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树根

桂树根,中药名。为木犀科植物木樨Osmanthus fragrans lour的根或根皮。具有祛风止痛的功效。主治胃痛,牙痛,风湿麻木,筋骨疼痛。
别名 桂根、桂花根
药味 味辛、甘
药性
归经 味辛、甘,性温;归胃、肾、肝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祛风止痛。
主治 主要用于胃痛,牙痛,风湿麻木,筋骨疼痛。
桂树根
  • 桂树根
  • 桂树根
  • 桂树根
  • 桂树根
  • 桂树根
  • 桂树根
  • 桂树根
  • 桂树根
  • 桂树根
桂树根
拼音注音
Guì Shù Gēn
别名

桂根(《纲目拾遗》),桂花根(《分类草药性》)。

出处

《纲目拾遗》

来源

为木犀科植物木犀根皮。9~10月挖取老树的根,或剥取根皮。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桂花"条。

性味

辛甘,温。

①《四川中药志》:"性平,味甘微涩,无毒。"

②《重庆草药》:"味辛,性温,无毒。"

功能主治

治胃痛,牙痛,风湿麻木,筋骨疼痛。

①《纲目拾遗》:"贴牙痛,取桂树根上皮用。"

②《分类草药性》:"治筋骨疼痛,气痛,散郁。"

③《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胃痛。"

④《四川中药志》:"治风湿麻木及肾虚牙痛等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用1~3两)。外用: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虚火牙痛:桂花根二至三两,路边姜、地骨皮根。熬水或炖五花肉服。

②治风湿麻木及腰痛:桂花根粗皮一斤,麻油半斤,炒黄丹半斤。熬膏(黄丹要去渣后才下),取出冷后,贮入磁罐中。用时火炖化,摊帖。

③治大便下血:桂花根二至三两,落地金钱、猪筒子骨四节。炖服。(选方出《四川中药志》)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桂树根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止痛。
主治
主要用于胃痛,牙痛,风湿麻木,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用30-90g)。外用:研末调敷。
药理作用
消炎止痛作用。
相关论述

1、《纲目拾遗》:"贴牙痛,取桂树根上皮用。

2、《分类草药性》:治筋骨疼痛,气痛,散郁。

3、《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胃痛。

4、《四川中药志》:治风湿麻木及肾虚牙痛等症。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虚火牙痛:桂花根二至三两,路边姜、地骨皮根。熬水或炖五花肉服。

2、治风湿麻木及腰痛:桂花根粗皮一斤,麻油半斤,炒黄丹半斤。熬膏(黄丹要去渣后才下),取出冷后,贮入磁罐中。用时火炖化,摊帖。

3、治大便下血:桂花根二至三两,落地金钱、猪筒子骨四节。炖服。(选方出《四川中药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9-10月挖取老树的根,或剥取根皮。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木犀科木犀属植物木樨。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或灌木,最高可达18m。树皮灰褐色。小枝黄褐色,无毛。叶对生,叶柄长0.8-1.2cm;叶片革质,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7-14.5cm,宽2.6-4.5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呈楔形或宽楔形,全缘或通常上半部具细锯齿,腺点在两面连成小水泡状突起。聚伞花序簇生于叶腋,或近于帚状,每腋内有花多朵;苞片2,宽卵形,质厚,长2-4mm,具小尖头,基部合生;花梗细弱;花极芳香;花萼钟状,4裂,长约1mm,裂片稍不整齐;花冠裂片4,黄白色、淡黄色、黄色或橘红色,长3-4mm,花冠管仅长0.5-1mm;雄蕊2,着生于花冠管中部,花丝极短,药隔在花药先端稍延伸呈不明显的小尖头;雌蕊长约1.5mm,花柱长约0.5mm。果歪斜,椭圆形,长1-1.5cm,呈紫黑色。花期9-10月,果期翌年3月。
分布区域
全国各地多有栽培。原产我国西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