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树皮

枣树皮,中药名。为鼠李科植物枣ZiziphusjujubaMill.的树皮。全国各地广为栽培,栽培品种甚多。原产我国,现亚洲、欧洲和美洲常有栽培。具有涩肠止泻,镇咳止血之功效。用于泄泻,痢疾,咳嗽,崩漏,外伤出血,烧烫伤。

别名 -
药味 味苦、涩
药性
归经 味苦、涩,性温,归肺、大肠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涩肠止泻,镇咳止血。
主治

用于泄泻,痢疾,咳嗽,崩漏,外伤出血,烧烫伤。

枣树皮
  • 枣树皮
  • 枣树皮
  • 枣树皮
枣树皮

《中药大辞典》:枣树皮

拼音注音
Zǎo Shù Pí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鼠李科植物树皮,全年皆可收采,春季最佳,用月牙形镰刀,从枣树主干上将老皮刮下,晒干。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大枣"条。

药理作用

小鼠灌服枣树皮(品种未鉴定)醇提物,有明显祛痰作用(酚红法),镇咳作用不明显;但如腹腔注射,则有镇咳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

性味

性温,无毒。(《中药通报》2(3):122,1956)

功能主治

收敛止泻,祛痰,镇咳,消炎,止血。治痢疾,肠炎,慢性气管炎,目昏不明,烧烫伤,外伤出血。

①《纲目》:"洗目,昏者变明。"

②收敛,止血,去湿。治腹泻,刀伤。(《中药通报》2(3):122,1956)

用法用量

内服:烧存性研末,0.5~1钱。外用:煎水洗或烧存性研末撒。

复方

①治目昏不明:枣树皮、老桑树皮等分。烧研,每用一合,井水煎,澄,取清洗目。一月三洗,昏者复明。忌荤、酒、房事。(《纲目》)

②治腹泄:枣树皮一束,炒焦为末。车前子三钱煎汤送下,早晚各服五分,饭前服。(《中药通报》2(3):122,1956)。

③治菌痢、肠炎:老枣树皮,除去泥垢,研成细粉。每次冲服三分,每天三次。(《全展选编·传染病》)

④治刀伤:枣树皮三钱,当归一钱。各炒为极细末,瓶装备用。如遇刀伤,流血不止,以此药粉干撒患处,结痂牢固,不易感染。(《中药通报》2(3):122,1956)

⑤治烧烫伤:枣树皮,烘干研粉,加倍量的50~60%酒精浸泡24小时,过滤。滤液每100毫升加樟脑5克,蟾酥2.5克。用时喷雾于伤面,或用棉球轻轻擦拭。(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临床应用

①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肠炎

取老枣树皮洗净晒干研粉,每次冲服3分,每日3次,儿童酌减。大部分患者服药1~3天症状减轻,大便次数减少,腹痛消失,2~6天临床痊愈。初步观察,枣树皮粉不仅有收敛止泻作用,还有类似消炎药或抗菌素的功能。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

用枣树皮制成提纯枣树片(每片150毫克,相当于生药3克),每次1片,日服2次;或用枣树皮研粉制成生药片,每次1克,日服3次。据3、4月份以后用药的686例的临床观察,近期总有效率为84.6%,其中提纯枣树片组253例,总有效率达92.4%。服药后一般痰量减少,由浓变稀,咳嗽减轻;多数病人食欲增加,睡眠好。服生药片患者多数有口干感,少数有胃脘胀闷、鼻衄、便秘等不良反应。另外,曾用枣树皮提取物与猪胆汁配伍制成复方枣树片,于发病高峰的秋冬期间治疗老年慢性气管炎127例,结果有效率为73.2%,虽较枣树片为低,但与用药时期不同有关。

③治疗感染创面

用枣树皮粉加香油、黄蜡制成软膏外涂。有收敛、消炎、止痛、止痒等作用。经过治疗的创面肉芽新鲜,上皮生长良好。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枣树皮

拼音注音
Zǎo Shù Pí
英文名
Bark of Common Jujube, Bark of Chnese Date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鼠李科植物枣Ziziphus jujuba Mill.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iziphus jujuba Mill.

采收和储藏:全年皆可收采,春季最佳,用月牙形镰刀,从枣树主干上将老皮刮下,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700m以下的山区、丘陵或平原,全国各地广为栽培,栽培品种甚多。

资源分布:原产我国,现亚洲、欧洲、和美洲常有种植。

原形态

枣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0m。有长枝、短枝和新枝,长枝平滑,无毛,幼枝纤细略呈“之”形弯曲,紫红色或灰褐色,具2个托叶刺,长刺可达3cm,粗直,短刺下弯,长4-6mm;短枝短粗,长圆状,自老枝发出;当年生小枝绿色,下垂,单生或2-7个簇生于短枝上。单叶互生,纸质,叶柄长1-6mm,长枝上的可达1cm;叶片卵形、卵状椭圆形,长3-7cm,宽2-4cm,先端钝圆或圆形,具小尖头,基部稍偏斜,近圆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浅绿色,无毛或沿脉被疏柔毛;基生三出脉。花黄绿色,两性,常2-8朵着生于叶腋成聚伞花序;萼5裂,裂片卵状三角形;花瓣5,倒卵圆形,基部有爪;雄蕊5,与花瓣对生,着生于花盘边缘;花盘厚,肉质,圆形,5裂;子房2室.与花盘合生,花柱2半裂。核果长圆形或长卵圆形,长2-3.5cm,直径1.5-2cm,成熟时红色,后变红紫色,中果皮肉质、厚、味甜,核两端锐尖。种子扁椭圆形,长约1cm。花期5-7月,果期8-9月。

药理作用

小鼠灌服枣树皮(品种未鉴定)醇提物,有明显祛痰作用(酚红法),镇咳作用不明显;但如腹腔注射,则有镇咳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

归经

肺;大肠经

性味

苦;涩;温

功能主治

涩肠止泻;镇咳止血。主泄泻;痢疾;咳嗽;崩漏;外伤出血;烧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研末,1.5-3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撒。

各家论述

1.《本草纲目》:洗目,昏者变明。

2.治腹泻,刀伤。〔《中药通报》2(3):122,1956〕。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枣树皮

功效作用

功能

涩肠止泻,镇咳止血。

主治

用于泄泻,痢疾,咳嗽,崩漏,外伤出血,烧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研末,1.5-3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撒。

注意事项

外有表证或内有实热积滞者忌用。

药理作用

镇咳祛痰作用,灌服具有明显的祛痰作用,镇咳作用不明显;腹腔注射,则有镇咳作用。

相关论述

1、《青岛中草药手册》:“止泻,止血。治腹痛,痢疾,崩漏,外伤出血等。”

2、《全国中草药汇编》:“消炎。治气管炎,肠炎。”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疗腹泻。

2、治疗慢性气管炎。

3、治疗烧伤。

相关配伍

1、治腹泻:枣树皮一束,炒焦为末。车前子9g,煎汤送下,早晚各服1.5g,饭前服。

2、治刀伤:枣树皮9g,当归3g。各炒为极细末,瓶装备用,如遇刀伤,流血不止,以此药粉干撒患处,结痂牢固,不易感染。(1-2方出自《中药通报》1956.2(3):122)

3、治目昏不明:枣树皮、老桑树皮等分。烧研。每用一合,井水煎,澄,取清洗目,一日三洗。昏者复明。忌荤、酒、房事。(《纲目》)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皆可采收,春季最佳,用月牙形镰刀,丛枣树主干上将老皮刮下,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鼠李科枣属枣.

形态特征

落叶小乔木,稀灌木,高达10余米;树皮褐色或灰褐色;有长枝,短枝和无芽小枝(即新枝)比长枝光滑,紫红色或灰褐色,呈之字形曲折,具2个托叶刺,长刺可达3厘米,粗直,短刺下弯,长4-6毫米;短枝短粗,矩状,自老枝发出;当年生小枝绿色,下垂,单生或2-7个簇生于短枝上。叶纸质,卵形,卵状椭圆形,或卵状矩圆形;长3-7厘米,宽1.5-4厘米,顶端钝或圆形,稀锐尖,具小尖头,基部稍不对称,近圆形,边缘具圆齿状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浅绿色,无毛或仅沿脉多少被疏微毛,基生三出脉;叶柄长1-6毫米,或在长枝上的可达1厘米,无毛或有疏微毛;托叶刺纤细,后期常脱落。花黄绿色,两性,5基数,无毛,具短总花梗,单生或2-8个密集成腋生聚伞花序;花梗长2-3毫米;萼片卵状三角形;花瓣倒卵圆形,基部有爪,与雄蕊等长;花盘厚,肉质,圆形,5裂;子房下部藏于花盘内,与花盘合生,2室,每室有1胚珠,花柱2半裂。核果矩圆形或长卵圆形,长2-3.5厘米,直径1.5-2厘米,成熟时红色,后变红紫色,中果皮肉质,厚,味甜,核顶端锐尖,基部锐尖或钝,2室,具1或2种子,果梗长2-5毫米;种子扁椭圆形,长约1厘米,宽8毫米。花期5-7月,果期8-9月。

分布区域

全国各地广为栽培,栽培品种甚多。原产我国,现亚洲、欧洲和美洲常有栽培。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700m以下的山区、丘陵或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