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仔草

笔仔草,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金丝草Pogonatherum crinitum (Thunb.)Kunth的全草。具有清热,利水的功效。主治热病烦渴,泄泻,黄疸型肝炎,糖尿病,淋蚀,尿血,小便不利。
别名 竹篱草、黄毛草、墙头竹、猫仔草、牛尾草、金丝茅、笔毛草、猴毛草、眉毛草、金黄草、胡毛草、猫毛草、牛毛草、竹叶草、金丝草、笔子草、猫尾草、笔尾草
药味 味甘、淡
药性
归经 味甘、淡,性凉;归脾、肾、膀胱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利水。
主治 主要用于热病烦渴,泄泻,黄疸型肝炎,糖尿病,淋蚀,尿血,小便不利。
笔仔草
  • 笔仔草
  • 笔仔草
笔仔草
拼音注音
Bǐ Zǎi Cǎo
别名

竹篙草(《岭南科学杂志》),黄毛草(《广州植物志》),墙头竹、猫仔草、牛尾草(《福建民间草药》),金丝茅《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笔毛草、猴毛草、眉毛草、金黄草、胡毛草(《闽东本草》),猫毛草(《广东中药》Ⅱ),牛毛草、竹叶草(《福建中草药》)。

出处

《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金丝草全草。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于河边、墙隙、山坡和潮湿旷野。分布浙江、台湾、福建、广东、云南、四川、湖南、江西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簇生草本,高10~80厘米。秆直立,纤细。叶片扁平,线状披针形,长2~4厘米,宽1~3毫米,先端渐尖,两面和边缘多少被毛;叶鞘秃净,鞘口有毛。穗状花序单生于主秆和分枝的顶端,柔软而微曲,长1.5~3厘米;穗轴纤细,节间甚短,被睫毛,节的顶端粗大成截头状;小穗成对,一具柄,一无柄,长不及2毫米;基盘的毛约与小穗等长或过之;第一颖的先端截头状或浑圆,被睫毛;第二颖较第一颖稍长,脊粗糙,先端被睫毛,2齿裂,具芒,芒直或曲,金黄色,长10~15毫米;不孕小花的外稃存或缺,线形,光滑,内稃缺;结实小花的外稃中间有裂隙,裂片被睫毛,具芒,芒与第二颖的相似,但稍长;雄蕊1,花药有的细小,有的长达1毫米;花柱2,柱头帚刷状,长约1毫米。花、果期5~9月。

化学成分

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

归经

《闽东本草》:"入脾、肾、膀胱三经。"

性味

甘,凉。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平,无毒。"

②《闽南民间草药》:"甘,寒。"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甘淡,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水。治热病烦渴,泄泻,黄疸型肝炎,糖尿病,淋蚀,尿血,小便不利。

①《福建民间草药》:俐小便,通淋闭,止消渴,除烦热。"

②《广东中药》Ⅱ:"清热,利水,通淋,凉血。主治淋浊,肝热,疳积,小儿尿短。"

③《闽东本草》:"治发热口渴,肠风泄泻,恶心呕吐,小便不利,目赤。"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尿路感染,肾炎,水肿,感冒高热,黄疸型肝炎,糖尿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

复方

①治发热口渴,泄泻,热淋,血淋:鲜金丝草二至四两。煎汤内服。(《闽东本草》)

②治小儿烦热不解:金丝草一两。酌加开水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糖尿病:金丝草二两,白果十二枚。酌加水煎服。(《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白带:金丝草一两,银杏十四枚。水酌量煎服。(《闽东本草》)

⑤治梦遗泄精,白浊:鲜金丝草一至二两,鲜海金沙草七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⑥治小儿尿短:金丝草配灯心草、车前草、旱蓬草,煎服。(《广东中药》Ⅱ)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笔仔草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利水。
主治
主要用于热病烦渴,泄泻,黄疸型肝炎,糖尿病,淋蚀,尿血,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者30-60g)。
化学成分
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
相关论述

1、《福建民间草药》:利小便,通淋闭,止消渴,除烦热。

2、《广东中药》Ⅱ:清热,利水,通淋,凉血。主治淋浊,肝热,疳积,小儿尿短。

3、《闽东本草》:治发热口渴,肠风泄泻,恶心呕吐,小便不利,目赤。

4、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尿路感染,肾炎,水肿,感冒高热,黄疸型肝炎,糖尿病。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发热口渴,泄泻,热淋,血淋:鲜金丝草二至四两。煎汤内服。(《闽东本草》)

2、治小儿烦热不解:金丝草一两。酌加开水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3、治糖尿病:金丝草二两,白果十二枚。酌加水煎服。(《福建民间草药》)

4、治白带:金丝草一两,银杏十四枚。水酌量煎服。(《闽东本草》)

5、治梦遗泄精,白浊:鲜金丝草一至二两,鲜海金沙草七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6、治小儿尿短:金丝草配灯心草、车前草、旱蓬草,煎服。(《广东中药》Ⅱ)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禾本科植物金丝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秆直立,纤细。叶片扁平,线状披针形,长2-4cm,宽1-3mm,先端渐尖,两面和边缘多少被毛;叶鞘壳净,鞘口有毛。穗状花序单生于主秆和分枝的顶端,柔软而微曲,长1.5-3cm,穗轴纤细,节间甚短,被睫毛,节的顶端粗大成截头状;小穗成对,一具柄,一无柄,长不及2mm,基盘的毛约与小穗等长或过之;第1颖的先端截头状或浑圆,被睫毛;第2颖较第1颖稍长,脊粗糙,先端被睫毛,2齿裂,具芒,芒直或缺,金黄色,长10-15mm;不孕小花的外稃存或缺,线形光滑,内稃缺;结实小花的外稃中间有裂隙,裂片被睫毛,具芒,芒与第2颖的相似,但稍长;雄蕊1,花药有的细小,有的长达1mm;花柱2,柱头帚刷状,长约1mm。花、果期5-9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河边、墙隙、山坡和潮湿田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