厘米。根茎肥厚扭曲,外皮紫红色。茎直立,单一或数茎丛生,不分枝。根生叶丛生,有长柄;叶片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12~18厘米,宽2.5~6厘米,先端短尖或钝,基部心形或圆形。下延成翅状,边缘外卷,无毛,或有时下面疏被柔毛。茎生叶较小,近乎无柄,叶片披针形至线形;托叶鞘膜质,管状,长达3厘米。穗状花序顶生,长达6厘米;花小,花被白色或淡红色,5裂,裂片长达3毫米;雄蕊8,着生于花被基部;子房上位,花柱3裂。瘦果三棱形,长约3毫米,褐色,常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夏、秋季。

性状

干燥根茎呈扁圆柱形而弯曲,两端圆钝或稍尖,长3~10厘米,径约1~2厘米,外表紫褐色,有细密环节,顶端有芽或残茎痕,两侧残留细硬须根或白色根痕。质硬脆,易折断,断面棕红色或赤褐色,近边缘有一圈维管束排成的白色小点。气无,味苦涩。以粗大、坚硬、断面红棕色、无须根者为佳。

化学成分

拳参根茎含鞣质8.7~25.0%,淀粉12~45.81%,糖类5.7~7.5%,及果胶、树胶、粘液质、树脂等。鞣质中,有可水解鞣质和缩合鞣质,尚有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D-儿茶酚、L-表儿茶酚、6-没食子酰葡萄糖和3,6-二没食子酰葡萄糖。另含葡萄糖和β-谷甾醇的异构体。叶含鞣质5~10%,茎中则仅为痕量。

药理作用

拳参渗漉液与明胶等制成的"止血净"1号,用于犬和绵羊各种止血实验(股动脉切断,肝脏剪口,脾脏切除等出血)均有一定止血效果。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等均有抗菌作用(平板打洞法)。拳参毒性很小,用其提取液(100%)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0.33克/鼠;兔用"止血净"腹腔注射(0.2克/公斤),观察5天,于30天后解剖,未发现异常。"止血净"1号组织埋藏,可以吸收,初步证明有一定止血消炎作用。

性味

苦,凉。

①《现代实用中药》:"酸苦,有小毒。"

②《中药志》:"苦,微寒。"

注意

无实火热毒者不宜。阴证外疡忌服。

功能主治

清热镇惊,理湿消肿。治热病惊搐,破伤风,赤痢,痈肿,瘰疬。

①《本草图经》:"捣末,淋渫肿气。"

②《现代实用中药》:"内服治赤痢;含漱作口腔炎之收敛剂;外用治痔疮及肿疡。"

③《中药志》:"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热病惊痫,手足抽搐,破伤风,痈肿瘰疬,蛇虫咬伤。"

④《广西中药志》:"治肠胃湿热,赤痢,外用治口糜,痈肿,火伤。民间作产后补血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研末作丸、散。外用:捣敷、煎水含漱或洗涤。

临床应用

①治疗菌痢、肠炎

用拳参制成片剂,每片含药0.3克。每次4片,日服3次。治疗菌痢80例,平均服药6.6天,结果治愈71例,好转5例,无效4例。有效病例平均1天退热,其他症状体征的平均消失时间为:腹痛3.8天,里急后重2.7天,脓血便2.9天,便次复常3.3天。也有用拳参1两,水煎服,每天1~2次,治疗菌痢、肠炎共130例,均有一定效果。

②治疗肺结核

取拳参洗净晒干粉碎,加淀粉调匀压成0.3克的片剂。成人每次4~6片,小儿酌减。治疗12例,服药时间最长者半年,最短者40天。结果3例原发综合征均痊愈;9例浸润型肺结核痊愈5例,好转3例,1例无效。

③治疗慢性气管炎

用1:1紫参(石生蓼的根茎)注射液(每毫升含紫参黄酮2.2~2.5毫克)肌肉注射,场次2毫升,每日2次,10天为一疗程。治疗103例,年龄50~80岁,病程2~45年。除1例合并严重肺心病无效外,其余102例均有效。病型与疗效无明显关系。三个疗程后症状和体征的消失率分别为:咳嗽72.8%,咳痰79.9%,气喘77.1%,干湿性罗音67.2%。咳嗽、咳痰、气喘与罗音的见效时间多数在4~10天内。但消炎作用较差。

备注

除上述品种外,蓼属拳参组的多种植物,如石生蓼(分布东北)、珠芽蓼(详"蝎子七"条)、耳叶蓼(分布东北)、毛耳叶寥(分布东北)、狐尾蓼(分布东北)、太平洋蓼(分布东北)、圆穗蓼(详"蝎子七"条)等,亦均同等入药。

本品在药材商品中,习称"草河车"或"重楼",但"草河车"、"重楼"又为蚤休的异名,参见"蚤休"条。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拳参

拼音注音
Quán Shēn
别名

紫参、牡蒙、众戎、音腹、伏菟、重伤、童肠、马行、刀剪药、刀枪药、疙瘩参、破伤药、铜罗、虾参、山虾、山虾子、地虾、拳头参、回头参、红苍术、红重楼、红蚤体、活血莲、红内消、马尾七、土马蜂、涩疙瘩、一口血、鸢头鸡、地蜂子、红三七、红地榆、地蚕子

出处

1.《本草图经》:拳参,生淄州田野。叶如羊蹄,根似海虾,黑色。五月采。

2.《唐本草》中所载紫参及《本草图经》的晋州紫参,为蓉属拳参组植物。故本品亦即本草紫参中的一种。参见紫参条。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拳参或耳叶蓼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拳参Polygonum bistorta L.[P.Lapidosum Kitag.」2. Petr.Ex Kom.

采收和储藏:春、秋两季挖取根状茎,去掉茎、叶净,晒干或切片晒干,亦可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山野草丛中或林下阴湿处。

2.生于山坡或草丛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新疆、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2.分布于东北各地。

原形态

1.多年生草本,高35-90cm。根茎肥厚,弯曲,外皮紫棕色。茎直立,单一,无毛。基生叶有长柄;叶片革质,长圆披针形或披针形,长10-20cm,宽2-6cm,先端长渐尖,基部圆钝或截形有时心形,沿叶柄下延成翅状,边缘外卷,两面稍被毛,老时渐脱落,下面具网脉;茎生叶互生,向上柄渐短至抱茎,托叶鞘筒状,膜质,长2-5cm。总状花序呈穗状顶生,圆柱形,直立或稍弯,长3-6cm;小花密集,苞片卵形,膜质,花梗纤细;花淡红色或白色,直径约2.5mm,花被5深裂,裂片椭圆形;雄蕊8,与花被近等长或稍长;花往3。瘦果三棱状椭圆形,红棕色,光亮,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6-9月,果期9-11月。

2.与拳参相似,其主要区别在于:本种的叶呈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长5-9cm,宽O.7-2.4cm,基部图形。边缘具有较明显凸起的脉端,叶片两面无毛。茎有8-9个节。瘦果的棕黑色。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气候,耐寒又耐旱。宜选向阳排水良好的砂质壤上或石灰质壤土栽种。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北方4月上旬条播,行距30~45cm,开浅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0.3~1cm,每1hm2播种量1.5~2.25kg。当苗高3~6cm时,按株距15-30cm间苗,也可用育苗移栽法。分根繁殖:秋季或春季萌芽前,挖出根状茎,每株可分成2~3株,按行距30~45cm,株距30cm栽种,覆土,压实。春栽2~3星期萌芽生长。

性状

性状鉴别 根茎扁圆柱形,弯曲成虾状,长4-15cm,直径l-2.5cm。表面紫褐色或紫黑色,稍粗糙,有较密环节及残留须根或根痕,一面隆起,另面较平坦或略具凹槽。质硬,断面近肾形,浅棕红色,黄白色维管束细点排成断续环状。气微,味苦、涩。

以粗大、坚硬、断面浅红棕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木柱层为数列木柱细胞,深棕色。皮层较宽。维管束外韧型,断续排列成环,有的韧皮部外侧有纤维束。髓部大。薄壁细胞中含较多草酸钙簇晶及淀粉粒。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约0.5g,加水4ml,微热,滤过。取滤液1ml,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产生蓝黑色沉淀,稍振摇,滤液即显茶蓝色。或取本品一薄片(或粉末少量)加乙醇2滴与1%三氯化铁的乙醇溶液1滴,显蓝黑色。

化学成分

拳参根茎含没食子酸(gallic acid),并没食子酸(ellagic acid)以及可水解鞣质和缩合鞣质。还含右旋儿茶酚(catechol),左旋表茶酚(epicatechol),6-没食子酰葡萄糖galloylglucose),3,6-二没食子酸葡萄糖(3,6-digalloyl glucose葡萄糖(glucose)[1]。又含羟基甲基蒽醌、维生素[2]、β-谷甾醇的异构体等[1]。全草含绿原酸(chloroenic acid),咖啡酸(caffeicacid),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及金丝桃甙(hyperin)等[3,4]。

药理作用

拳参渗漉液与明胶等制成的止血净1号, 用于犬和绵羊各种止血实验(股动脉切断,肝脏剪口,脾脏切除等出血)均有一定止血效果。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等均有抗菌作用(平板打洞按)。拳参毒性很小,用其提取液(100露)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0.33g/鼠;兔用止血净腹腔注射(0.2g/kg),观察5天,于30天后解剖,未发现异常。止血净 l号组织埋藏,可以吸收。初步证明有一定止血消炎作用。

拳参渗漉液与明胶等制成的止血净1号,用于犬和绵羊各种止血实验均有一定止血效果。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等均有抗菌作用。用本品提取液(100%)注入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0.33g/kg;用止血净注入兔腹腔(0.2g/kg)观察5天,于30天后解剖,未发现异常,止血净1号组织埋藏可以吸收。初步证明有一定止血消炎作用。

鉴别

取本品粉末约0.5g,加水4ml,微热,滤过,取滤液1ml,加三氯化铁试剂1滴,产生蓝黑色沉淀,稍一振摇,滤液即显茶蓝色。(检查鞣质)

性味

苦;性微寒;小毒

注意

无实火热毒者不宜。阴证外疡忌服。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散结。主肺热咳嗽;热病惊痫;赤痢;热泻;吐血;衄血;痔疮出血;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含漱、熏洗。

临床应用

1.治疗菌痢、肠炎:用拳参制成片剂,每片含药0.3g。每次4片,日服3次。治疗菌痢80例,平均服药6.6天,结果治愈71例,好转5例,无效吐例。有效病例平均 l天退热,其他症状体征的平均消失时间为:腹痛3.8天,里急后重2.7天,脓血便2.9天,便次复常3.3天。也有用拳参1两,水煎服,每天1-2次,治疗菌痢、肠炎共130例,均有一定效果。

2.治疗肺结核:取拳参洗净晒干粉碎,加淀粉调匀压成0.3g的片剂。成人每次4-6片,小儿酌减。治疗12例,服药时间最长者半年,最短者40天。结果3例原发综合征均痊愈;9例浸润型肺结核痊愈5例,好转3例,1例无效。

3.治疗慢性气管炎:用1:1紫参(石生蓼的根茎)注射液(每ml含紫参黄酮2.2-2.5mg)肌肉注射,每次2ml,每日2次,10天为一疗程。治疗103例,年龄;0-30岁,病程2-45年。除 l例合并严重肺心病无效外,其余102例均有效。病型与疗效无明显关系。三个疗程后症状和体征的消失率分别为:咳嗽72.8%,咳痰79月%,气喘77.1%,干湿性罗音67.2%。咳嗽、咳痰、气喘与罗音的见效时间多数在凄-10天内。但消炎作用较差。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拳参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镇惊息风。

主治

1、痈肿瘰疬,毒蛇咬伤:本品苦泄寒凉,能清热解毒,凉血消痈,消肿散结,故常用本品捣烂敷于患处,或煎汤外洗。

2、热病神昏,惊痫抽搐:本品苦寒入肝,镇惊息风。

3、热泻热痢:本品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凉血止痢,且兼涩肠止泻之功。

4、血热出血:本品苦而微寒,入肝经血分而能凉血止血。

5、本品还能利湿,也可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4.5-9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无实火热毒者不宜使用。阴证疮疡患者忌服。

化学成分

拳参根茎含鞣质、淀粉、糖类及果酸、树胶、黏液质、蒽酿衍生物、树脂等。鞣质中有可水解鞣质和缩合鞣质,尚含有没食子酸、鞣花酸。另含β-谷甾醇的异构体和葡萄糖等。

药理作用

拳参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脑膜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动物移植性肿瘤的生长。外用有一定的止血作用。

相关论述

《本草图经》:“捣末,淋渫肿气。”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疮痈肿痛、瘰疬、涛疮、水火烫伤、毒蛇咬伤等证,常用本品捣烂敷于患处,或煎汤外洗,亦可配其他清热解毒药同用。

2、治热病高热神昏,惊痫抽搐以及破伤风等,与钩藤、全蝎、僵蚕、牛黄等配伍。

3、治疗赤痢脓血,可单独制成片剂使用;湿热泄泻可配银花炭、白头翁、秦皮及黄连等同用。

鉴别用药

重楼与拳参:两药均苦凉归肝经,功能清热解毒,治痈肿疮毒、瘰疬及毒蛇咬伤。然重楼源于百合科而有小毒,又善消肿定痛、凉肝定惊,常治腮喉痹、跌打损伤、小儿惊风。拳参源于蓼科而无毒,又能凉血止痢利湿,可治口疮、热毒血痢、水肿、小便不利。

相关药品

复方拳参片、痢泻灵片、速效止泻胶囊、胆荚片。

相关方剂

拳参汤(《圣惠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初发芽时或秋季茎叶将枯萎时采挖,除去泥沙,干燥,去须根。

保存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药材鉴别

鉴别

1、本品粉末淡棕红色。木栓细胞多角形,含棕红色物。草酸钙簇晶甚多,直径15-65μm。具缘纹孔导管直径20-55μm,亦有网纹导管和螺纹导管。纤维长梭形,直径10-20μm,壁较厚,木化,孔沟明显。淀粉粒单粒椭圆形、卵形或类圆形,直径5-12μm。

2、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拳参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没食子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酸(5: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氨蒸气中熏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药材性状

根茎呈扁长条形或扁圆柱形,弯曲成虾状,两端略尖,或一端渐细,有的对卷弯曲,长6-13cm,直径1-2.5cm。表面紫褐色或紫黑色,粗糙,一面隆起,一面稍平坦或略具凹槽,全体密具粗环纹,有残留须根或根痕。质硬,断面近肾形浅棕红色或棕红色,维管束呈黄白色点状,排列成断续环状。无臭,味苦、涩。

饮片性状

为不规则的圆形或肾形薄片。表面浅棕色至棕红色,近边缘有环状排列的黄棕色小点(维管束)。周边紫褐色或紫黑色,质坚硬。气微,味苦、涩。

常见伪品

伪品:

重楼(草河车、蚤休):为百合科植物七叶一枝花ParispolyphyllaSmithvar.chinensis(Franch.)Hara的干燥根茎。根茎呈类圆锥形,长3-7cm,直径1-2c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全体密生粗环纹,上面结节明显,具椭圆形凹陷茎痕,下面有稀疏须根及须根痕,顶端有时可见茎残基及鳞叶。质坚硬,易折断,折断面粉质,略角质状,灰白色或浅棕色。气微,味苦。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蓼科蓼属植物拳参。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肥厚,直径1-3cm,弯曲,黑褐色。茎直立,高50-90cm,不分枝,无毛,通常2-3条自根状茎发出。基生叶宽披针形或狭卵形,纸质,长4-18cm,宽2-5cm;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截形或近心形,沿叶柄下延成翅,两面无毛或下面被短柔毛,边缘外卷,微呈波状,叶柄长10-20cm;茎生叶披针形或线形,无柄;托叶筒状,膜质,下部绿色,上部褐色,顶端偏斜,开裂至中部,无缘毛。总状花序呈穗状,顶生,长4-9cm,直径0.8-1.2cm,紧密;苞片卵形,顶端渐尖,膜质,淡褐色,中脉明显,每苞片内含3-4朵花;花梗细弱,开展,长5-7mm,比苞片长;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红色,花被片椭圆形,长2-3mm;雄蕊8,花柱3,柱头头状。瘦果椭圆形,两端尖,褐色,有光泽,长约3.5mm,稍长于宿存的花被。花期6-7月,果期8-9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陕西、宁夏、甘肃、新疆等地。

道地产区

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主产于东北、华北、山东、江苏及湖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草地、山顶草甸,海拔800-3000m。

生长见习

喜凉爽气候,耐寒、耐旱。宜选向阳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石灰质壤土栽种。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分根繁殖。

栽培技术

1、种子繁殖:北方4月上旬条播,行距30-45cm,开浅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0.3-1cm,当苗高3-6cm时,按株距15-30cm间苗,也可育苗移栽。

2、分根繁殖:秋季或春季萌芽前,挖出根状茎,每株可分成2-3株,按行距30-45cm,株距30cm栽种,覆土,压实。春栽2-3星期萌芽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