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霜

桑霜,中药名。为桑科桑属植物桑Morus alba L.枝茎烧成灰,灰加水过滤,取滤液蒸发后所得的结晶。具有解毒消肿,散积的功效。主治噎食积块,痈疽,疔疮。
别名 木硇
药味 味甘
药性
归经 味甘,性凉
分类 -
产地 -
功能 解毒消肿,散积。
主治

本品主治噎食积块,痈疽,疔疮。

桑霜
  • 桑霜
  • 桑霜
桑霜

《中药大辞典》:桑霜

拼音注音
Sānɡ Shuānɡ
别名

木硇(《本草经疏》)。

出处

《纲目》

来源

桑柴灰汁经过滤、蒸发后所得的结晶状物。

功能主治

①《纲目》:"治噎食积块。"

②《本草经疏》:"钻筋透骨,敷痈疽,拔疔,引诸散毒药攻毒。"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桑霜

拼音注音
Sānɡ Shuānɡ
别名

木硇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本草经疏》:桑霜,即(桑柴)灰汁以桑皮绵纸衬淘箩底,用滚水淋下,磁器盛之,重汤煮干。得丹砂、雄黄、乳香、没药、牛黄、龙脑香、红白药子、白及、白敛敷一切肿毒,止痛,追毒。得铁锈、蟾酥可拔疔。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桑的柴灰汁经过滤,取滤液蒸发所得的结晶状物。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orus alba L.

采收和储藏:取桑柴灰,用热水浸泡,适当搅拌,静置,取上清液过滤,滤液再经加热蒸干,收取干燥的结晶状物,装入瓶(罐)中,加盖。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外,多为人工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

原形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15m。树皮灰白色,有条状浅裂;根皮黄棕色或红黄色,纤维性强。单叶互生;叶柄长l-2.5cm;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5-20cm,宽4-10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锯齿或圆齿,有时有不规则的分裂,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脉上有短毛,腋间有毛,基出脉3条与细脉交织成网状,背面较明显;托叶披针形,早落。花单性,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状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长l-2cm,被毛,总花梗长5-10mm;雄花序长1-2.5cm,下垂,略被细毛;雄花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头2裂。瘦果,多数密集成一卵圆形或长圆形的聚合果,长l-2.5cm,初时绿色,成熟后变肉质、黑紫色或红色。种子小。花期4-5月,果期5-6月。

性状

性状鉴别 呈结晶块状物,棕褐色,半透明或不透明,质脆。气微,味微苦、咸。

性味

甘;性凉

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散积。主痈疽疔疮;噎食积块

用法用量

内服:3-6g,冲烊入汤剂。外用:适量,涂敷。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桑霜

功效作用

功能
解毒消肿,散积。
主治

本品主治噎食积块,痈疽,疔疮。

用法用量
内服:3-6g,冲烊入汤剂。外用:涂敷。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治噎食积块。

2、《本草经疏》:能钻筋透骨,为敷痈疽、拔疗、引诸散毒药攻毒之要品。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本草经疏》:得铁锈、蟾酥可拔疔。

2、《药镜》:同乳香、没药而止痛。

3、《得配本草》:配川连,洗目赤肿;配猪胆汁,涂热毒。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取桑柴灰,用热水浸泡,适当搅拌,静止,取上清液过滤,滤液再经加热蒸干,收取干燥的结晶状物,装入瓶中,加盖。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呈结晶块状物,棕褐色,半透明或不透明,质脆。气微,味微苦、咸。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桑科桑属植物桑。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15m。树皮灰白色,有条状浅裂;根皮黄棕色或红黄色,纤维性强。单叶互生;叶柄长1-2.5cm;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5-20cm,宽4-10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锯齿或圆齿,有时有不规则的分裂、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脉上有短毛,腋间有毛,基出脉3条与细脉交织成网状,背面较明显;托叶披针形,早落。花单性,雌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状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长1-2cm,被毛,总花梗长5-10mm;雄花序长1-2.5cm,下垂,略被细毛;雄花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头2裂。瘦果,多数密集成一卵圆形或长圆形的聚合果,长1-2cm,初时绿色,成熟后变肉质、黑紫色或红色,种子小。花期4-5月,果期5-6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全国各地。
生长环境
生于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外,多为人工栽培。
生长见习
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气温12℃以上开始萌芽,生长适宜温度25-30℃,超过40℃则受到抑制,降到12℃以下则停止生长。耐旱,不耐涝,耐瘠薄。对土壤的适应性强。
繁殖方式
用种子、嫁接和压条繁殖。
栽培技术

1、种子繁殖:采取紫色成熟桑椹,搓去果肉,洗净种子,随即播种或湿砂贮藏。春播、夏播、秋播均可。夏播、秋播可用当年新种子。播前用50℃温水浸种,待自然冷却后,再浸泡12h,放湿砂中贮藏催芽,经常保持湿润,待种皮破裂露白时即可播种,按行株距20-30cm开沟,沟深1cm,每1hm2用种量7.5-15kg。覆土。约经10d出苗。苗高3-4cm间苗,去弱留强,并补苗。春、秋季按株距10-15cm定苗。

2、嫁接繁殖:袋接法,于嫁接前20d,剪接穗,湿沙贮藏,使砧木剪口处的皮层和木质部分离成袋状,然后插入接穗,以插紧为止。芽接,春、夏季用“T”形芽接或管状芽接(套接)。

3、压条繁殖:早春将母株横伏固定于地面,埋入沟中,露出顶端,培土压实,待生根后与母体分离。春或秋季进行定植。按行、株距2m×0.4m开穴、穴径0.5-0.7m,穴底施入腐熟厩肥,上铺薄土一层,栽入,填表土后,将植株向上提一提,使根部舒展,再填心土,压实,浇水。

病虫防治

1、病害有桑萎缩病、桑疫病、桑褐斑病、桑根结线虫病等。

2、虫害有桑螟、桑蟥、桑象虫、桑白蚧、桑天牛、桑蓟马、桑始叶螨等。

主要变种
鲁桑(桑树栽培法)白桑(华东),湖桑(江苏),女桑(尔雅,植物名实图考):本变种和原种的区别在于叶大而厚,叶长可达30cm,表面泡状皱缩;聚花果圆筒状,长1.5-2cm,成熟时白绿色或紫黑色。