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梧桐根

臭梧桐根,中药名。为马鞭草科大青属植物海州常山Clerodendrum trichotomum的根。具有祛风止痛,行气消食的功效。主治头风痛,风湿痹痛,食积气滞,脘腹胀满,小儿疳积,跌打损伤,乳痈肿毒。
别名 芙蓉根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微辛,性温
分类 -
产地 -
功能 祛风止痛,行气消食。
主治

主要用于头风痛,风湿痹痛,食积气滞,脘腹胀满,小儿疳积,跌打损伤,乳痈肿毒。

臭梧桐根
  • 臭梧桐根
  • 臭梧桐根
  • 臭梧桐根
臭梧桐根
拼音注音
Chòu Wú Tónɡ Gēn
别名

芙蓉根(《纲目拾遗》)

出处

《纲目拾遗》

来源

为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秋后采收,除去泥杂及茎叶。

化学成分

含赖桐二醇烯酮、赖桐酮、赪桐甾醇。

性味

①《浙江民间草药》: "味苦,性寒。"

②《四川中药志》:"性平,味苦,无毒。"

功能主治

治疟疾,风湿痹痛,高血压,食积饱胀,小儿疳疾,跌打损伤。

①《本草图经》:"治疟。"

②《浙江民间草药》:"消食,开胃利湿。治高血压。"

③《四川中药志》:"治食积饱胀,小便不利及小儿疳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捣汁冲酒,1~2两。

复方

①治风湿痛:臭梧桐根三至五钱。水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②治内外一切乳毒:臭梧桐,春、夏取头三个,秋、冬取根,捣烂绞汁。对陈酒热服,取汗为度。(《经验广集》梧桐酒)

③治跌打:臭梧桐根煎酒服之。(《岭南采药录》)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臭梧桐根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止痛,行气消食。

主治

主要用于头风痛,风湿痹痛,食积气滞,脘腹胀满,小儿疳积,跌打损伤,乳痈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捣汁冲酒。
化学成分
含赖桐二醇烯酮、赖桐酮、W桐甾醇。
相关论述

1、《本草图经》:治疟。

2、汪连仕《采药书》:取根皮捣汁如胶,为土阿魏,能宽筋活血,化痞消癥。

3、《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治食积饱胀,小便不利及小儿疳疾。

4、《上海常用中草药》:祛风,止痛,降血压。治风湿痛,高血压。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筋骨痛:海州常山根15g,三白草根、半枫荷各30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2、治跌打:臭梧桐根煎酒服之。(《岭南采药录》)

3、治内外一切乳毒:臭梧桐,春、夏取头三个,秋、冬取根,捣烂绞汁。对陈酒热服,取汗为度。(《经验广集》梧桐酒)

4、治大便下血:臭梧桐根皮、仙鹤草各15g。煎服。

5、治疟疾:臭梧桐根皮15g,乌梅9g。于疟发前2h煎服。

6、治高血压病:臭梧桐根皮、枸杞根、桑椹子各30g。煎服。(4-6方出自《安徽中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9-11月采挖,切片晒干或鲜用。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灰屑。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根呈圆柱形或不规则块状。外表面星淡黄棕色或灰褐色,有纵皱纹。质轻而坚硬,不易折断,断面淡黄白色,有环纹。气微弱,味淡微苦。

饮片性状

为类圆形的厚片。外表皮青灰色或灰棕色,有纵皱纹。切面黄白色。质坚硬。气微,味淡。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马鞭草科大青属植物海州常山。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高1.5-10m。幼枝、叶柄及花序等多少被黄褐色柔毛或近无毛;老枝灰白色,有皮孔,髓部白色,有淡黄色薄片横隔。单叶对生;叶柄长2-8cm;叶片纸质,宽卵形、卵形、卵状椭圆形或三角状卵形,长5-17cm,宽5-14cm,先端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至楔形,偶有心形,全缘或具波状齿,两面疏生短毛或近无毛;侧脉3-5对。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疏散,通常二歧分枝,花序长8-18cm,花序梗长3-6cm,具椭圆形叶状苞片,早落;花萼幼时绿白色,后紫红色,基部合生,中部略膨大,具5棱,先端5深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或卵形;花冠白色或带粉红色,花冠管细,先端5裂,裂片长椭圆形;雄蕊4,与花柱同伸出花冠外。核果近球形,径6-8mm,包于增大的宿萼内,熟时蓝紫色。花、果期6-11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灌丛中。
生长见习
喜温暖湿润气候,但能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除碱土和砂土外,一般土壤均可种植。
繁殖方式
主要用分根繁殖。
栽培技术
分根繁殖:北方在植株枯萎后至翌年春季萌芽前将植株刨出,视母株大小分成3-8株,然后按穴距60cm×30cm开穴栽种,穴深15-20cm,栽后覆土压实,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