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蛤壳,中药名。为帘蛤科动物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和青蛤Cyclina sinensis Gmelin种海蛤的贝壳。具有清肺化痰,软坚散结的功效。主治肺热、咳火之咳嗽气喘,瘿瘤,痰核等。
主要用于肺热、咳火之咳嗽气喘,瘿瘤,痰核等。
海蛤(《本经》),蛤壳(《本草原始》)。
《饮片新参》
为帘蛤科动物青蛤等几种海蛤的贝壳。4~10月间捕捉。获得后去肉,洗净晒干。
生活于近海的泥沙质海底。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主产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地。
贝壳2片,近圆形。壳长约36.5~56毫米,高几与长相等,宽度约为长度的2/3。壳顶突出,位于背侧中央,尖端向前方弯曲。无小月面,楯面狭长,全部为韧带所占据,韧带黄褐色,不突出壳面。贝壳表面极凸出,生长线在顶部者细密,不甚显着,至腹面渐粗大,凸出壳面。壳面淡黄色或棕红色。壳内面为白色或淡肉色,边缘具有整齐的小齿。小齿愈近背缘愈大。铰合部狭长而平,左、右壳各具3个主齿。外套痕显明,外套窦深,自腹缘向上方斜伸至贝壳的中心部,后端宽,至前端渐狭,呈楔形。前闭壳肌痕细长,呈半月状,后闭壳肌痕大,椭圆形。足扁平,舌状。
贝壳呈类圆形,外表面黄白色。壳顶歪向一方,有排列紧密的同心环纹,沿此纹或有数条灰蓝色轮纹,腹缘细齿状。壳内面乳白或青白色,光滑无纹。体轻,质坚硬略脆,断面层纹不明显。气稍腥,味淡。以光滑、洁净者为佳。
含碳酸钙、壳角质等。
蛤壳:洗净、晒干,碾成碎块。煅蛤壳:取净蛤壳置无烟火上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碾碎即成。蛤粉:将煅蛤壳碾至极细成粉末状。
《雷公炮炙论》:"凡修事(海蛤)一两,于浆水中煮一伏时后,却以地骨皮、柏叶二味,又煮一伏时,后于东流水中淘三遍,拭干,细捣,研如粉,然后用。凡一两,用地骨皮二两,并细锉,以东流水淘取用之。"
①《本草汇言》:"入手足太阳、阳明经。"
②《要药分剂》:"入心、肾二经。"
咸,平。
①《本经》:"味苦,平。"
②《吴普本草》:"歧伯:甘。扁鹊:咸。"
③《别录》:"咸,无毒。"
④《药性论》:"味咸,有小毒。"
①《本草经集注》:"蜀漆为之使。畏狗胆、甘遂、芫花。"
②《本草汇言》:"病因热邪痰结气闭者宜之,若气虚有寒,中阳不运而为此证者,切勿轻授。"
清热,利水,化痰,软坚。治热痰喘嗽,水肿,淋病,瘿、瘤,积聚,血结胸痛,血痢,痔疮,崩漏,带下。
①《本经》:"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
②《别录》:"疗阴痿。"
③《药性论》:"治水气浮肿,下小便,治嗽逆上气,项下瘤瘿。"
④《唐本草》:"主十二水满急痛,利膀胱、大小肠。"
⑤《四声本草》:"止消渴,润五脏。"
⑥《日华子本草》:"治呕逆,阴痿,胸胁胀急,腰痛,五痔,妇人崩中、带下病。"
⑦《纲目》:"清热利湿,化痰饮,消积聚,除血痢,妇人血结胸,伤寒反汗,搐搦,中风瘫痪。"
⑧《现代实用中药》:"治淋疾,并有利尿之功。"
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
①治咳喘痰多:海蛤壳、半夏、桑皮、苏子、贝母各三钱,栝蒌五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②治痰饮心痛:海蛤(烧为灰,研极细,过数日,火毒散,用之)、瓜蒌仁(蒂穰同研)。上以海蛤入瓜蒌内,干湿得所为丸。每服五十丸。(《医学纲目》)
③治水肿,咳逆上气,坐卧不得:海蛤一两(细研),甜葶苈一两(隔纸炒令紫色),汉防己一两,杏仁一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甘遂一两(煨令微黄),桑根白皮一两(锉)。上药,捣罗为末,以枣肉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大麻子汤下七丸。(《圣惠方》)
④治小儿疳永,肿满气息:海蛤、泽泻、防己各一分,萝卜子三十粒。上为末。三岁一钱,酒调下,连进二服,小便利,即效。(《普济方》海蛤散)
⑤治水气头面浮肿,坐卧不安或嗽喘者:海蛤(捣研如面)一两,甘遂三分(为末,绢罗如面,用白面和作剂),郁李仁(汤浸去皮,微炒,研)一两一分。上三味,以桑根白皮一两,用水二升煮,如嫩,即加干枣三十枚,擘破,同煮取一升,去滓,取入前件药,和,如作索饼法,煮令熟,看冷暖得所,空腹服食。须臾快利,小便甚多。勿怪。(《圣济总录》海蛤索饼)
⑥治瘿瘤:海蛤(研)、人参、海藻(马尾者,汤洗去咸,焙)、白茯苓(去黑皮)、半夏(水煮一、二沸,去滑,切,焙)各半两。上五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入猪靥子末一钱匕,甜藤一尺(去根五寸取之),甘草一寸,水五盏,同煎取一盏半,分三次。每次调散二钱匕,临卧服。(《圣济总录》海蛤散)
⑦治淋巴结结核,甲状脓肿大:海蛤壳四钱,海藻、牡蛎各五钱,夏枯草六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⑧治妇人伤寒血结胸膈,揉而痛不可抚近:海蛤、滑石、甘草(炙)各一两,芒硝半两。上捣罗为散。每服二钱,鸡子清调下。(《类证活人书》海蛤散)
⑨治血痢内热:海蛤末,蜜水调服二钱,日二。(刘禹锡《传信方》)
⑩治鼻衄不止:蛤粉一两(研极细,罗五、七遍),槐花半两(炒令焦,碾为末)。上研令极匀细。每服一钱,新汲水调下。如小可只用半钱。兼治便血不止,不拘时候。(《杨氏家藏方》神白散)
⑾治外阴炎、外阴湿疹、外阴溃疡:煅蛤粉一钱、漳丹一钱四分,冰片四分。上药研成细粉,用液体石蜡合成药膏。清洗患部后,将上药涂于患部,覆盖纱布,每天两次。(《全展选编·妇产科》)
现用药材海蛤壳,除上述一种外,尚有同科动物文蛤的贝壳,亦同等使用。参见"文蛤"条。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海蛤壳
清肺化痰,软坚散结。
主要用于肺热、咳火之咳嗽气喘,瘿瘤,痰核等。
内服:煎服,10-1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1、《本草经集注》:蜀漆为之使。畏狗胆、甘遂、芫花。
2、《本草汇言》:病因热邪痰结气闭者宜之,若气虚有寒,中阳不运而为此证者,切勿轻授。
文蛤和青蛤的贝壳均含有碳酸钙、甲壳质等。
1、抗衰老作用:海蛤壳能明显降低动物过氧化脂质,明显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2、抗炎作用:海蛤壳与昆布、海藻、牡蛎的组方能抑制大鼠肉芽组织增生,对小鼠冰醋酸致急性腹膜炎有显著抑制效果。
1、《本经》:主咳逆止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
2、《药性论》:治水汽浮肿,下小便,治嗽逆上气,项下瘤瘿。
3、《本草纲目》:清热利湿,化痰饮,消积聚,除血痢,妇人血结胸。
1、用于痰热喘嗽,痰稠色黄,不易咯出,常配海浮石、括楼仁同用,或配海浮石、海蚬壳、猪胆粉同用,如《中药临床与应用》之蛤胆片:治肝火犯肺,咳痰带血,常配青常研末服,如焦始散;如火郁肺胀,则可在黛蛤散的基础上配山栀、桑白皮、黄芩、梧楼同用;治阴虚火旺,咳嗽痰红,以蛤粉拌阿胶治之,以滋阴降火,止咳止血。
2、用于瘿瘤,痰核。海蛤壳味咸,能软坚散结。如治瘿瘤,常与海藻、昆布、海螵蛸同用,如《疡医大全》之四海舒郁丸;如情志抑郁,瘿瘤随喜怒消长者,加配青木香、广陈皮。治痹病,痰核,常配用夏枯草、牡蛎、浙贝母、玄参、山慈菇以降火软坚化痰。
3、用于水肿,淋证,白浊,遗精,带下诸证。治痰饮停滞,喘促水肿,胸胁胀满,不能平卧,常配用葶苈子、桑白皮、防己、郁李仁等药;治湿热下注之白浊,遗精,配黄柏同用;治湿热带下,配椿根白皮、车前子同用。
4、用于胃痛泛酸,如治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烟后研粉服或配乌贼骨、甘草、延胡索同用以制酸止痛,愈合溃疡。
5、用于湿热疮疡。海蛤壳煅后研末外用,能清热收湿敛疮,常配伍燥湿杀虫止痒药同用;治酒糟鼻,皮肤湿疹,黄水疮,可与青黛、石膏、轻粉、黄柏同研细末,麻油调敷,如《医宗金鉴》之青蛤散;治外阴炎,外阴湿疹,外阴溃疡,与铅丹、冰片共研末,液体石蜡调膏外涂;治阴汗,蛤粉与牡蛎粉等分研细末,盛绢袋内扑患处。
此外,海蛤壳还用于鼻衄不止,便血,蛤粉与槐花研末服;用于目翳,内障,雀目,蛤粉配谷精草或夜明砂与猪肝同煮,食后喝汤。
海蛤壳与海浮石:二者均能清肺化痰,软坚散结,皆可治痰热咳喘、瘿瘤瘰疬等,且常相须为用。但海蛤壳善清肺热而化痰清火,兼能制酸、收湿敛疮,尤多用于肝火犯肺之咯吐痰血、胃痛泛酸及湿疮、烫伤。海浮石长于清肺降火,利尿通淋,多用于痰热咳喘、血淋、石淋。
海蛤散、消瘿气瘰丸、青蛤散、妇宁栓、黛蛤散。
蛤胆片(《中药临床与应用》)、消瘿五海饮(《中国医学大辞典》)、黛蛤散(《医说》)、六一丸(《银海精微》)。
夏秋两季自海滩泥沙中淘取,去肉,洗净。生用或煅用、捣末或水飞用。
1、蛤壳:取原药材,洗净,干燥,碾碎或研粉。
2、煅蛤壳:取净蛤壳,置耐火容器内,煅至酥脆,取出放凉,碾碎或研粉。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干燥通风处。
1、文蛤:扇形或类圆形,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呈圆弧形,长3-10cm,高2-8cm。壳顶突出,位于背面,稍靠前方。壳外面光滑,黄褐色,同心生长纹清晰,通常在背部有锯齿状或波纹状褐色花纹。壳内面白色,边缘无齿纹,前后壳缴有时略带紫色,铰合部较宽,右壳有主齿3个和前侧齿2个;左壳有主齿3个和前侧齿1个。质坚硬,断面有层纹。气微,味淡。
2、青蛤:类圆形,壳顶突出,位于背侧近中部。壳外面淡黄色或棕红色,同心生长纹凸出壳面略呈环肋状。壳内面白色或淡红色,边缘常带紫色并有整齐的小齿纹,铰合部左右两壳均具主齿3个,无侧齿。
1、蛤壳:为不规则的碎片或无定形粉末,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内面乳白色,略带青紫光泽。质坚硬而重,断面显层状气无味淡。
2、煅蛤壳:呈不规则碎片或无定形粉末,光泽消失,灰白色。质疏松,口尝有涩感。
帘蛤科动物文蛤或青蛤。
1、文蛤:贝壳呈三角卵圆形,质坚硬,壳长60-122mm,高约为长的4/5,宽约为长的1/2。两壳顶紧靠,壳顶突出,位于背面稍靠前方,略星三角形。小月面矛头状,狭长,椭面卵圆形,宽大。韧楷黑褐色,粗短,突出表面。壳表膨胀,光滑,壳皮黄褐色或红褐色,光亮如漆。自壳顶始,常有许多环形的褐色带及是放射状“W或V”字样的齿状花纹。生长线明显,细致。无放射肋,腹缘圆。壳皮有时磨损脱落,显出白色。壳内面白色,前后缘略带紫色,无珍珠光泽。铰合部宽,左壳主齿3枚,前2枚短;后1枚长而宽,齿面具纵沟;前侧齿1枚,短突。右壳主齿3枚,前2枚短,呈人字排列;后1枚斜长而大;的侧齿2枚,1枚稍向腹面弯曲。外套痕明显,外套窦短而宽,顶端圆形。前闭壳肌痕小、略呈平圆形;后闭壳肌痕大,星卵圆形。足扁平,舌状。
2、青蛤:贝壳2片,近圆形。壳长36.5-56mm,高几与长相等,宽度约为长度的2/3。壳顶突出,位于背侧中央,尖端向前方弯曲。无小月面,糖面狭长,全部为韧带所占据,韧带黄褐色,不突出壳面。贝壳表面极突出,生长线在顶部者细密,不甚显著,至腹面渐粗大,突出壳面。表面淡黄色或棕红色、壳内面为白色或淡肉色,边缘具有整齐的小齿。小齿愈近贝缘愈大。铰合部狭长而平,左、右壳各具3个主齿。外套痕显明,外套窦深,白腹缘向上方斜伸至贝壳的中心部,后端宽,至前端渐狭,呈模形。前闭壳肌痕细长,呈半月状,后闭亮肌痕大、椭圆形。足扁平,舌状。
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各沿海地区均产。
1、文蛤:生活于浅海泥沙中,能分泌胶质带或囊状物,使身体悬浮,借潮流而迁移。雌雄异体,生殖腺雄性乳白色;雌性米黄色。
2、青蛤:生活于近海的泥沙质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