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黄荆叶

臭黄荆叶,中药名。为马鞭草科豆腐柴属植物臭黄荆 Premna ligu-strides Hemsl.的叶。具有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痈肿疔毒。
别名 -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凉;归心、肝二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解毒消肿。
主治

主要用于痈肿疔毒。

臭黄荆叶
  • 臭黄荆叶
臭黄荆叶

《中药大辞典》:臭黄荆叶

拼音注音
Chòu Huánɡ Jīnɡ Yè
出处

《分类草药性》

来源

为马鞭草科植物臭黄荆,4~7月采。

功能主治

①《分类草药性》:"涂疮生肌。"

②《重庆草药》:"解毒。敷对口疮或其他毒疮。"

用法用量

外用:开水浸泡,捣绒涂。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臭黄荆叶

拼音注音
Chòu Huánɡ Jīnɡ Yè
英文名
Leaf of Privet-lide Premna
出处

出自《分类草药性》

来源

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黄荆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emna ligustroides Hemsl.

采收和储藏:4-7月采收,洗净,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长于海拔500-1000m的山坡林中或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北、四川、贵州。

原形态

臭黄荆,灌木,植株高1-3m。多分枝,细弱,幼时有短柔毛,老时无毛。单叶对生;有短柄或近无柄;叶片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1.5-8cm,宽1-3cm,基部楔形,全缘或中部有3-5钝齿,先端急尖至尾状尖,两面疏生柔毛,背面有紫红色腺点。聚伞花序顶生,呈圆锥花序状,被柔毛,长3.5-6cm,宽2-3cm;花萼杯状,长约2mm,5浅裂,裂片长约1mm,圆形或三角形;花冠黄色,长3-5mm,两面均被茸毛和黄色腺点,先端4裂,略呈二唇形,上唇1裂片宽,先端截平或微凹,下唇3裂片稍不相等;雄蕊4,2枚稍长;子房无毛,上部有黄色腺点。核果倒卵球形,长2.5-5mm,宽2.5-4mm。花、果期5-7月。

归经

心;肝二经

性味

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主痈肿疔毒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浸洗。

各家论述

1.《分类草药性》:涂疮生肌。

2.《重庆草药》:解毒。敷对口疮或其他毒疮。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臭黄荆叶

功效作用

功能
解毒消肿。
主治

主要用于痈肿疔毒。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或煎水浸洗。
相关论述

1、《分类草药性》:涂疮生肌。

2、《重庆草药》:解毒。敷对口疮或其他毒疮。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治诸疮肿毒:(臭黄荆)叶捣绒敷。(《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4-7月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马鞭草科豆腐柴属植物臭黄荆。
形态特征

灌木,植株高1-3m。多分枝,细弱,幼时有短柔毛,老时无毛。单叶对生;有短柄或近无柄;叶片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1.5-8cm,宽1-3cm,基部楔形,全缘或中部有3-5钝齿,先端急尖至尾状尖,两面疏生柔毛,背面有紫红色腺点。聚伞花序顶生,呈圆锥花序状,被柔毛,长3.5-6cm,宽2-3cm;花萼杯状,长约2mm,5浅裂,裂片长约1mm,圆形或三角形;花冠黄色,长3-5mm,两面均被茸毛和黄色腺点,先端4裂,略呈二唇形,上唇1裂片宽,先端截平或微凹,下唇3裂片稍不相等;雄蕊4,2枚稍长;子房无毛,上部有黄色腺点。核果倒卵球形,长2.5-5mm,宽2.5-4mm。花、果期5-7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江西、湖北、四川、贵州。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500-1000m的山坡林中或林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