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根

霸王根,中药名。为牻牛儿苗目、蒺藜科、霸王属植物。分布于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等地。根入药,性温味辛,具有行气宽中之功效。常用于气滞腹胀。
别名 -
药味 味辛
药性
归经 味辛,性温。归胃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行气宽中。
主治 气滞腹胀。
霸王根
  • 霸王根
  • 霸王根
霸王根

《中药大辞典》:霸王根

拼音注音
Bà Wánɡ Gēn
出处

《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来源

为蒺藜科植物霸王。春、秋采挖,晒干。用时切段。

生境分布

生于荒漠地带砂砾质河流阶地、低山山坡、碎石低丘和干河床。分布甘肃、宁夏、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地。

原形态

灌木,高约1米。根粗壮,外皮棕色。枝开展,皮淡灰色,小枝先端刺状。叶在老枝上簇生,在幼枝上对生;具明显的叶柄,长8~25毫米;小叶1对,椭圆状线形或长匙形,肉质,先端钝,基部渐狭,长8~24毫米,宽2~5毫米。萼绿色,边缘稍呈膜质,长约5~7毫米;花瓣黄色,长9~11毫米;雄蕊长于花冠。蒴果阔椭圆形,长18~23毫米,宽17~26毫米,具3宽翅,膜质;有3室,每室含种子1枚,常有1室种子不发育。种子肾形,长6~7毫米,宽2.5毫米。

性味

辛,温。

功能主治

行气散满。治腹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霸王根

拼音注音
Bà Wánɡ Gēn
英文名
Root of Common Beancaper
出处

出自《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来源

药材基源:为蒺藜科植物霸王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ygophyllum xanthoxylum (Bunge)Maxim.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挖,切段,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荒漠地带砂质河流阶地、低山山坡、碎石低丘和干河床。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北及内蒙古等地。

原形态

霸王 落叶小灌木,高70-150cm。根粗壮,外皮棕色,枝开展,小枝先端刺状,皮淡灰色。叶在老枝上簇生,在幼枝上对生;叶柄长8-25mm;小叶1对,椭圆状线形或长匙形,肉质,先端钝,基部渐狭,长8-24mm,宽2-5mm。萼绿色,边缘稍呈膜质,长约5-7mm;花瓣黄色,长9-11mm;雄蕊长于花冠。蒴果宽椭圆形,长18-28mm,宽17-26mm,具3宽翅,膜质,有3室,每室含种子1颗,常有1室种子不发育。种子肾形,长6-7mm,宽2.5mm。

归经

胃经

性味

味辛;性温

功能主治

行气宽中。主气滞腹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霸王根

功效作用

功能
行气宽中。
主治
气滞腹胀。
用法用量
3-6g。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切段,洗净,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蒺藜科植物霸王。
形态特征
灌木,高50-100厘米。枝弯曲,开展,皮淡灰色,木质部黄色,先端具刺尖,坚硬。叶在老枝上簇生,幼枝上对生;叶柄长8-25毫米;小叶1对,长匙形,狭矩圆形或条形,长8-24毫米,宽2-5毫米,先端圆钝,基部渐狭,肉质,花生于老枝叶腋;萼片4,倒卵形,绿色,长4-7毫米;花瓣4,倒卵形或近圆形,淡黄色,长8-11毫米;雄蕊8,长于花瓣。蒴果近球形,长18-40毫米,翅宽5-9毫米,常3室,每室有1种子。种子肾形,长6-7毫米,宽约2.5毫米。花期4-5月,果期7-8月。
分布区域
产于内蒙古西部、甘肃西部、宁夏西部、新疆、青海。蒙古也有分布。
生长环境
生于荒漠和半荒漠的沙砾质河流阶地、低山山坡、碎石低丘和山前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