苣荬菜花

苣荬菜花,中药材名。本品为菊科植物苣荬菜的花。具有清热利胆的功效。主治急性黄痘型传染性肝炎。

别名 -
药味 味甘
药性
归经 味甘;性平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利胆。
主治

治急性黄痘型传染性肝炎。

苣荬菜花
  • 苣荬菜花
  • 苣荬菜花
苣荬菜花
拼音注音
Jù Mǎi Cài Huā
出处

《河北中药手册》

来源

为菊科植物苣荬菜,夏秋季花将开放时采摘,晒干。

性味

性平。味甘。

功能主治

治急性黄痘型传染性肝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苣荬菜花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利胆。

主治

治急性黄痘型传染性肝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相关论述

《河北中药手册》:清热解毒。治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喉炎,内痔脱出。

《常见混淆中草药的识别》:治白带及产后瘀血腹痛,阑尾炎。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花将开放时采摘,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菊科植物苣荬菜。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茎直立,高30~80厘米。地下根状茎匍匐,多数须根著生。地上茎少分支,直立,平滑。多数叶互生,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8~20厘米,宽2~5厘米,先端钝,基部耳状抱茎,边缘有疏缺刻或浅裂,缺刻及裂片都具尖齿;基生叶具短柄,茎生叶无柄。头状花序顶生,单一或呈伞房状,直径2~4厘米,总苞钟形;花全为舌状花,鲜黄色;雄蕊5枚,花药合生;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纤细,柱头2裂,花柱与柱头都有白色腺毛。瘦果,有棱,侧扁,具纵肋,先端具多层白色冠毛。冠毛细软。花期7月至翌年3月。果期8~10月至翌年4月。匍茎苦菜多年生草本,高30-60cm。

分布区域

分布于河北(承德丰宁)、山东(德州、滨州、东营、临沂)、辽宁(盘锦)、内蒙古(赤峰)(通辽)陕西(沔县)、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塔城)、福建(连城)、湖北(竹溪)、湖南(龙山)、广西(百色)、四川(南川、泸定、峨眉、成都、南充)、云南(昆明)、贵州(平坝、望谟)、西藏(察隅、聂拉木、察雅)。

道地产区

河北、山东、辽宁、内蒙古、陕西、宁夏、新疆、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四川、云南、贵州、西藏。

生长环境

生于盐碱土地、山坡草地、林间草地、潮湿地或近水旁、村边或河边砾石滩等地貌,物种范围几乎遍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