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须

人参须,中药名。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ginsengC.A.Mey.的细支根及须根。具有益气、生津、止渴的功效。主治咳嗽吐血、口渴、胃虚呕逆。
别名 参须
药味 味甘、苦
药性
归经 味甘、苦,性平;归肺、胃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益气、生津、止渴。
主治

主要用于咳嗽吐血、口渴、胃虚呕逆。

人参须
  • 人参须
  • 人参须
  • 人参须
  • 人参须
  • 人参须
  • 人参须
  • 人参须
  • 人参须
  • 人参须
人参须
拼音注音
Rén Shēn Xū
出处

《本经逢原》原作"参须"

来源

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细支根及须根

性状

因加工方法不同,商品有红直须、白直须、红弯须、白弯须等品种。

①红直须

为较粗的细支根。一般长10厘米以上,棕红色。体表有纵皱及须根脱落痕,少数有栓皮剥落现象,断面棕红色,平坦,类圆形,边缘弯曲成波状。质坚脆。气香,味苦。

②白直须

为较粗长的支根。性状同红直须,惟表面黄白色。多数已无外皮。断面类白色。

③红弯须

为棕红色的细支根及须根,长短粗细不等。质脆,味苦。

④白弯须

多为须根,常团成饼状。黄白色,性状同红弯须。

归经

《本草再新》:"入肺经。"

性味

甘苦,平。

①《本经逢原》:"味苦。"

②《本草便读》:"甘,平。"

功能主治

益气,生津,止渴。治咳嗽吐血,口渴,胃虚呕逆。

①《本经逢原》:"治胃虚呕逆,咳嗽失血等证。"

②《本草从新》:"生津补气。"

③《本草正义》:"生津止渴,潜阳降火。"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人参须

功效作用

功能

益气、生津、止渴。

主治

主要用于咳嗽吐血、口渴、胃虚呕逆。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泡茶。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及寒湿阻遏者慎用。

化学成分

1、人参须中总皂甙含量为11.52%,总皂甙元含量为2.07%,其中人参二醇占35.04%,人参三醇占39.68%,齐墩果酸占9.88%。

2、红参须中总皂甙含量为5.9%,其中含有人参皂甙-Ro、Rb1、Rb2、Rc、Rd、Re、Rf、Rg,又含一新的多肽,命名为RGHP-ⅡB2,系33肽,相对分子质量为3380。还含14种氨基酸,以天冬氨酸含量最高。

药理作用

抗肿瘤作用:给用二甲基奶油黄诱发肝癌的大鼠灌服人参须糖浆(含生药0.5g),可提高其酸性α-乙酸萘酯酶(ANAE)阳性淋巴细胞的百分率,使肝癌发生率降低,肿块减小,分化程度增高,癌灶范围有纤维组织增生和淋巴细胞浸润。提示人参须糖浆能促进机体细胞免疫,对化学致癌剂诱发肝癌有预防或控制作用。

相关论述

1、《本经逢原》:参须,治胃虚呕逆,咳嗽失血等证,亦能获效,以其性专下行也。若治久痢滑精,崩中下血之证,每致增剧,以其味苦降泄也。

2、《本草从新》:参须,生津补血。亦横生芦头上而更细者,其性与参条同,而力尤薄。要知参条、参须,不过得参之余气,危险之证,断难倚仗。

3、《本草正义》:参须论其质地本与人参无所同异,但辽产、高丽产,一清一温,亦当分别主治,方不贻误。其为参之余体,力量薄弱,初不待言,其较巨者,形如北沙参,如怀牛膝,尤有功用可言。若其末尾,则如丝如发,几于气味俱无,何能呈效?惟生津止渴,微有养液之用耳。若阴虚火升,肝胆之阳上炽,用此潜阳降火,尤为相宜。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9月中、下旬收获参根时收集,加工成白直须、白弯须、红直须、红弯须等药材规格。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因加工方法不同,商品有红直须、白直须、红弯须、白弯须等品种。

1、红直须:为较粗的细支根。一般长10cm以上,棕红色。体表有纵皱及须根脱落痕,少数有栓皮剥落现象。断面棕红色,平坦,类圆形,边缘弯曲成波状。质坚脆。气香,味苦。

2、白直须:为较粗长的支根。性状同红直须,惟表面黄色。多数已无外皮。断面类白色。

3、红弯须:为棕红色的细支根及须根,长短粗细不等。质脆,味苦。

4、白弯须:多为须根,常团成饼状。黄白色,性状同红弯须。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五加科人参属人参。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根肥大,肉质,圆柱形或纺锤形,末端多分歧,外皮淡黄色。叶为掌状复叶,具长柄;轮生叶的数目依生长年限而不同,一般1年生者1片三出复叶,2年生者1片五出复叶,3年生者2片五出复叶,以后每年递增1片复叶,最多可达6片复叶;小叶5,偶有7片;小叶柄长1-3cm;小叶片披针形或卵形,下方2片小叶较小,长2-4cm,宽1-1.5cm,上部3小叶长4.5-15cm,宽2.2-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绿色,沿叶脉有稀疏细刚毛,下面无毛。伞形花序单一顶生,总花梗长15-25cm,每花序有10-80多朵花,集成圆球形;花小,直径2-3mm;花萼绿色,5齿裂;花瓣5,淡黄绿色,卵形;雄蕊5,花丝甚短;子房下位,花柱2,基部合生,上部分离。果实为核果状浆果,扁球形,直径5-9mm,多数,集成头状,成熟时呈鲜红色,种子2颗,乳白色,直径4-5mm,扁平圆卵形,一侧平截。花期5-6月,果期6-9月。
分布区域
野生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及河北北部,现吉林、辽宁栽培甚多,北京、河北、山西也有引种栽培。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数百米的落叶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下。
生长见习
喜寒冷、湿润气候,忌强光直射,抗寒力强。种子可阴干贮藏,种胚有形态后熟和生理后熟特性;前者要求20-10℃变温,后者需要2-4℃低温,需时各为3-4个月,没有完成后熟的种子不能发芽。对土壤要求严格,宜在富含有机质,通透性良好的砂质壤土、腐殖质壤土栽培,忌连作。
繁殖方式
用种子繁殖为主。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催芽,将1份种子混拌3份河沙,装入催芽箱中,置于室内或室外适当场所催芽,注意经常检查翻倒,控制好温度和湿度。播种,吉林抚松常于6月下旬播干籽(上年采收干藏种子),集安等地于8月初播当年采收未经晒干的种子,也可于春、秋季播催芽种子。以5cm×(4-5)cm点播,覆土3-4cm。移栽,春栽或秋栽。春栽于4月中、下旬,宜于越冬芽萌发前栽完;秋栽于10月中、下旬,宜于土壤封冻前栽完。随起,随栽,一般按行株距(15-30)cm×(6-12)cm,平栽或斜栽,覆土5-9cm。搭棚分全荫棚、双透棚、单透棚或双透大棚等荫棚种类,可根据气候、土质及地势条件选择。
病虫防治
人参病害种类繁多,在我国有26种,主要有黑斑病、疫病、立枯病、猝倒病、锈病、菌核病、根腐病、细菌性烂根等。虫害有10多种,其中有蝼蛄、蛴螬、金针虫、小地老虎等。应做到精细管理,加强药剂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