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麻油

蓖麻油,中药名。为大戟科蓖麻属植物蓖麻 Ricinus communis的种子所榨取的脂肪油。具有滑肠,润肤的功效。主治肠内积滞,腹胀,便秘,疥癣癣疮,烫伤。

别名 -
药味 味甘、辛
药性
归经 味甘、辛,性平;归大肠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滑肠,润肤。
主治

肠内积滞,腹胀,便秘,疥癣癣疮,烫伤。

蓖麻油
  • 蓖麻油
  • 蓖麻油
蓖麻油

《中国药典》:蓖麻油

拼音注音
Bì Má Yóu
英文名
OLEUM RICINI
来源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 L.的成熟种子经榨取并精制得到的脂肪油。

性状

本品为几乎无色或微带黄色的澄清黏稠液体;气微;味淡而后微辛。本品在乙醇中易溶,与无水乙醇、氯仿、乙醚或冰醋酸能任意混合。相对密度在25℃时应为0.956~0.969(附录ⅦA)。折光率应为1.478~1.480(附录ⅦF)。]

贮藏

遮光,密封,置阴凉处。

注意

忌与脂溶性驱肠虫药同用;孕妇忌服。

功能主治

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0~20ml。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蓖麻油

拼音注音
Bì Má Yóu
出处

《唐本草》

来源

系大戟科植物蓖麻种子所榨取的脂肪油

性状

为淡黄色或近于无色澄明的粘稠液体,气微,味淡带辛。

化学成分

蓖麻油的脂肪酸组成主为顺蓖麻酸约89%,其他有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二羟基硬脂酸。甘油酯的组成为三蓖麻酸酯68.2%、二蓖麻酸酯28.0%,一蓖麻酸酯2.9%及非蓖麻酸酯0.9%。灰分中含多量Ca、Fe、Si,其次为Al、Cu、Mg以及少量Mn、Ti、Ni、Zn。

药理作用

参见"蓖麻子"条。

注意

孕妇忌服。

陈念祖:"极败胃,胃弱者切禁。"

功能主治

治大便燥结,疮疥,烧伤。

①《唐本草》:"主风虚寒热,身体疮痒淫肿。"

②《本萆蒙筌》:"敷疥癞疮痍。"

③陈念祖:"能轻泻。"

用法用量

内服:3~5钱。外用:涂敷或作拈烧烟熏。

复方

①治猥退风半身不遂,失音不语者:蓖麻子脂一升。酒一斗,铜钵盛,脂着酒中,一日,煮之令熟,服之。(《千金方》)

②治舌上出血:蓖麻子油纸拈,烧烟熏鼻中。(《摘元方》)

③治舌胀塞口:蓖麻仁四十粒,去壳研油,涂纸上,作拈,烧烟熏之,未退再熏,以愈为度。有人舌肿出口外,一人用此法而愈。(《经验良方》)

④治烧伤:3~5%漂白粉上滑液、蓖麻油各等量混匀呈乳状液。涂于患处,需要时隔日换药。(《全展选编·外科》)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蓖麻油

拼音注音
Bì Má Yóu
英文名
Castor oil
出处

出自《唐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 L.的种子所榨取的脂肪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icinus communis L.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原形态

蓖麻 高大一年生草本,在热带或南方地区常成多年生灌木或小乔木。幼嫩部分被白粉,绿色或稍呈紫色,无毛。单叶互生,具长柄;叶片盾状圆形,直径15-60cm,有时大至90cm,掌状分裂至叶片的一半以下,裂片5-11,卵状披针形至长圆形,先端渐尖,边缘有锯齿,主脉掌状。圆锥花序与叶对生及顶生,长10-30cm或更长,下部生雄花,上部生雌花;花瓣性同株,无花瓣;雄花萼3-5裂;雄蕊多数,花丝多分枝;雌花萼3-5理解;子房3室,每室1胚珠;花柱3,深红色,2裂。蒴果球形,长1-2cm,有软刺,成熟时开裂,种子长圆形,光滑有斑纹。花期5-8月,果期7-10月。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为几乎无色或微带黄色的澄清粘稠液体;气微,味淡而后微辛。

化学成分

蓖麻油脂肪酸部分主要含顺式-蓖麻酸(ricinoleic acid),还含棕榈酸(palmitic acid),梗脂酸(stear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inic acid),二羟基硬脂酸(dihydroxystearic acid),甘油酯的组成为三蓖麻酸酯(triricnolein),二蓖麻酸酯类(diricinoleins),单蓖麻酸酯类(monoricinoleins)及非蓖麻酸酯类(nonricnoleins)等。

药理作用

参见蓖麻子条。

鉴别

理化鉴别 (1)本品为几乎无色或微带黄色的澄清粘稠液体;气微,味淡而后微辛。

(2)相对密度 在25℃时应为0.956-0.969。

(3)折光率 应为1.478-1.480。

(4)酸值 应不大于2.0。

(5)皂化值 应为176-186。

(6)碘值 应为82-90。

(7)检查他种油类 取本品1g,加乙醇4ml,应澄清溶解,再加乙醇15ml,溶液不得发生浑浊。

归经

肺;大肠经

性味

味甘;辛;性平;有毒

注意

孕妇忌服;陈念祖:极败胃,胃弱者切禁。

功能主治

滑肠;润肤。主肠内积滞;腹胀;便秘;疥癣癣疮;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10-20ml。外用:适量,涂敷。

复方

①治煨退风半身不遂,失音不语者: 蓖麻子脂一升。酒一斗,铜钵盛,脂着酒中,一日,煮之令熟,服之。(《干金方》)②治舌上出血: 蓖麻子油纸拈,烧烟熏鼻中。(摘元方)③治舌胀塞口: 蓖麻仁四十粒,去壳研油,涂纸上,作拈,烧烟熏之,未退再熏,以愈为度。有入舌肿出口外,一人用此法而愈。(《经验良方》)④治烧伤: 3~5%漂白粉上清液、蓖麻油各等量混匀呈乳状液。涂于患处,需要时隔日换药。(全展选编·外科)

各家论述

1.《唐本草》:主风虚寒热,身体疮痒浮肿。

2.《本草蒙筌》:敷疥癫疮糜。③陈念祖:能轻泻。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蓖麻油

功效作用

功能

滑肠,润肤。

主治

肠内积滞,腹胀,便秘,疥癣癣疮,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10-20ml。外用:涂敷。

禁忌

胃弱者及孕妇禁服。《本草经读》:“极败胃,胃弱者切禁。”

注意事项

孕妇忌服。陈念祖:极败胃,胃弱者切禁。

化学成分

蓖麻油的脂肪酸组成主为顺蓖麻酸约89%,其他有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二羟基硬脂酸。甘油酯的组成为三蓖麻酸酯68.2%、二蓖麻酸酯28.0%,一蓖麻酸酯2.9%及非蓖麻酸酯0.9%。灰分中含多量Ca、Fe、Si,其次为Al、Cu、Mg以及少量Mn、Ti、Ni、Zn。

药理作用

1、抗癌作用:蓖麻油经提纯后的活性成分制成乳剂或多相脂质体,给接种S180瘤细胞的小鼠腹腔注射,每日200-400mg/kg,连续给药7天,对小鼠S180实体瘤具较强的抑制作用,尤其当将其包封于脂质体中时,可使毒性明显下降,在较高剂量时抑瘤率可达58%。每日200mg/kg给接种ARS腹水癌细胞的小鼠注射,连续7天亦能抑制ARS腹水癌的发生,64%的小鼠腹水癌被完全治愈。生命延长率大于136%。

2、引产作用:对妊娠17d预产期前4d)的昆明小鼠,用蓖麻油和天然乳剂混合制成的乳剂1次灌胃24g/kg,24h内提前分娩率为33.3%,24-48h内提前分娩率为46.6%,总提前分娩率为80%;1次灌胃14g/kg,24h内无提前分娩,再次口服14g/kg,24-48h内提前分娩率13%;1次灌胃8g/kg,连续灌胃3次,均无提前分娩。而对照组全部在96h后自然分娩,无提前者。说明本品对正常妊娠小鼠有明显的引产作用,并有量效关系。蓖麻油加鸡蛋具有引产、催产、缩短产程和加强产力的作用,可使子宫处于良好的收缩状态,引产效果与催产素相近,但较催产素明显减少胎儿子宫内窘迫发生率,从而减少手术产率。

3、对宫颈的作用:蓖麻油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与鸡蛋内的磷脂同服后在磷脂酶A2作用下使体内前列腺素(PG)合成增加并释放,从而使子宫平滑肌收缩和宫颈扩张。此外前列腺素的产生可增加胶原酶的活性,从而使宫颈的结缔组织中的胶原纤维断裂溶解和含量减少,使宫颈软化、宫颈管退缩。另外蓖麻油还可以使体内花生四烯酸的合成增加,促使PG合成和释放的增加。报道灌服蓖麻油引产的妊娠大鼠的羊膜和胎盘等组织的PGE2水平均高;报道蓖麻油引产成功组与自然分娩的孕妇一样,在产前、产时、产后的血皮质醇和胎盘泌乳素均有增高。给妊娠19天大鼠口服蓖麻油乳剂5g,8h后处死,结果对妊娠晚期大鼠宫颈具有强烈而良好的扩张和软化作用,而对胎仔、胎盘无直接损伤作用。

毒理作用

蓖麻油乳剂的LD50>40g/kg,有稀便、竖毛现象。

相关论述

1、《新修本草》:“主风虚寒热,身体疮痒浮肿,尸疰恶气,笮取油涂之。”

2、《本草蒙筌》:“敷疥癣疮痍。”

3、《本草经读》:“能轻泻。”

4、《广西民族药简编》:“种子油涂患处,治烧烫伤,疥疮。”

5、《浙江药用植物志》:“润肠通便。治肠内积滞,大便秘结。”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猥退风半身不遂,失音不语:蓖麻子脂升,酒一斗。铜钵盛,脂着酒中,一日,煮之令熟,服之。(《千金方》)

2、治舌张塞口:蓖麻仁四十粒,去壳研油、涂纸上,作拈。烧烟熏之,未退再熏,以愈为度。(《经验良方》)

3、治风口㖞:蓖麻油、巴豆油。上二味,等分,并相和。如右㖞即点左口角,如左㖞即点右口角。仍急觑,方正,当急揩去药。(《圣济总录》洽风喝方)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为几乎无色或微带黄色的澄清黏稠液体;气微,味淡而后微辛。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大戟科蓖麻属植物蓖麻。

形态特征

一年生高大草本,在热带或南方地区常成多年生灌木或小乔木幼嫩部分被白粉,绿色或稍呈紫色,无毛。单叶互生,具长柄;叶片盾状圆形,直径15-60cm,有时大至90cm,掌状分裂至叶片的一半以下,裂片5-11,卵状披针形至长圆形,先端渐尖,边缘有锯齿,主脉掌状圆锥花序与叶对生及顶生,长10-30cm或更长,下部生雄花,上部生雌花;花单性同株,无花瓣;雄花萼3-5裂;雄蕊多数,花丝多分枝;雌花萼3-5裂;子房3室,每室1胚珠;花柱3深红色,2裂。蒴果球形,有软刺,成熟时开裂。种子长圆形,光滑有斑纹。花期5-8月,果期7-10月。

分布区域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生长环境

喜温暖湿润气候,生长适宜温度为20-28℃,种子发芽温度不低于10℃,生长温度超过35℃则生长受阻,幼苗遇春寒或秋寒易受冻害。出苗至果实成熟需85-115天。耐干旱,耐盐碱及弱酸土壤。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好的土壤栽培为宜。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选粒大饱满、充分成熟的种子,用45-50℃温水浸种24h左右捞出,摊置于20℃的室内催芽,待种子露白后,北方4月中旬,南方2-3月播种,穴播,按行株距各65-100cm开穴,每穴播4-5粒,覆土,稍加镇压,浇水。

病虫防治

病害有根腐病,为害植株根部,使之发黑呈水渍状腐烂,植株枯萎,可喷撒石灰,并及时开沟排除积水。虫害有红蜘蛛,为害嫩梢;另有叶蝉、地老虎、棉铃虫、刺蛾蓖麻夜蛾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