檵木叶

檵木叶,中药材名。为金缕梅科植物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R.)Oliv.的叶。分布于我国中部、南部及西南各地。具有收敛止血,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咯血,吐血,便血,崩漏,产后恶露不净,紫癜,暑热泻瘌,跌打损伤,创伤出血,肝热目赤,喉痛。

别名 檵花叶
药味 味苦、涩
药性
归经 味苦、涩,性凉;归肝、胃、大肠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收敛止血,清热解毒。
主治

咯血,吐血,便血,崩漏,产后恶露不净,紫癜,暑热泻瘌,跌打损伤,创伤出血,肝热目赤,喉痛。

檵木叶
  • 檵木叶
  • 檵木叶
檵木叶
别名

檵花叶。

英文名

Folium Loropetali Chinense。

药用部位

来源于金缕梅科植物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R.Br.) Oliv.的叶。

植物形态

常绿、多分枝灌木,高1~5米,小枝被星状毛。叶互生,卵形或椭圆形,长2~5厘米,顶端锐尖,基部钝,全缘;侧脉每边5条,明显;叶柄长达5毫米,被星状毛;托叶三角状披针形。花春季开放,3~8朵簇生于枝顶,具短梗;萼杯状,4裂,裂齿卵形;花瓣4,白色或黄白色,带状,长1~2厘米;发育雄蕊4,花丝极短,花药4室,瓣裂,药隔伸出呈刺状,退化雄蕊与发育雄蕊互生;子房半下位或下位,2室,花柱2;胚珠每室1。蒴果木质,卵球形,长7~8毫米,被棕色星状茸毛,上半部2裂,下半部被宿存萼筒包裹;种子卵形,黑色。花期5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

生于向阳山坡。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至南岭山地。

采收加工

夏、秋季枝叶茂盛时采收,晒干。

性状

多少皱卷,展开后完整叶片椭圆形或卵形,长1.5~3厘米或过之,宽1~2.5厘米,顶端锐尖,基部钝,稍偏斜,通常全缘,上面灰绿色或浅棕褐色,下面色较浅,两面被星状毛;叶柄被棕色星状茸毛。气微,味涩、微苦。以色绿者为佳。

性味归经

性凉,味苦、涩。归肝经、胃经、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收敛、止血。属止血药下属分类的收敛止血药。

临床应用

用量15~30克;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用治烧伤或烫伤、外伤出血、吐血、崩漏、腹泻。

药理作用

有抗菌和宫缩作用,对心血管有影响。本品的鞣酸及其衍生物对蛋白质或血清有凝集沉淀作用,能收缩毛细血管及促进血液凝固。

化学成分

叶含鞣质、没食子酸及黄酮类成分;又据报道,从叶的黄酮类成分中分离出槲皮素。此外,叶尚含还原糖、苷类和酚性物质。

注意

尚不明确,谨慎用药。

相关药方

①治暑泻,痢疾:檵木茎叶21克。水煎服。红痢加白糖,白痢加红糖15克,调服。(《江西民间草药》)

②治闪筋:鲜檵花叶一握,加烧酒捣烂,绞汁1杯。每日服1~2次。(《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外伤出血:鲜檵花叶一握,捣烂外敷。(《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紫斑病:檵木鲜叶30克。捣烂,酌加开水擂取汁服。(江西《草药手册》)

⑤治消化道出血:檵木叶、藕节、侧柏叶、花蕊,、血余炭各等量。研为细末。每服6克,每日3次,冷开水吞服。(《湖北中草药志》)

摘录

其他

摘录
其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檵木叶

功效作用

功能

收敛止血,清热解毒。

主治

咯血,吐血,便血,崩漏,产后恶露不净,紫癜,暑热泻瘌,跌打损伤,创伤出血,肝热目赤,喉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敷,煎水洗或含漱。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孕妇、儿童慎用。

化学成分

檵木叶含槲皮素和鞣质。另含没食子酸和黄酮类。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20%檵花叶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临床曾作为皮肤消毒剂。

2、心血管作用:含黄酮的注射剂,能增加猫冠状窦流量,降低心肌的氧利用率,心肌氧耗量相对降低;此外还能增加离体兔心的冠脉流量,并增强收缩。此等作用可能与所含槲皮素有关。对外周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

3、其他:所含鞣质等成分有止血作用,对子宫也有较强而持久的收缩作用。

相关论述

1、《植物名实图考》:“其叶捣烂敷刀刺伤,能止血。”

2、《湖南药物志》:“治中暑,喉痛,风热目痛。”

3、《湖北中草药志》:“清热利湿,收敛止血。用于痢疾,腹泻,消化道出血,湿疹,外伤出血等证。”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暑泻,痢疾:檵木茎叶21g。水煎服。红痢加白糖、白痢加红糖15g,调服。(《江西民间草药》)

2、治闪筋:鲜檵花叶一握,加烧酒捣烂,绞汁1杯。每日服1-2次。(《福建民间草药》)

3、治消化道出血:檵木叶、藕节、侧柏叶、花蕊石、血余炭各等量。研为细末。每服6g,每日3次,冷开水吞服。(《湖北中草药志》)

4、治外伤出血:鲜檵花叶一握,捣烂外敷。(《福建民间草药》)

5、治刀伤初起或感染溃烂者:初伤者用茶叶水洗,檵花嫩叶捣敷。若已化脓流黄水者,用此药30g,研为细末,调菜油涂上。(《贵州民间药物》)

6、治紫斑病:檵木鲜叶30g。捣烂,酌加开水擂取汁服。(江西《草药手册》)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摘,晒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细梢,筛去灰屑。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叶多皱缩卷曲,完整叶片展平后椭圆形或卵形,长1.5-3cm,宽1-2.5cm;先端锐尖,基部稍偏斜,全缘或有细锯齿;上面灰绿色或浅棕褐色,下面色较浅,两面疏被短茸毛;叶柄被棕色茸毛。气微,味涩、微苦。

以色绿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金缕梅科檵木属檵木。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约1-4m。树皮深灰色;嫩枝、新叶、花序、花萼背面和蒴果均被黄色星状毛。叶互生;叶柄长2-3mm;托叶早落;叶片革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5-6cm,宽0.8-2cm,先端短尖头,基部钝,不对称,全缘。花6-8簇生小枝端,无柄;花萼短,4裂;花瓣4,条形,淡黄白色;雄蕊4,花丝极短,花药裂瓣内卷,药隔伸出成刺状;子房半下位,2室,花柱2,极短。木质蒴果球形,长约1cm,褐色,先端2裂。种子2,长卵形,长4-5mm。花期4-5月,果期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我国中部、南部及西南各地。

道地产区

产于湖南、江西、福建、贵州等地,安徽、浙江、江苏、广东、广西、四川等地亦产,销全国。

生长环境

常生于向阳山坡、路边、灌木林、丘陵地及郊野溪沟边。

生长见习

适应性较强,对土壤要求不高,可利用荒坡或林边栽种。

繁殖方式

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

栽培技术

育苗移栽:3-4月在整好的地上,作1.3m宽的畦,开横沟,沟距33cm,深约3cm,播幅10-13cm,每1h㎡用种子112.5-150kg,匀撒沟里,施人畜粪水后,盖草木灰约1cm。培育至第4年春季即可移栽,3-4月在整好的地上,按行、株距各1m开穴,每穴栽苗2株,填土压紧,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