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葵叶

黄秋葵叶,中药名。为锦葵科植物刚毛黄秋葵Abelmoschus manihol(L.)Medic.var.pungens(Roxb.)Hochr.的叶。具有消肿止痛的功效。主治疮疽,骨折,跌打损伤。
别名 -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寒;归肾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消肿止痛。
主治 主要用于疮疽,骨折,跌打损伤。
黄秋葵叶
  • 黄秋葵叶
  • 黄秋葵叶
  • 黄秋葵叶
黄秋葵叶
拼音注音
Huánɡ Qiū Kuí Yè
出处

《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

为锦葵科植物刚毛黄秋葵

性味

①《贵州草药》:"苦,平。"

②《云南中草药选》:"苦,寒。"

功能主治

①《贵州草药》:"消肿止痛,治疮疽。"

②《云南中草药选》:"治骨折,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黄秋葵叶

功效作用

功能
消肿止痛。
主治
主要用于疮疽,骨折,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相关论述

1、《贵州草药》:消肿止痛,治疮疽。

2、《云南中草药选》:治骨折,跌打损伤。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洗净,切片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锦葵科植物刚毛黄秋葵。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2m,全株密被黄色长刚毛。单叶互生,纸质,叶形有变异,卵形至近圆形,直径15-30cm,掌状深裂,有5-9大小不等的裂片,边缘具齿,两面被毛;叶柄长。花单生于叶腋,或数朵顶生,排成总状花序;苞片4-5,卵状披针形;萼5裂,裂片匙形,早落;花冠淡黄色,中央紫色,钟状,直径8-10cm;雄蕊管长15mm。蒴果长圆形,长5-7cm,端尖,被粗毛,内含种子多数。花期9-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西南及台湾、湖北、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生长环境
常生于山谷草丛、田边或沟旁灌丛间。
生长见习
喜温暖气候,平地、丘陵山区均可栽培。适应性较强,但不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夹砂土栽种较好。
繁殖方式
用种子繁殖。
栽培技术

9-11月采收成熟果实,晒干脱粒,贮藏。3-4月用穴播或条播法播种,通常保持株距(30-45)cm×35cm,播后10d左右出苗。

病虫防治
卷叶虫,5-8月发生,为害叶片,可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喷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