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茜草

小茜草,中药名。为茜草科植物云南茜草Rubiayunnanensis(Franch.)Diels的地上部分。具有补血活血,祛风除湿的功效。主治贫血,头晕失眠,风湿痹痛,慢性胃炎,跌打损伤,月经不调。

别名 滇茜草
药味 味甘
药性
归经 味甘,性平
分类 -
产地 -
功能 补血活血,祛风除湿。
主治

贫血,头晕失眠,风湿痹痛,慢性胃炎,跌打损伤,月经不调。

小茜草
  • 小茜草
  • 小茜草
  • 小茜草
  • 小茜草
  • 小茜草
  • 小茜草
  • 小茜草
  • 小茜草
小茜草
拼音注音
Xiǎo Qiàn Cǎo
别名

滇茜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云南希草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ubiayunnanensis(Franch.)Dlels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集,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小茜草Herba Rubiae Yunnanensis产于云南、四川等地。自产自销。

原形态

多年生攀援草本,长1-2m。根簇生、细长、肥厚、圆柱形而微弯,外皮红褐色。茎四棱形,棱上被毛。叶近革质,4叶轮生;无柄或近无柄;叶片倒卵形,长1.3-2cm,宽0.5-1.5cm,先端锐尖,基部宽楔形,全缘而有剌毛,上面绿色被毛,下面色较淡。微粗糙,脉3出。聚伞花序顶生和腋生,总花梗及分枝均纤细;花小,5数,绿黄色,直径约0.3cm,理解片狭卵形,先端尖锐,稍硬而内弯。浆果小,直径约5mm,黑色。花期夏季。

性状

性状鉴别:全草卷曲成团。茎具4棱,棱上有倒生小刺状粗毛。4叶轮生,近革质;完整叶片近椭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上面及边缘粗糙,被疏短毛,下面无毛,基出3脉;近无柄。有时具顶生或腋生的聚伞花序。气微,味苦、涩、味甜。 以茎色绿、叶完整者为佳。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补血活血;祛风除湿。主贫血;头晕失眠;风湿痹痛;慢性胃炎;跌打损伤;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小茜草

功效作用

功能

补血活血,祛风除湿。

主治

贫血,头晕失眠,风湿痹痛,慢性胃炎,跌打损伤,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补血活血,祛风除湿,软坚破积。主治贫血,跌打损伤,慢性胃炎,脂肪瘤,月经不调。”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角膜云翳:(小茜草)叶30-60g。水煎服。

2、治外伤出血,疖疮:(小茜草)鲜品洗净捣敷。(1-2方出自《红河中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集,洗净,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全草卷曲成团。茎具4棱,棱上有倒生小刺状粗毛。4叶轮生,近革质;完整叶片近椭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上面及边缘粗糙,被疏短毛,下面无毛,基出3脉;近无柄。有时具顶生或腋生的聚伞花序。气微,味苦、涩、味甜。

以茎色绿、叶完整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茜草科植物云南茜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攀援草本,长1-2m。根簇生、细长、肥厚、圆柱形而微弯,外皮红褐色。茎四棱形,棱上被毛。叶近革质,4叶轮生;无柄或近无柄;叶片倒卵形,长1.3-2cm,宽0.5-1.5cm,先端锐尖,基部宽楔形,全缘而有刺毛,上面绿色被毛,下面色较淡,微粗糙,脉3出。聚伞花序顶生和腋生,总花梗及分枝均纤细;花小,5数,绿黄色,直径约0.3cm,裂片狭卵形,先端尖锐,稍硬而内弯。浆果小,直径约5mm,黑色。花期夏季。

分布区域

分布于云南。

道地产区

云南。

生长环境

生于向阳山坡杂草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