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翅唐松草根

偏翅唐松草根,中药名。为毛莨科植物偏翅唐松草Thalictrum delavayi Franch.的根及根茎。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泻痢、湿疹等症。
别名 马尾黄连
药味 味微辛、苦
药性
归经 味微辛、苦,性凉;归肺、胃、大肠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
主治

本品用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亦用于泻痢、湿疹等症。

偏翅唐松草根
  • 偏翅唐松草根
  • 偏翅唐松草根
偏翅唐松草根
拼音注音
Piān Chì Tánɡ Sōnɡ Cǎo Gēn
别名

马尾黄连(《药学学报》12(11):745~746,1965)。

出处

《中国药植志》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偏翅唐松草根茎。秋后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河边、灌丛或山地林边潮湿处。分布云南、四川、西藏等地。产四川、云南。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约1米,全株无毛。根茎短,褐色,须根细长。茎直立,有纵纹。叶大型,3~4回羽状复叶,长14~40厘米,宽8~30厘米;叶柄具短鞘,鞘呈耳状,淡褐色,有齿裂;小叶变化很大,宽卵形、卵形或椭圆状菱形,长0.5~3厘米,宽0.3~2.5厘米,中部以上3浅裂,基部圆形或浅心形,浅裂片或具1~3牙齿;小叶具柄。圆锥花序很大,一般长20厘米以上;苞叶和小苞片均线形;花梗细,长0.8~1.3厘米;萼片4,红色或淡紫色,长圆形或椭圆形,长7~10毫米,无花瓣;雄蕊约20~32,花丝丝状;雌蕊6~10,柱头近球形。瘦果具长柄,斜倒卵形,长0.8~1.2厘米,两侧各有3条纵脉,沿腹缝及背缝有翅,花柱宿存。花果期7~9月。

性状

根茎短,粗约一指,褐色,周围包以棕色纤维状短鞘。须根丛生,细长,外表棕色;断面木质部浅黄色。味苦。

功能主治

①《中国药植志》:"根代黄连用,杀菌消炎。"

②发汗,消瘀,散毒,散气。治胃肠热症,赤痢。(《药学学报》12(11):745~746,1965)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3钱。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偏翅唐松草根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
主治

本品用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亦用于泻痢、湿疹等症。

用法用量
内服:3-9g,水煎服。外用:研末或捣敷。
相关论述

1、《中国药植志》:根代黄连用,杀菌消炎。

2、(《药学学报》12(11):745-746,1965):发汗,消瘀,散毒,散气。治胃肠热症,赤痢。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后采收。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根茎短,粗约一指,褐色,周围包以棕色纤维状短鞘。须根丛生,细长,外表棕色;断面木质部浅黄色。味苦。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毛莨科植物偏翅唐松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60-200cm。全株无秘。茎直立,有分枝。叶互生;叶柄长1.4-8cm,基部有鞘;托叶半圆形,边缘分裂或不裂;基生叶在开花时枯萎,茎下部和中部为三至四回羽状复叶;叶片长达40cm;小叶草质,大小变异很大,顶生小叶圆卵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长5-30mm,宽3-25mm,中部以上3浅裂,基部圆形或楔形,小叶柄较长;两侧小叶较小,先端常作不规则2-3裂,或不裂,小叶柄短,上面绿色,下面稍苍白色,网脉不明显。圆锥花序长15-40cm;苞片和小苞片均为线形;花两性,花梗细,柔弱弯曲,长8-13mm;萼片4,花瓣状,卵形或长圆形,长5.5-12mm,宽2.2-5mm,淡紫色,早落;花瓣无;雄蕊多数,长5-7mm,花丝近丝状,上部稍宽,花药长圆形,长约1.5mm,先端具短尖头;心皮15-22,有短柄,花柱短,柱头生于腹面。瘦果扁,斜全卵形或镰刀状弯曲,长5-8mm,约有8条纵肋,沿腹棱和背棱有狭翅,果柄长1-3mm,宿存花柱长约1mm。花期6-9月,果期7-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
生长环境
生海拔1900-3400m的山地林边、沟边、灌木丛或疏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