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粉藤

凉粉藤,中药名。为防己科植物粉叶轮环藤Cyclea hypoglauca(Schau. )Diels的根或茎、叶。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台湾、福建等地。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利水通淋的功效。主风热感冒,咳嗽,咽喉肿痛,白喉,风火牙痛,肠炎,痢疾,尿路感染及尿路结石,风湿疼痛,疮疡肿毒,毒蛇咬伤。

别名 百解藤、寄山龙、山豆根、青藤仔、蛤仔藤、金线风、金锁匙、廿四风藤、山苦参、铲箕藤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寒;归心、肺、大肠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祛风止痛,利水通淋。
主治

主风热感冒,咳嗽,咽喉肿痛,白喉,风火牙痛,肠炎,痢疾,尿路感染及尿路结石,风湿疼痛,疮疡肿毒,毒蛇咬伤。

凉粉藤
  • 凉粉藤
  • 凉粉藤
凉粉藤
拼音注音
Liánɡ Fěn Ténɡ
别名

百解藤、寄山龙、山豆根(《广西野生资源植物》),青藤仔、蛤仔藤(《海南植物志》),金线风(《陆川本草》),金锁匙、廿四风藤、山苦参、铲箕藤(《广西药植名录》)。

出处

《广西药植名录》

来源

为防己科植物粉叶轮环藤茎、叶。秋后采。

生境分布

生于疏林或灌丛中。分布我国南部。

原形态

缠绕藤本。枝草质,纤细,有条纹,无毛。叶盾状着生,阔三角状卵形至卵形,长2.5~6.5厘米,宽1.5~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近截平或圆形,全缘,薄纸质,两面无毛,掌状脉5~7条;叶柄长1.5~4厘米。花单性,雌雄异株;花序腋生;雄花序系3花组成的小聚伞花序复作穗状花序式排列,每朵雄花有萼片4或5,分离,倒卵形成倒卵状楔形,无毛,花瓣合生成杯状,聚药雄蕊稍伸出;雌花序系小聚伞花序作总状花序排列,每朵雌花有萼片2,近圆形,花瓣2,大小不等,子房无毛,柱头裂片粗厚,核果近球形,长约3.5毫米,宽约3毫米。花果期夏、秋。

性味

《陆川本草》:"苦,寒。"

功能主治

①《陆川本草》:"根:泻肝火,解热毒,消炎。治一般喉痛,白喉,小儿胎毒,风火牙痛。"

②《广西药植名录》:"根:凉喉,止咳。茎:止咳,祛痰,利大便。叶:治喉痛,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凉粉藤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祛风止痛,利水通淋。

主治

主风热感冒,咳嗽,咽喉肿痛,白喉,风火牙痛,肠炎,痢疾,尿路感染及尿路结石,风湿疼痛,疮疡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慎用。

相关论述

1、《陆川本草》:根:泻肝火,解热毒,消炎。治一般喉痛,白喉,小儿胎毒,风火牙痛。

2、《广西药植名录》:根:凉喉,止咳。茎:止咳,祛痰,利大便。叶:治喉痛,腹痛。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后采。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根圆柱形,略弯曲,直径0.5-3cm。表面暗褐色,凹凸不平,有弯曲的纵沟、横裂纹和少数支根痕。质硬,断面灰白色,有放射状纹理和小孔。气微,味苦。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防己科植物粉叶轮环藤。

形态特征

缠绕藤本。根粗壮,圆柱状弯曲,直径1-2cm,外皮灰褐色。老茎具纵向扭曲的粗条纹,小枝纤细,除叶腋或分枝处有簇毛外,余均无毛。单叶互生;叶柄纤细,长1.5-4cm;叶片薄纸质,阔卵状三角形至卵形,长2.5-7cm,宽1.5-5cm,先端渐尖,基部近截平至圆形,全缘,两面无毛或下面被稀疏白色长毛。花序腋生;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由小聚伞排列成间断的穗状,花序轴不分枝或有时近基部有短小分枝,纤细,无毛;雄花萼片4或5,分离,长约1mm;花瓣4或5,通常合生成杯状,聚药雄蕊稍伸出;雌花序排列成总状,长达10cm;雌花萼片2,花瓣2,微小,贴生在萼片基部。核果近球形,熟时黄色。花期5-7月,果期7-9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台湾、福建等地。

道地产区

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台湾、福建。

生长环境

生于疏林、石山灌丛、林缘或草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