葎草花

葎草花,中药材名。为桑科植物葎草Humulusscandens(Lour.)Merr.的干燥雌花穗。具有滋阴润肺的功效。主治阴虚内热,干咳少痰,骨蒸汗出等症。
别名 -
药味 味甘
药性 微寒
归经 味甘,性微寒;归肺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滋阴润肺。
主治 阴虚内热,干咳少痰,骨蒸汗出等症。
葎草花
  • 葎草花
  • 葎草花
葎草花
拼音注音
Lǜ Cǎo Huā
出处

《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

为桑科植物葎草

功能主治

①《现代实用中药》:"治肺结核。"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治肺病咳嗽,大叶肺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钱;或研末。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葎草花

功效作用

功能
滋阴润肺。
主治
阴虚内热,干咳少痰,骨蒸汗出等症。
用法用量

9-18g;或研末。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7-8月花开时采摘,干燥。

炮制方法

取葎草花,拣去杂质及叶子,筛去灰渣。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中,置通风干燥处。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短穗状,由10余朵花集成,每2雌花有1卵形至披针形、有白毛刺和黄色腺点的苞片,无花被,花柱2。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桑科葎草属葎草。
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蔓性草本。茎长达数米,淡绿色,有纵条棱,茎枝和叶柄上密生短倒向钩刺。单叶对生;叶柄长5-20cm,稍有6条棱,有倒向短钩刺;掌状叶5-7深裂,直径约5-15cm,裂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急尖或渐尖,边缘有锯齿,上面有粗刚毛,下面有细油点,脉上有硬毛。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为圆锥花序,雌花序为短穗状花序;雄花小,具花被片5,黄绿色,雄蕊5,花丝丝状,短小;雌花每2朵具1苞片,苞片卵状披针形,被白色刺毛和黄色小腺点,花被片1,灰白色,紧包雌蕊,子房单一,上部突起,疏生细毛。果穗绿色,近球形;瘦果淡黄色,扁球形。花期6-10月,果期8-11月。
分布区域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道地产区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生长环境
生于路旁、沟边湿地,村寨篱笆上或林缘灌丛。
生长见习
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较强。以疏松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壤土栽培为宜。
繁殖方式
用种子繁殖。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9-10月采收种子。4月间穴播,按株行距36cm×30cm开穴,种子与草木灰拌匀后播种,薄覆细土,浇水。
病虫防治
病害有锈病、白粉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