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花

赤小豆花,中药名。为豆科豇豆属植物赤小豆 Vigna umbellate( Thunb.) Ohwi et Ohashi或赤豆V.angularis(Willd.)Ohwi et Ohashi的花。具有清热,止渴,醒酒,解毒的功效。主治疟疾,痢疾,消渴,伤酒头痛,痔瘘下血,丹毒,疔疮。
别名 腐婢
药味 味辛
药性 微凉
归经 味辛,性微凉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止渴,醒酒,解毒。
主治 主要用于疟疾,痢疾,消渴,伤酒头痛,痔瘘下血,丹毒,疔疮。
赤小豆花
  • 赤小豆花
  • 赤小豆花
赤小豆花

《中药大辞典》:赤小豆花

拼音注音
Chì Xiǎo Dòu Huā
别名

腐婢(《本经》)。

出处

《药性论》

来源

为豆科植物赤小豆赤豆。夏季采取。

性味

①《本经》:"味辛,平。"

②《别录》:"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止渴,醒酒,解毒。治疟疾,痢疾,消渴,伤酒头痛,痔瘘下血,丹毒,疔疮。

①《本经》:"主痎疟寒热邪气、泄痢,阴不起,病酒头痛。"

②《别录》:"止消渴。"

③《药性论》:"消酒毒,明目。散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又下水气,并治小儿丹毒热肿。"

④《纲目》:"治肠中积热,痔瘘下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戌入散剂。外用:研末撒。

复方

①主痃疟,寒热邪气,泄痢,阴气不足,止渴及病酒头痛:小豆花于豉中煮,五味调和,作羹食之。(《食医心镜》)

②治疔肿:小豆花为末敷之。(《普济方》)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赤小豆花

拼音注音
Chì Xiǎo Dòu Huā
别名

腐婢。

英文名
Flower of Rice Bean
出处

出自《药性论》。

1.《名医别录》:腐婢,生汉中,即小豆花也。七月采,阴干。

2.陶弘景:腐婢,花用异实,故其类不得同品,方家都不用之,今自可依其所主以为疗也,但未解何以有腐婢之名。《本经》不云是小豆花,后医显之尔,未知审是否。今海边有小树,状似栀子,茎条多曲,气作腐臭,土人呼为腐婢,用疗疟有效,亦酒渍皮疗心腹,恐此当是真。

3.《唐本草》:腐婢,山南相承以为葛花。《本经》云小豆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赤小豆Vigna umbellata (Thunb.)Ohwi et Ohashi或赤豆Vigna angularis (Willd.)Owhwi et Ohashi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Vigna umbellata (Thunb.)Ohwi et Ohashi[Dolichos umbellatus Thunb.;phaseolus calcaratus Roxb.]2.Vigna angularis (Willd.)Owhwi et Ohashi [Dolichos angularis Willd.;Phaseolus (Willd.)W.F.Wight]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阴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栽培或野生。

资源分布:1.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南方各地普遍栽培。

2.全国广为栽培。

原形态

1.赤小豆 一年生半攀援草本。茎长可达1.8m,密被倒毛。三出复叶;叶柄长8-16cm;托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小叶3枚,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长6-10cm,宽2-6cm,先端渐尖,基部阔三角形或近圆形,全缘或具3浅裂,两面均无毛,纸质;小叶具柄,脉3出。总状花序腋生,小花多枚,花柄极短;小苞2枚,披针状线形,长约5mm,具毛;萼短钟状,萼齿5;花冠蝶形,黄色,旗瓣肾形,顶面中央微凹,基部心形,翼瓣斜卵形,基部具渐狭的爪,龙骨瓣狭长,有角状突起;雄蕊10,二体,花药小;子房上位,密被短硬毛,花柱线形。荚果线状扁圆柱形。种子6-10颗,暗紫色,长圆形,两端圆,有直而凹陷的种脐。花期5-8月,果期8-9月。

2.赤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90cm。茎上有白色长硬毛。三出复叶;托叶披针形,被白色长柔毛,小托叶线形;叶柄长达20cm,被疏长毛;顶生小叶卵形,例生小叶斜方状卵形,长5-10cm,宽3.5-7cm,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三角形或近圆形,全缘或微3裂,两面被疏长毛;小叶柄很短;基出脉3条。花2-6朵,着生于腋生的总花梗顶部,黄色;小苞片线形,较萼长;萼钟状,5齿裂,萼齿三角形;旗瓣扁圆形或近肾形,常稍歪斜,顶端凹,翼瓣宽于龙骨瓣,具短爪及耳,龙骨瓣上端弯曲近半卷,其中一片在中下部有一角状突起,基部有爪;雄蕊10枚,分成9与1二体;于房线形,花柱弯曲,近先端有毛。荚果圆柱形稍扁,成熟时种子间缢缩,含种子6-10粒。种子椭圆形,两端截形或圆形,暗红色,种脐白色,不凹。花期7-8月,果期8-9月。

归经

心;脾;胃;大肠经

性味

味辛;性微凉

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行气利水;明目。主疔疮丹毒;饮酒过度;腹胀食少;水肿;肝热目赤昏花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研末撒;或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痎疟寒热邪气、泄痢,阴不起,病酒头痛。

2.《名医别录》:止消渴。

3.《药性论》:消酒毒,明目。散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又下水气,并治小儿丹毒热肿。4.《本草纲目》:治肠中积热,痔痿下血。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赤小豆花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止渴,醒酒,解毒。
主治
主要用于疟疾,痢疾,消渴,伤酒头痛,痔瘘下血,丹毒,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散剂。外用:研末撒;或鲜品捣敷。
相关论述

1、《本经》:主痎疟寒热邪气,泄痢,阴不起,病酒头痛。

2、《别录》:止消渴。

3、《药性论》:解消酒毒,明目,散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又下水气,并治小儿丹毒热肿。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主痎疟,寒热邪气,泄痢,阴气不足,止渴及病酒头痛:小豆花于豉中煮,五味调和,作羹食之。(《食医心镜》)

2、治疔肿:小豆花为末敷之。(《普济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6-7月采花,阴干或鲜用。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豆科豇豆属植物赤小豆或赤豆。
形态特征

1、赤小豆:一年生半攀援草本。茎长可达1.8m,密被倒毛。三出复叶;叶柄长8-16cm;托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小叶3枚,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长6-10cm,宽2-6cm,先端渐尖,基部阔三角形或近圆形,全缘或具3浅裂,两面均无毛,纸质;小叶具柄,脉3出。总状花序腋生,小花多枚,花柄极短;小苞2枚,披针状线形,长约5mm,具毛;萼短钟状,萼齿5;花冠蝶形,黄色,旗瓣肾形,顶面中央微凹,基部心形,翼瓣斜卵形,基部具渐狭的爪,龙骨瓣狭长,有角状突起;雄蕊10,二体,花药小;子房上位,密被短硬毛,花柱线形。荚果线状扁圆柱形。种子6-10颗,暗紫色,长圆形,两端圆,有直而凹陷的种脐。花期5-8月,果期8-9月。

2、赤豆: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90cm。茎上有白色长硬毛。三出复叶;托叶披针形,被白色长柔毛,小托叶线形;叶柄长达20cm,被疏长毛;顶生小叶卵形,例生小叶斜方状卵形,长5-10cm,宽3.5-7cm,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三角形或近圆形,全缘或微3裂,两面被疏长毛;小叶柄很短;基出脉3条。花2-6朵,着生于腋生的总花梗顶部,黄色;小苞片线形,较萼长;萼钟状,5齿裂,萼齿三角形;旗瓣扁圆形或近肾形,常稍歪斜,顶端凹,翼瓣宽于龙骨瓣,具短爪及耳,龙骨瓣上端弯曲近半卷,其中一片在中下部有一角状突起,基部有爪;雄蕊10枚,分成9与1二体;于房线形,花柱弯曲,近先端有毛。荚果圆柱形稍扁,成熟时种子间缢缩,含种子6-10粒。种子椭圆形,两端截形或圆形,暗红色,种脐白色,不凹。花期7-8月,果期8-9月。

分布区域

1、赤小豆: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南方各地普遍栽培。

2、赤豆:全国广为栽培。

生长环境

赤小豆:栽培或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